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 > 与怀

爱是永恒 ——荡漾在张晓燕《爱的河流》上的随想

作者: 何与怀    人气: 5737    日期: 2015/3/16


《爱的河流》荡漾着情真意切的爱

 

张晓燕1997年从中国来到澳洲,定居悉尼。她曾以少女时代在青海常见的景色写了《雪山》一诗。这是对“雪山”的告别,也预告了将会出现的前途——人们从中看到晓燕自己一生的写照:

厌倦了四季飞雪的单一冰凉/怀着海的梦/撇下尊贵/褪去白衣/着溶化的痛/奔向生机勃勃的山川大地//

由西向东/跳跃奔腾/在消亡中灌溉/在消亡中歌唱/在消亡中感悟生命的多彩丰盛/即使不再能达到生命的顶峰

正是“忍着溶化的痛”,纯洁的白雪汇成了爱的河流。张晓燕对她的爱河的描写,俨如自我袒露:

爱,是一条江河/有清澈的源头/有高山流水的景秀/有欢心跳跃的奔腾/有宁静/有呜咽/有狂涛/有怒吼/也有浅滩漩涡激流//

爱,是一条江河/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爱的河流……

张晓燕这条爱的河流,也是诗的河流。她向世界宣布:

我用诗歌舒展青春/因为童心不肯凋零//

我用诗歌捕捉爱情/因为诗歌载满真情//

我用诗歌弥补遗憾/因为生活缺少浪漫//

我用诗歌记录爱情/因为爱是我的生命

真是令人感动的真情告白。的确,读了晓燕的诗作,你会感受到她对爱的理解,她对爱的追求,感受到她刻骨铭心的体验结晶,句句情真意切,动人心弦。记得她刚到悉尼定居不久,在《华人日报》发表了爱情诗《荷》,便引起澳华诗坛广泛关注和瞩目。现在已故的悉尼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黄雍廉先生,当时在报纸上一读到张晓燕的作品后,就四方打听她的联络方式,并立即向她发出了入会邀请函,吸纳她加入了悉尼华文作家协会。

张晓燕以“荷”自比,作出了这样的爱情表白:

我愿是夏季的池塘里/那一池碧荷/在有限的季节里/默默地静静地  为你/舒展我所有生命的绿色//

那粉白的花朵/是我无声的轻唤/那蜂巢般的莲蓬里/藏满了我的思/不羡慕/牡丹的雍容玫瑰的娇艳/无华的朴实里/自有一番禅意在其间//

也许远方的你/会错过我的花季/不要懊恼不要叹惜/花叶无痕的秋/我已为你悄悄结下了/无数洁白的藕/那是我永远长不大的灵/如圣洁的孩童/藏在深深地泥塘里/只有用你的真情/才能将她们掘起断开/你会看到/那长长不断的丝/依依相连/那就是我要对你诉说的/整个夏季的缠绵和心语

作为在澳华诗坛亮相之作,张晓燕显然很珍惜这首诗,配了一幅自画画。那荷一一凝立水中,蕴秀,娴静,淡雅,透着纯洁之美。画如其诗,诗如其人。澳华文坛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李景麟读着晓燕的诗,不由得想起“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那些诗话,觉得晓燕籍着碧荷所具有的风韵,来描摹自己的情思,彰显心灵的温婉柔情,感人至深。

张晓燕这种“整个夏季的缠绵和心语”,在她许多诗里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听到了。

如《渴望》:

/浓了相思//润了心田/独孤的心/渴望/春天 

如《牵手梦》:

渴望牵手/牵一个男人有力又温存的手/一如可望生命中等待已久的爱情/牵手是梦/一个等待了近半个世纪的梦/一个快要被岁月老去的梦/牵手/是那么渴望  而又不可及/一如空中/遥远又遥远的星星

如《思念》:

想你/在寂静的夜里/在开车的路上/在喧闹的课堂/你的远去  让我/凭生了一份/挥之不去的思念/渴望重逢/如干裂的土地渴望春雨//

菩提之所以成了菩提/只为了千年之后的一次相遇/我之所以孤寂地飞越大洋/想来也只为了某个黄昏/在异国的海边与你相遇/缘起缘落 如 日升月落/走时留不住/来时避不过/自古多少粉黛豪杰沉迷过/今的我/也深深地醉着//

