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 > 读者来稿

論林繼宗的《魂系莫言》

作者: 段平山    人气: 6785    日期: 2017/2/19


在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之間

 

                                論林繼宗的《魂系莫言》

                                      段平山

               韓山師範學院中文系   廣東  潮州 

 

摘要  《魂系莫言》是對“莫言現象”的一種感受,是對“莫言時代”的一種感受,有關莫言的這些“現象”的各種表現以及這個“時代”的各種特徵都是社會化了的生活,都是作者林繼宗體驗的物件,作者能夠將這些“社會化了的生活”反映出來,這當然是一種創作,更是一種啟迪。《魂系莫言》是一個作家對另外一個作家的閱讀理解之後的心情以及直覺的描述。這樣的寫作不僅顯示出了作者林繼宗在把握莫言文學作品方面的功力,而且也顯示出了他對於批評體式的創造性的運用。從創作的特點這個方面看,《魂系莫言》是一部內容豐富、視野開闊的富有文體特色的學術散文,這樣的作品對於進一步豐富當代文學批評的體式特徵以及進一步拓展當代文學批評的思想內涵來說,是大有益處的。

關鍵字   林繼宗  《魂系莫言》    文學創作     文學批評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作家群起、文學繁榮的時代,莫言則然是當時的重要作家之一,從那個時候起,潮汕籍作家林繼宗就開始對莫言進行了有意識的關注。在近三十多年的文學創作道路中,林繼宗博採眾長,勇於探索,在開創了自己的創作風格的同時,也對於作家莫言有了深切而又獨特的理解,所有這一切都體現在近期出版的著作《魂系莫言》之中。

林繼宗的《魂系莫言》是一部幫助人們進行“正確的理解”的文學批評著作。在這部作品中,雖然研究莫言創作特色的針對性並不明顯,但是,對於莫言創作特色的深刻理解卻是全面的。正是由於這個“全面性”的原因,可以說,這是一部內容豐富、視野開闊的富有文體特色的的學術散文作品。

 

文學批評是多種多樣的,但就文學批評的意義或作用而言,無非有兩種,一是要同全面而又細緻的解讀幫助人們能夠更準確、更到位地理解作家作品。二是要通過更新文學閱讀者的思維方式來樹立起一種最正確、最能夠體現出根本屬性的文學觀。就第一種文學批評而言,由於它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突出閱讀過程中的領會與理解,所以,這樣的文學批評在思維方式以及理論推演等方面不僅是感性的,也是靈活的。而對於第二種文學批評來說,由於它的基本性質是為了強調文學評論與文學分析過程中的方法論的重要性,所以,其評論與分析的結論則必然是刻板的,也是單一的。這是因為特定的方法論來自於特定的世界觀,而特定的世界觀必然具有“排他”性。總之,文學批評的意義具有兩重性,或者是為了幫助人們拓展並接受來自於別人的“視野”,或者是為了幫助人們淨化甚至是驅除某些已有的“視野”。表面上看,它們是相互矛盾的,但從邏輯關係來看,它們之間是統一的。無論是作家論還是作品論,它們的終極目標是要進行“正確的判斷”,但是,終極目標不能依靠憑空想像。也就是說,獲得這個終極目標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不是別的,正就是首先要做到的針對作家與作品的“正確的理解”。

 

自從莫言獲得諾獎以來,學術界對於莫言的關注已經在很多方面擴展了研究的視野。莫言不只是一個作家,而是一種現象、一種文化。《魂系莫言》這部著作的語言風格以及內容特徵正好體現出了這樣的視野,對於進一步拓展、提升莫言研究來說,其價值不容忽視。

綜觀林繼宗的文學創作,在反映社會生活方面不僅具有全面性的特點,而且也具有史詩性的特點,無論是系列小說《魂系潮人》還是長篇敘事詩《魂系知青》,就它們的文學主題而言,是對於社會文化心理的一種剖析,是針對人類與文學的關係問題的一種宏觀的思考。