倘若相遇是热情的夏/离别是落叶与思念纷飞的秋/等待是瑞雪的寒  那么/盼望便是来年万物生长的春了/我走入喜乐悲愁的四季/只为了梦一回远在天边的你/在四季轮回的定数里/沿着时间与命运的长/我们演绎着自己  /不知道终点的谜底//

我们歌唱为今生的相遇/我们祝福为来世再续/倘若忘却是天堂/取是地狱  我情愿/拥着回忆坠入无边的黑暗里//

思念是风/四处飞翔/思念是满天的星星/眨着含情脉脉的眼睛

真是一个痴情的女人!李景麟深为感动地说,世间最难诉的情是爱情,而爱情最难诉的是单思,那是人性最内在的弦音,要用有形的语言音符,引奏出那无形独具的心声,而且要诗情畅贯,达人之情,感荡心灵,如果没有真情的酝酿与表露,并非易事。而张晓燕不仅真诚地展示了那原是属于个人秘爱的宇宙,而且成功地彰显了那情的真挚与深沉之最佳形态。“我之所以孤寂地飞越大洋/想来也只为了某个黄昏/在异国的海边与你相遇/缘起缘落 如日升月落/走时留不住/来时避不过/自古多少粉黛豪杰/沉迷过/而今的我/也深深地醉着”——在此,诗人将理智淹没于情感的波涛中,似乎仅想表明,生命的旅程只为了寻觅那交会的一刻!难道这不正是女人视情如命的最宝贵的本质,最深沉的美丽吗?张晓燕珍惜人生命定的那情缘,逐使缘、情成诗,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她灵魂深处的悲欢爱怨,流露出她毫不矫揉造作的真诚的本色。她把一份单思刻画得如此生动感人又富有哲理性,实属难得!

张晓燕《爱的河流》中荡漾的爱不单是男女间的情爱。她那首曾经获奖的叙事长诗《母亲》,是对母亲的歌颂,也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作者前言就说,“母亲”这个名字,的确是真、善、美的化身!假如人与人之间,都能像母亲对待子女那样关爱,那样无私,那样心甘情愿地付出,以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那么,世界就不再有战乱纷争!那么,人类就会超越这种只局限于血源的爱,走向无极,正如甘愿承担背负起全人类的罪走向十字架的耶稣一样。张晓燕以这首献给在青海高原的母亲的长诗,希望世界到处都充满母亲般无私的爱,愿人间不再有虚假丑恶和欺骗,愿天堂就在我们中间。

在《爱的河流》里,我找到《鹤去无声》一诗。2007年年中开始,历经大半年之久,悉尼文友毫无黄雍廉会长的消息,这样到了20083月,才确知他已经去世三个多月,大家无不悲痛万分。特别是张晓燕,写了这首诗,悼念这位对她提携有加的会长前辈:

噩耗/惊呆了一双双迷离的泪眼/震碎了一个个文人脆弱的心田/痛不舍的心/无不悄然泪出//

是名家/却谦卑了自己/默默的将一个个无名小辈/高高举起//

是牛/在异国的文化沙漠里开荒拓野/一路汗水  换来/一片生机勃勃的文化园地/是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众人却没有为自己留下一丝名利//

是鹤/悄然仙去/不让人知道你生命末途最深的孤寂/只留下一道彩/印刻在每个文人心底

我也亲身目睹张晓燕对垂垂老矣又重病在身的梁羽生大师的真挚的关爱和友情。我知道梁老在香港中风后回到悉尼,住进养老院,便介绍张晓燕前往探望。晓燕是一名充满爱心的人,每一次来看望都亲自给梁老喂饭,做简单的清洁,梁老也很喜欢她。梁老曾顺口为晓燕赋诗两句,还用颤悠悠的手,一笔一画地写下“小楼昨夜经风雨,燕子如今尚未还”的诗句,里面藏着晓燕的名字,因为晓燕是离异单身女士,所以有“燕子未还”的意思。晓燕把她的《爱的河流》诗集初稿带给梁老翻看,梁老欣然为她题字。有一次,文友指着张晓燕一头乌黑的长发对梁老开玩笑道,梁老,你快点养好身体,然后写一部具有爱心的现代女性的新武侠小说,名字就叫《黑发魔女传》吧。梁老听后哈哈大笑起来,非常开心。

一代宗师梁羽生于2009122日于悉尼逝世。也许是心灵感应,张晓燕恰巧在梁老去世前一天的21日,突然临时决定带上文友们所有的诗词、字画去养老院探访。当时梁老已经不能睁眼讲话,但当晓燕把手轻轻放在他手上说:“梁老,我是晓燕,如果你能听见我说话,请用力握握我的手”,突然梁羽生大师的手紧紧握住了晓燕的手,一下,两下……想不到那一握却成了永诀!张晓燕写《握手》一诗,沉痛悼念一代宗师梁羽生:

握住你的手/感觉你最后的温柔/生命的尽头/无言的紧握是你唯一的交流/生命的尽头/你坚强不屈的心依旧/握住你的手/握进所有人间的问候/灵里的诀别/不需要语言的成就/握住你的手/将你无言的万语千言留守/死神夺不走你的尊严/即使在最后最后

握住你的手/一路好走

张晓燕说:没有了爱和情,这世界将会变得黑暗、阴冷。而她,以及她的诗歌,“是散发着灵感的乐章/是浓厚的相思/是刻骨的深/更是爱的永恒”。她说,只要你曾经真心地爱过,经历过,那么,你一定会在这部诗集某些诗中,找到当年你爱的感动!的确如此。我们每一个人,谁不为张晓燕的爱和情深受感动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倔强的守望者痴心不改

 

如果要再深入理解张晓燕诗里的爱和情,似乎我们还得进一步作些探讨。

记得我曾在海上拍得一张夕阳将要降沉水里的照片,张晓燕以《夕阳与海》为题,写成这样一首诗:

大海默默解读着/夕阳最后的一缕情怀/奇异的色彩/温暖的笑脸/掩不住/沉落的伤感……//

因为爱  因为不舍/柔情的海/伸出多情的臂弯/搂住夕阳最后的一缕灿烂/千缠万绕百般情牵/缠绵成长长的相思链//

即使只是触摸/水中的倒影/即使只是拥有/一纵即逝的梦幻/即使不得不面对/柔肠寸断的离散//

而不舍的伤痛/正如刀/慢慢/划过海的胸膛/留下一道/凄美夺目的泪痕……

晓燕在诗里,将描写对象完全人格化了。诗章一开始便很让人心弦为之一震:“大海默默解读着/夕阳最后的一缕情怀”,大海和夕阳这两个意象,是多么的真切。大海怎么“解读”呢?她觉得夕阳“最后的一缕灿烂”也是他最后的一缕情怀”;而既然是最后的一缕情怀”,其结局已是命中注定了。虽然他努力昭发着“奇异的色彩”,虽然他刻意呈现出“温暖的笑脸”,却“掩不住/沉落的伤感……”

然而,这片“柔情的海”并不甘心接受这个伤感的现实。因为爱,因为不舍,她还是硬要与命运抗争。她“伸出多情的臂弯”,试图“搂住夕阳最后的一缕灿烂”。她“千缠万绕百般情牵”已经“缠绵成长长的相思链”。

而且是那么坚毅决烈:“即使只是触摸/水中的倒影”;“即使只是拥有/一纵即逝的梦幻”;“即使不得不面对/柔肠寸断的离散”!这片“柔情的海”,在绝望中,夕阳“最后的一缕情怀”,竟幻化为一把刀,慢慢划过她的胸膛,“留下一道/凄美夺目的泪痕……”

这是一个片刻开始又片刻结束的凄美的情爱悲剧。

用心把张晓燕的诗歌审阅一下,竟然发现,有不少都让人感到不但是美而且是叫人无限感叹的凄美。

譬如她曾写了一首短诗《乳房之歌》:

没有爱 宁愿/拒绝成长 宁愿/魅力消亡/守住回忆  担负起/大地所有的思念与哀伤……

谁能想到,女人乳房这个经常是美丽的意象,竟在这首诗里形成如此悲催的意境?!是什么样的主观情思,创造出这样的境界?