是對於“人和特定時代之間的關係”的一種深度把握或理解。也就是說,林繼宗的文學創作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僅體現在文學表達的藝術性方面,也體現在文化批評以及文學批評的思想性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魂系莫言》是《魂系潮人》與《魂系知青》的延續,換句話說,這些作品相互映襯,相互說明,它們構成了一個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文學批評可以是學術性的一種展示,也可以是藝術性或者是文學性的一種展示。因為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作家的成長道路、讀者群體以及整個社會的文化心理等既是這些系列作品的題材,也是這些系列作品的主題。

    近年來,有批評家提出了“批評文學”的概念問題,例如;在一篇題為《文學批評也是一門藝術》的文章中,作者張志平這樣認為;從文體上看,中國的“批評文學”是散文,其中一些語段是抒情散文。“批評文學家”兼有作家和批評家雙重身份,文人寫作“批評文學”作品的活動兼有創作活動和批評活動雙重特點。“批評文學”兼備文學性和科學性,“批評文學”作品兼有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1)《魂系莫言》正就是這樣一部展示了“批評文學”的特色的著作。

                                  

針對莫言的作家論可以說是該書基本的寫作思路,從篇章結構方面看,莫言的創新性、超越性、鄉土性、人性、人民性、想像力、世界觀、文學風格以及莫言的詩歌、莫言的書法、莫言的翻譯研究等等。凡是在閱讀莫言、感受莫言的過程中能夠想得到的問題在該書中都有所論述。但是,作為一部“批評文學”的《魂系莫言》不僅僅包含了許多的專業知識以及理論素養,同時,也傾注了作者林繼宗對於文學問題以及各種社會問題的感悟,換句話說,《魂系莫言》既是一部文學批評的論文集,也是一部獨立的文學作品,而這部作品的文學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魂系莫言》共三十七章,每一章都是由幾篇內容相近的針對作家莫言的評論,凡是能夠想到的都可以成為“被評論”的對象,如;作家在成長道路上所經歷的事情,兒時的片段記憶,同行們之間的關係,文學興趣的自我培養以及文學創作的道路,獲獎之後的社會反應等等,如果從文學批評的體系性或系統性來看,這樣的結構似乎有點鬆散,然而,《魂系莫言》在整體上不僅有明顯的結構意識,而且這種結構有它的獨特性,表現在;首先,整個行文有一條主線,那就是莫言的文學道路所折射出來的人生軌跡。從他的性格缺陷到他的人格的自我完善,從莫言的個人奮鬥之路到莫言小說的社會效應,從莫言的內心世界到莫言的外部環境等等。整個作品所揭示出來的是廣闊的人文學科領域,而不僅僅是針對一些個別的學術命題的證明。可以說,《魂系莫言》的所涉及到的內容是莫言問題、社會問題、文學問題、藝術接受等問題的一連串的引申。就理論性而言,文學批評是通過抽象的深入幫助讀者去理解生活中的各種獨特性,而文學創作則是通過具體的感知幫助讀者去瞭解整個人生的全面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魂系莫言》的特點是;文學性大於學術性。其次,作者林繼宗能夠通過簡練的語言描繪出許多的“場景”或“情節”,從而能夠引領閱讀者借助于文學的某種意象來拓展針對各種文學現象的理解方式。比如說;諾獎不是世界冠軍獎;人生與時代的距離;作家夢美好漫長;岩石縫裡長出來的樹;貧富與欲望;經典化與平常心;所有這些都是《魂系莫言》中的個別章節,它們當然是整個作品的組成部分,如果僅僅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以上的這些篇章既不是純正的藝術理論,也不是什麼別致的學術領域,然而,從《魂系莫言》的整體結構來看,這些篇章也好,這些片斷也好,其意義以及必要性則在於;它營造出了一種敘述的“場景”或者說“情節”,從而構成了整個作品在“莫言敘述”方面的完整性。

 

總之,經過多年的豐富多彩的評論、分析以及各種各樣的媒體報導,有關莫言研究的許多方面可以說已經取得了共識。但是,林繼宗的《魂系莫言》既不是針對各種研究“結論”的整理與羅列,也不是針對這些研究“結論”的一種表態。而是一種更全面、更進一步、更深層次的闡發。例如;莫言小說所具有的魔幻現實主義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但林繼宗能夠將這個特徵放在“莫言的超越性”層面上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他指出;以集體無意識為切入點,可以看出,莫言的小說所具有的超越性既不是“本土”對於“拉美特色”的覆蓋,也不是“拉美特色”對於“本土”的侵蝕,而是整個人類所具有的原始意識的突現。莫言的貢獻在於“用人類學的眼光取代了社會學的眼光,也因此獲得了更磅礴的詩意、更原始的詩意”。(2)文學批評是一個展示自己的理論水準的過程,也更應當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如果能夠把這兩個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就不僅能夠幫助讀者進行正確的理解,而且還能夠在審美方式以及文學領悟等方面給讀者帶來很大的啟迪。這一點,在林繼宗的《魂系莫言》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例如;作者林繼宗在論及莫言的創新性時這樣寫道;“莫言對各種民間敘事傳統有著強勁的整合能力,同時對一些現代敘事也具有靈活的選擇能力,當別人以正常的眼光描述一棵樹時,他會選擇樹的倒影”。(3)(3)林繼宗《魂系莫言》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3月,第121作者再如;“與其他農村題材作家不同,他能夠將土得掉渣的農村題材處理得相當洋氣,也就是說,他那結構的奇妙獨特和非常現代的敘事方式,熱烈狂放的記憶力、想像力,還有個性鮮明的語言特質等等,都比較容易為西方的漢學家、翻譯家以及廣大讀者所接受和喜愛”。(4)

2《魂系莫言》中的“中心人物”當然是莫言,而且是一個以“作家”為身份標誌的莫言。既然該書的針對性是一個特定的作家,那麼,無論是針對莫言的史料的挖掘還是針對莫言的各種創作現象的分析,其基本內容應當是作家論。然而,實際上,貫穿在《魂系莫言》中的基本內容已經超越了這個“中心人物”莫言,該書的作者林繼宗把“莫言”放在時代與社會的大視野當中,從微觀到宏觀,從具體的藝術問題到抽象的時代特色問題,將“莫言”置換成為一個富有意義的“現象”進行思考。因此,《魂系莫言》的基本內容可以說是針對整個人類、社會以及歷史的大寫的“人”的思考。換句話說,既然是“魂系莫言”,那麼,按常理說,該書的“主角”自然就是莫言,而且是獨一無二的莫言,然而,事實上,林繼宗並沒有刻意地塑造出一個特別的、非同一般的“主人公”莫言形象,他所要抒寫的卻是一些生活在“莫言時代”裡的並且能夠融入到“莫言時代”之中的普通人,即就是一代與文學事業息息相關的平凡的閱讀者以及創作者群體形象。因此,與其說作者特意描繪了莫言的文學生涯,倒不如說是以“莫言”為縮影抒寫了一個時代的社會文化心理。

文學批評所面對的是抽象的理論命題,而文學創作所面對的則是具體的“人”,這就是為什麼說“文學是人學”的緣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生活只是文學創作的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則是對於“人”的感受與理解,因此,有沒有鮮活的人物形象則是區別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依據。如果說莫言是《魂系莫言》這本書中的一個主要的人物形象的話,那麼,其他的人物形象則有;同行作家、新聞媒體、網友、同學、編輯、導演、故鄉人、經紀人、評論家、翻譯家以及國內外的漢學家等等、各個階層、各個行業的人都有所涉及,儘管《魂系莫言》並沒有專門的針對這些各色人物形象的刻畫與描繪,但是,鮮活的群體形象特徵卻盡顯其中。例如;在該書的第五、第六章中,作者林繼宗選取了這樣幾個能夠體現出時代特徵的“片斷”,既就是;預言莫言獲諾獎;熱議;舉世迴響;世人評說;漢學家反思;網友的褒貶等等。(5)通過感受這些各行各業的人們對於莫言的反應,這些各具特色的“反應”有驚訝的、有羡慕的、有激動的、有冷漠的、有理解到位的、也有理解不到位的,如此等等。人們當然可以借助於這樣一個側面來認識瞭解這些生活在“當下”的人的特點,進而能夠感受到這個社會在發展前進過程中的“顯流”與“暗流”。