我想到在我主编的《澳洲新报.澳华新文苑》上,曾经发表过张晓燕一篇作品《碧水情天》。开篇作者写道:

生命是无常的,生命是飘移的。我之所以孤寂的从一个高原飘移到另一个孤岛,只为了与我的那个他相遇!我一天又一天地坐在海边的岩石上等待着,回忆着,沉迷着,期盼着……于是我成了这片海滩上一个凝固的音符,一道神伤的风景,一个最最孤独的守望者!

……坐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海边,听着白鸥惊飞的鸣叫,看着沙滩上或坐或躺或携手漫步的一对对情侣,记忆的潮水就像猛猛地扑打在我身上的一层层前仆后继、汹涌澎湃的海浪一样,衣服湿了,心也湿了,那从头到脚透湿的凉,让我感到冷!海水是咸的,很咸很咸,就好像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青海湖的水一样。

青海湖,我灵魂的家园,爱情的栖息地……

于是,张晓燕道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那时候的她,才刚刚十八岁,如花的年龄正是对花花草草的大自然充满好奇与心喜的时候,加上天生喜欢水,每逢别人问起属相,她总顽皮地回答说属荷花!不仅因为她生在荷花盛开的六月,故乡的池塘正好满了一池碧荷;更因为荷花天性喜水且离不开水。她常在周末与一样爱水的男朋友海涛,穿越大草原,再翻过一座高山,去青海湖踏水嬉戏!海涛总是习惯性的把从不离身的笛子拿出来,为她吹奏一曲《梁祝》……在四季轮回的定数里,沿着时间与生命的长河,他们演绎着自己,却不知道生命的谜底。

有一天,海涛突然对她说:“鹰,是咱草原上的神鸟!如果我死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变成一只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这一生最喜欢海,可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大海。真想飞到有海的地方去好好看看,尤其是澳大利亚的海。对!就是那儿。听说那儿的海水美极了!”万万没有想到,说了这句话不久之后的一个黄昏,原本不会水的海涛,为了抢救一名落水的藏族儿童,竟然永远永远地沉入了青海湖冰冷的湖底!那一刻,当她不顾一切冲入湖水,想去拉住海涛奋力挣扎的手的那一刻,当她眼睁睁地看着几尺以外她的爱举手向天,又渐渐没顶的那一刻,她的心,破了,碎了。

望着那一片辽阔冷寂的水域,她简直不敢相信海涛那鲜活灿烂的生命,竟在一瞬间就那么被淹没了。海涛还没有来得及跟她说再见,没有拥抱,没有诀别,怎么就那么匆匆地走了呢?不是说好,两人要天长地久,殊途同归的吗?!在对着湖水孤独的吹奏了一天一夜凄婉断魂的《梁祝》之后,在昏迷的她被医院抢救了七天七夜之后,她含泪挥别了那印证着她的青春、爱情、心碎的青海湖和那片大草原,孤独地飘移到了南太平洋的岛域。她把从青海湖黄鱼腹中,找到的海涛的一粒钮扣,轻轻地放入澳洲的水域,一如把他的灵魂安葬在他生前最想要到来的这里,一如他们携手同来,一如他们从来没有分开……她总是坐在澳洲海边的岩石上,在黄昏,含着泪,用她的心她的情她彻骨的思念,一遍又一遍地吹奏着那支他们都熟悉的凄挽哀怨的曲子——《梁祝》,吹奏着她等待的孤苦,满怀的相思和无处话凄凉的悲哀……

张晓燕把她的故事定名为“碧水情天”。作品发表之后,许多人,包括张晓燕的亲朋好友,都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他们心里想着,原来晓燕情窦初开时就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情史!都为作者的不幸伤心落泪,为她的痴情深深感动。根据文学心理学,作家参与文学创作的心理因素极其复杂,几乎涉及了创作主体的全部感觉器官和生理机制,比如遗传、感觉、知觉、直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灵感、情感、意志、无意识、变态心理、性心理、气质、能力、性格,等等。从张晓燕有过离异的“失意”婚姻,这个故事就不难使读者联想到,她是在抒发心中的哀思。