通過莫言自己的文學作品可以認識莫言,通過瞭解人們對於莫言的心理反應以及情感態度照樣可以認識莫言。究竟哪個方面更為重要,這個問題當然可以進行討論,但是,《魂系莫言》這部作品的特點不可以被忽視。簡而言之,該書的學術價值在於;將作家研究放在社會性、歷史性以及文化性的層面上,這在客觀上已經拓寬了文學研究的視野。除此之外,真正值得人們注意的則是該書的文學價值。有一句哲理名言是這樣說的,要想認識自己,先要善於認識別人。要想樹立起一個對待文學的正確的態度,就必須要先去瞭解別人對待文學的態度。推而論之,無論你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學者,如果能夠通過自己的寫作使廣大的閱讀者達到這樣的境界,那麼,這樣的作品無疑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之所以要強調《魂系莫言》的文學價值,其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此。

 

3,《魂系莫言》的文學價值還體現在它的主題表達方面,一方面,該書具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文學主題,這個主題就是;對於文學的熱愛。另一方面,該書的主題又具有自身的獨特性。為什麼說具有獨特性呢?因為這樣的文學主題既是一種生活態度或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能夠超越具體的生活態度或人生態度的社會學命題。因而,它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在《人類學的視野》這一節中,作者林繼宗這樣寫到;“莫言的絕大多數小說中的文化意識是含混的、矛盾的、,甚至難辨創作主體的清晰立場。這是莫言的特殊之處。他從來就沒有打算在小說中給歷史和現實提供明確的價值判斷,而是讓所有的矛盾混雜在一起:他帶有明顯的解構性衝動,然而他又從來不輕易地建構一種理想的價值緯度,如果一定要說他有所建構,那麼,這種建構就是想原始自然的生命狀態徹底地回歸”。(6)(6)同上,第152既然莫言並沒有明確的思想觀念的表達,那麼,對於莫言的研究就不應當以價值判斷為宗旨。同樣的道理,既然《魂系莫言》的作者林繼宗並沒有針對莫言的創作特徵進行價值評判,那麼,作為一部文學作品的《魂系莫言》的主題就不應當只是對於“莫言”這個特定作家的熱愛。因此,該書的文學主題就是一個立足於人類學視野的“對於文學的熱愛”。

事實上,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有這樣一個潛在的文學主題,即就是;對於文學的熱愛。之所以是一種潛在的主題,就是因為文學作品所具有的“作用力”是通過一種無意識的審美過程來完成的,也就是說,閱讀文學作品是通過一種無意識的接受來形成某種思想觀念或生活態度的。所以,一般的文學作品的主題表達是具體的、當下的、現世的、充滿著生活味的。本來就是由於受到了文學作品的作用,但當這個“作用”有所體現的時候,人們往往把這個“文學”給忘記了。這種情形相當於中國古代文論中所說的那種“無跡可求”,而傳統的中國文論家也特別地看重這一點。

在《魂系莫言》的最後一章中,作者林繼宗這樣寫到;“我期待著實踐與歷史對莫言的印證,令人信服的印證。我理解莫言。我喜歡莫言。我力挺莫言。魂系莫言”。(7)通過文學創作不僅可以表達作家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還可以幫助廣大的讀者群體進行文學情懷的自我培養,實際上,對於許多的“文學之外”的人來說,閱讀就意味著是要喚醒那種隱匿在生活背後的“文學的心”。任何作品,只要能夠體現出這樣的功能作用,那麼,這就是有成就的作品。相比之下,文學批評也是一樣,如果通過針對特定作家的分析使廣大的讀者能夠真正理解一個作家,那麼,這樣的批評也是一種“喚醒”。在一定程度上,喜歡莫言也好,理解莫言也好,這並不是一個針對個人的問題,更不是一個人際關係的問題,而是一個“魂系文學”的問題。

 

                                      

按照朱自清的說法;中國的文學批評是在“詩文評”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8)但是,在現代的文學批評領域裡,人們對於文學批評的理解則趨向於一種更寬、更廣的體式,例如;以群這樣認為;“文學批評著重于評價具體作家的作品,同時也包括對於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學活動、文學思潮以及各種文學流派的研究分析,”(9)文學批評的各種體式都具有一定的類型特徵,都是一種為了説明理解和分析的假定形式。在這些豐富的“假定形式”中,無論是情感的詼諧還是理性的思辯,無論是理論體系的驗證還是印象式的感悟,只要能夠像法朗士所說的那樣;“把自己的靈魂在許多傑作中的探險活動敘述出來”,(10)就是有意義的批評。