最难得的是,在爱与失落的挣扎中,张晓燕最后仍然是痴情不移,更无悔她圣洁的爱!她成为“孤独的守望者”。这是人世的至情至爱,她超脱了失落,将爱化为春花,面对大地展露一片笑容……她写了一首诗《孤独的守望者》,致所有痴情等待的女人,当然也是自我期许:

有这样一种女人/当爱人离开的时候/面对无期的别离  忍受着/几乎忍受不了的浓重思念/用梦想用真情/一遍遍搭建着/海市蜃楼般虚幻的美景/陶醉着 沉迷着 等待着/任凭眼前多少良缘掠过/也不会被诱惑//

有这样一种女人/既使红尘里的风再大/也吹不走她的单纯/世俗里的欲再浓/也淹不没她的真情/守住回忆  就如同/守住一个梦/无论那个梦  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兑现成真//

有这样一种女人/情愿将有限的时光/用在无限的等待里/情愿  独守着/一个诺言/一份痴迷/也许她的爱人/永远都不再会/出现在她焦渴盼望的目光里/可她还是情愿把自己/变成一个最孤独的守望者/一任春光老去  因为/她那颗被爱充溢的心/永远年青

真的是真爱无悔啊!这就是《爱的河流》的真谛。这部诗集上卷部分,以“爱的诗歌”开始,以“永远的诗歌”结尾,前后呼应。从“爱的诗歌”开始,引出并阐述了诗的“精灵”,之后解释了为什么诗集会起名为“爱的河流”,从而引出系列“爱的四季”、“爱的经历”、“爱的萌芽”。再然后,从爱的梦想开始,循序渐进地呈现暗恋、初恋、热恋,再到失恋……等等一系列爱的经历和感受。这是一部关于女人从梦起到梦碎,从火热到心凉,从柔弱到刚强的情节完整的爱情故事,既是一部诗歌式的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式的诗歌。每一首诗,都包含着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一份情感,一种心境,无论是多么的痴迷、沉醉和不堪面对,真实是它的灵魂。爱,总能让她忽而上天,忽而入地,忽而欢笑,忽而哭泣。只因为她太投入、太在乎、太真诚、太痴情……那是一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爱情!

张晓燕让我们不由得相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真会有如此执著纯净、缠绵悱恻、无怨无悔的爱情。大家都说,对于一个经历过感情创伤和失败婚姻的已到中年的女人而言,能依旧待爱如初,清纯不改,痴迷不悔,的确非常罕见非常难能可贵所谓可贵就可贵在,伤而不恨,痛而不怨,受挫却不颓废。张晓燕回顾,她一生都在追求那种圣洁无暇的爱情,有时候似乎是找到了,于是就全身心地投入去爱了,可那种流星般骤然划过的情感,瞬间就被世俗和私欲的海淹没了。于是痛了,于是伤了,于是就在伤痛与泪水中,在欲罢不能的煎熬中,或者困惑,或者醒悟。于是,诗,就成了她心历路程的陪伴者和忠实的记录者。虽然那些往事,像雾,像雨,如梦,似风,但它们的确在她的生命长河中,真实而又鲜活地存在过……

 

断肠也要做历史的回望:张晓燕的大爱

 

我还想更进一步探究张晓燕诗作的意义。

张晓燕这位女诗人,人到中年,却诗心不老,犹如梁羽生武侠小说《冰河洗剑录》第十回中的一个描写,她也算是“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她的诗注重抒发和讴歌爱情的真谛,偏向唯美主义。人们似乎不能对她要求更多了,不好要求她在作品中还要表现非常强烈的政治敏感,表现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哲学高度。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她的诗作在这些方面是苍白的。相反,她时不时向人们呈上很不错的作品。例如,她为我写了这样一首《永远的情歌——致何与怀新书发布会》:

你用文字铸造自由的翅膀/在冰冷的风中飞翔/和平的绿丝带在你心中飞扬/自由的梦想在你字里行间成长//

无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勇士们/都在你深情的笔端/复活  芳香//

怀念是永远的情歌/断肠也要做历史的回望

张晓燕这首写于2011127日的诗,是赞扬三日后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要研讨的拙著《北望长天》。对拙著本身的赞扬我当然愧不敢当,但是,该知道,《北望长天》一书是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夹边沟”劳改的三千名“右派”大都因饥饿死亡的惨绝人寰的悲剧,是写中国知识分子如储安平、刘宾雁、公刘、昌耀、巴金、梁宗岱、郁风、王若水、杨小凯等令人唏嘘的坎坷命运,更是写了文革中惨遭枪决的林昭、遇罗克、张志新、王申酉、沈元这些烈士和精英。张晓燕的诗章,不啻是对这些“高尚而深刻的灵魂”(北京著名评论家陈行之先生语)的致敬!不啻是对自由的致敬!她也为他们唱出了一首“永远的情”,而且在她的情歌里唱出了“断肠也要做历史的回望”这一感天地泣鬼神的志向。难怪时任新华社澳洲分社社长的江亚平先生不禁拍案叫绝,称之为可遇不可求的金句。

张晓燕曾应我的邀请,在《澳洲新报.澳华新文苑》上发表了十首为悉尼摄影家姜长庚摄影作品所配的诗,也都各自很有情趣很有深度。

例如,为《寂静的山庄》这幅摄影作品,张晓燕写出了“历史的沧桑”:

驮着历史的荣辱悲伤/停泊在寂静的湖面上/静看生命的起落兴衰/不曾染指飘过的尘埃/岁月苍老了你青春的面庞/你依旧静成梦一样的殿堂/在云飞雾绕的水波间/你展示着历史的沧桑

对《追梦人》这幅摄影作品,张晓燕这样解读,道出了我们都是追梦的人,而且看不透梦里的真相: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在如梦的真实里/追赶梦想/在真实的梦幻里/谱写希望//

我们都是追梦的人/梦途之中/谁也看不透/梦里的真相

2008年,张晓燕还在《澳洲新报.澳华新文苑》发表了十三首为当年网上流传的图片所配的诗,其中有些很发人深省。

如《背柴的老人》道出了许多人看到却没有深思的社会问题:

苦难压弯了你的背脊/心酸刻满了你的面颊/老来无依的悲哀/是你的  也是/全社会的

而《凄凉》这首,只几个字,却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的控诉:

温暖与凄凉/散步在同一个星球上/温暖的温暖/凄凉的凄凉

很让人震撼的是张晓燕一首题为《哭墙、雕像、纪念碑》的诗章。2008512日,四川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这是天灾,也是人祸,并致使学校师生未成年孩子高比例丧生。根据当时网上所传的粗略统计,这次地震中,单四川省内有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一所学校毁损,六千多名师生死亡,此外还有一千二百多人失踪,八千八百多人受伤。数字不完全肯定还会增加,但已经是太可怕太难以接受了!在许多村镇里,学校房子倒塌压死了那么多孩子,意味着那里丧失了差不多整整的一代人!令人更为万分悲愤的是,从许多照片上可以看到,不少倒塌教学楼发生的是脆性破坏,是粉碎性倒塌;有些房子的墙壁仿佛是直接放在地面上的,看不出有地基结构;所谓水泥,有些用手一捏就化为粉末;本来应该用钢筋的水泥柱子,内中只是敷衍地摆放些细柔铁丝。这些伤天害理权钱交易搞出来的豆腐渣工程不就是杀人的凶手吗?!已有有识之士提出一个慎重严肃的建议:震后的四川,还须建造一座特殊的纪念碑——用那些倒塌的学校建筑物的残骸。可以考虑命其名为永不碑。其含义有二:永不忘记已经发生的这些悲剧;永不让这样的悲剧以后再发生。现在,虽然前任四川省委书记后成政治局常委的周永康及其在四川的不少爪牙死党已被抓了出来,有关当局看来还是不会理睬建造永不碑这个建议的。但是,在诗人张晓燕的《哭墙、雕像、纪念碑》一诗里,已建立了虽然无形却永存人心的一堵哭墙、一组雕像、一座纪念碑:

我们该有一堵哭墙/刻上我们如花的容颜/和来不及实现的梦想//

我们该有一组雕像/刻下我们流血断腿的残像/和死也要高举着铅笔的臂膀//

我们该有一座纪念碑/刻上我们还没走出校门/就突然消失的名字/和废墟上断肠守望的爹娘//

让我们以血和死的代价/敲碎贪婪/敲开麻木/敲醒良知/敲灭所有的豆腐渣工程//

让我们以血水/以堆积如山的断臂残骸/筑成一道高墙/挡住罪恶/拦截死亡//

让发生在我们身上不幸的惨剧/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后的一场悲伤

张晓燕不但以其诗作表达她对社会的关怀,她还有实际行动。2011121日,张晓燕参加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举行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之后,应台湾中华两岸文艺协进会的邀请,在北台湾做了一次文化参访的行程。她成了该会特聘的海外顾问;同时,台北邮政总局印製了她来台参访纪念邮票。作为一名诗人,张晓燕为促进澳中文学交流、为促进台海两岸和平发展,做出了不同凡响的贡献。她的心意,如她在《两岸情》一诗中所表露:

依依带水 两岸/情绕魂牵 梦远/水墨江南/雨润台湾/载不动/千古离怨/何日梦圆

最让人们动容的是张晓燕冒着生命危险,于去年4月奔赴战乱不堪而且恐怖分子活跃的中东巴基斯坦宣教。当月12日,她离家前夜,给儿子黄约翰留下了一封遗书《孩子别哭》:

别了儿子/妈妈永远会记得此刻你熟睡的面容/别怪妈妈狠心撇下你孤独一人/在心痛别离的今夜/前往战火纷飞的中东/没有午夜里的叫醒与道别/因为妈妈不忍看见/你含泪不舍的眷恋深情//

倘若妈妈不再回来/孩子别哭/善良的人们和上帝丰盛的慈爱/足以照顾养育你成人

即使 即使/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了妈妈的陪伴笑容/至少在澳洲你永远不会沦为童奴/虽然你必须面对/不再有妈妈的痛苦和孤独//

倘若妈妈永远不再回来/孩子别哭/因了你的失去/那些个常年被奴役苦待的奴隶儿童/才体会到了有母爱的幸福/哪怕只有一天/哪怕只有一个拥抱  一次亲吻/都—将—会/成为他们永远的幸福和祝福//

倘若妈妈真的真的/倒在了中东那片陌生的国土/再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伴你成长/孩子别哭/因了你的失去/别人得到了幸福……

爱和情,是贯穿张晓燕《爱的河流》始终的唯一一条生命线!这部诗集分为三卷。如果说,上卷纯粹是关于个人的爱的话,那么,中、下卷中的爱,则完全超越了个人间的小爱,扩展、绵延、进入到了对祖国、对非洲儿童、对巴基斯坦童奴、对长者、文友、父母、师长、同学、小辈及汶川地震中死难儿童的大爱与大关怀之中!

正如晓燕所说,爱是雨露阳光,情是人间正道。没有了爱和情,这世界将会变得黑暗、阴冷。无论是小爱情长,还是大爱无疆,有爱就好!有爱,世界就会多一份和平!有爱,人间就会多一份温暖……

爱是永恒!《爱的河流》长流不息!我相信,即使最后有一天,上帝把张晓燕接回天堂,她永远遗爱人间。

 

2015226日于悉尼。)

 

照片说明:

 

1,张晓燕《爱的河流》封面

2,少女时期生活在青海高原的张晓燕

 

3,张晓燕:孤独的守望者

4,张晓燕和她的儿子黄约翰

5,张晓燕在《爱的河流》新书发布会上讲话

 

6,《爱的河流》封底照片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汪应果:一位充满家国情怀文化忧思的退休教授
下一篇:(新年寄语)做世界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