《魂系莫言》是對“莫言現象”的一種感受,是對“莫言時代”的一種感受,有關莫言的這些“現象”的各種表現以及這個“時代”的各種特徵都是社會化了的生活,都是作者林繼宗體驗的物件,作者能夠將這些“社會化了的生活”反映出來,這當然是一種創作,更是一種啟迪。因為通過針對文學的豐富多彩的感受與理解,讀者能夠在自己的知識結構、思維視野、理論風格、文化氣質等方面有所提升。在該書中,作者林繼宗使用的多是散文化的語言,很少看到那些刻板的學術詞彙以及沉重的理論術語,整個作品基本上是樸素而又親切的感受性語言,是一個作家對另外一個作家的閱讀理解之後的心情以及直覺的描述。這樣的寫作不僅顯示出了作者林繼宗在把握莫言文學作品方面的功力,而且也顯示出了他對於批評體式的創造性的運用。

中國當代的文學批評的發展狀況已經表明,把種旨在追求理論框架、敘述視角、話語轉換方面的創新的批評不利於文學的閱讀者進入一種閱讀狀態,也不利於提升讀者對於作家或作品的感受力。文學批評要能夠簡約充實,當然也需要新的觀點,但並不依賴於新概念新術語。關鍵的問題在於;批評家要有幫助讀者去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作家以及各種文學現象的批評態度,為了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批評家要善於切入文學的“現實實在感”和“歷史的縱深感”,正如王曉明所說的那樣;文學批評“需要建立在感情體驗上,建立在每個研究者對文學作品的具體感受上”。(11)

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不過,之所以有必要反映社會生活,就是因為作家有必要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情感態度等,而這些思想感情的產生是由於體驗了社會生活,並且在這個體驗的過程中進行了自我完善與自我昇華。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沒有針對社會生活的提煉與昇華,文學創作的必要性則大打折扣。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針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理解,文學批評的必要性也將大打折扣。在《魂系莫言》一書中,作者林繼宗所使用的語言並沒有中國古代“詩話”以及“詞話”那樣具有乾淨利索的形式特徵,但是,簡單而又樸素的語言中卻蘊涵了更為廣闊、更為全面的內容,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敘述層面上的語言功夫。與其說林繼宗是在為作家莫言作“論”,倒不如說是在針對這個“莫言時代”進行思想以及精神的探索。通過敘述性的語言對“莫言現象”的各種表現特徵進行印象式的把握與勾勒,他看重的是作家莫言的生活環境、機遇、閱讀心理等,因此,《魂系莫言》的總體風格可以說是對話式的,而不是結論性的。

總之,《魂系莫言》是一部內容豐富、視野開闊的富有文體特色的學術散文,這樣的作品對於進一步豐富當代文學批評的體式特徵以及進一步拓展當代文學批評的思想內涵來說,是大有益處的。

 

本文是2017年潮州市社科專案《當代潮汕地區的作家群體及文學環境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志平《文學批評也是一門藝術》,《文學評論》20165期,第149

    (2)林繼宗《魂系莫言》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3月,第141

(3)同上,第121

(4)同上,第125

(5)同上,第5747

(6)同上,第152

(7)同上,第339

(8)朱自清;《詩文評的發展》,《朱自清序跛書評集》三聯書店,1983年,第239

(9)以群;《文學的基本原理》下冊 489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10)《西方文論選》下卷 267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4

(11)王曉明《對一種缺陷的反思》,《所羅門的瓶子》第266頁浙江文藝出版社 1989

 

  

                                           201411

 作者簡介;段平山 ,男,漢族,甘肅民勤人,副教授職稱,1964年生,1982年參加工作,1996年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廣東省韓山師範學院中文系任教至今,長期從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出版專著一部,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 绝句小说十則
下一篇:够毽子(外2则)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