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根据新西兰选举委员会公布的初步计票结果,国家党以46.1%的选票数成为得票最多的政党。
虽然国家党领先工党的幅度超过10%,但是因为国会席位没有超过60席(120总席位的一半),所以必须寻求联合其它小党才有资格组阁执政。
接下来几天的时间里各党派之间会进行谈判,以目前的选票结果来看,优先党成为了关键,他们拥有的9个席位,与国家党的58席相加有67席;如果与工党、绿党的席位相加有61席,也可以建立联合政府执政。
这次大选的最终结果将在10月7日中午12点向公众公布,届时谁执政、谁当选总理将尘埃落定。
新西兰议会选举每三年举行一次,获得议席最多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掌握组阁权。
今年的大选因为选前两大党民调的接近,可能双方都准备了庆功酒,当然最终只有一方能够开香槟!
按照惯例,Bill English和Jacinda Ardern应该也各自拟好了两份演讲稿,一份宣布胜出,另一份承认败选。
而哪一份稿由哪一个人来念,我们期盼10月7日见分晓。
世界上很多国家把大选称之为“选战”,候选人四出拉票,登台激辩,标语旗海,盛大集会,各类宣传机器高速运转,狂热似嘉年华,激烈似肉搏战,有些国家大选还出动军警维持秩序,有国际观察员监督防止作弊。
相形之下,新西兰历届大选不仅安静,甚至还显得有点沉闷。
这可能同新西兰人的个性与生活有关,此一小国安享太平久矣,社会稳定,政制清明,民众缺乏危机感,人们宁肯为美洲杯穿红袜子,为全黑队助威喊破嗓子,也不太理会大选中政客们的花言巧语。
很多人甚至认为选谁上台都坏不到哪里去,也好不了多少,所以历届大选的投票率都不高。
本届大选却算是个例外。
新西兰虽是小国,只有四百万人,但却在很多方面都成为世界表率,其制度的优越,管治的成功以及国民的素质,都令世人啧啧赞叹,心向往之。
所以除了四百万充满智能活力与创造性的被管治者之外,这个国家的管治者,必须都是一些真正的精英,如果换了劣质庸才,新西兰断无今日之成就。
作为新西兰人,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拥有的美好生活受到破坏,人人都希望新西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因为新西兰好,就是包括你我他在内的所有新西兰人都好,在这一点上,我们原先的族裔身份反而显得无关紧要,一种“新西兰人”的身份认同,反而彰显出彼此都关心的共同利益。
杨健议员在间谍门后露面
华社在选前表现出空前热烈气氛,出现大多数支持国家党和少数支持工党,甚至有华人代表优先党、毛利党等小党参选的新现象。
而杨健议员和霍健强议员双双遭遇“曝料”,杨健议员被主流媒体披露隐瞒曾在中国军事情冶机构任职身份,霍健强议员则被匿名文章“九问”质疑其个人操守等等。
这些都形成新西兰华人“二次融入”的新挑战,移民新西兰后经历的求学就业、日常生活以及文化的融入,属于“首次融入”,真正深度关注及参与本地社会与政治活动则是“二次融入”。
“首次融入”只是语言、生活习惯等文化范畴的调整适应,“二次融入”就涉及基本理念的转变,包括民主的素养,以及对新西兰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接受与遵守。
无论华人选民或者华人国会议员、参选人,都必须完成这两次融入,才能成为真正的新西兰人,真正热爱新西兰,忠于新西兰,服务新西兰。
2017年大选让人们看到华社一些可喜可贺的新气象,但就关于支持哪一个党的讨论,关于杨、霍两议员被“曝料”事件的华社反响,以及当事人的响应,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出,大部份人有意无意仍然只认同“华人”这一族裔身份,并未意识到自已是“新西兰华人”,至于认同自己是“新西兰人”的就更少了。
正因为如此,在支持“国家党”还是“工党”的讨论中,除了少数两党政策的比对,还可以见到许多具有原居地政治色彩的东西。
把选举误作为党争,把政府换届错当为夺权,把检验当作抹黑,危言耸听,试图非敌即友式集结力量支持某党,文革式语言,匿名大字报式的批斗都出现了。
胜王败冠,汱弱留强,可能已经是一部份华人根深蒂固的定见,但是民主国家换届选举是不须要敌意的,竞争不是战争,对手不是敌人,选举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上我下。
选民支持不同政党只是一种选择,你也可支持这个党,不支持那个党,可以喜欢这个候选人,讨厌那个候选人,对各政党和他们提名的侯选人,也可以赞扬和批评,因为民主国家的选举本身就是一次检验, 用最高倍数放大镜审视政党和候选人的政策理念,成绩与缺点,具体到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
杨健议员和新西兰总理Bill English和华人蓝龙会成员
在此谨举一例,杨健议员被主流媒体披露隐瞒曾在中国军事情冶机构任职身份,华社第一反应,就是“间谍门”事件是抹黑,由于多数华人支持国家党,所以枪打出头鸟,“歧视论”、“阴谋论”、“政治肮脏论”、“劳苦功高论”皆有之,杨健议员究竟有没有隐瞒身份,为甚么隐瞒身份,这样做对不对,对新西兰国家利益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反而只有少数人真正关心。
这再一次说明,新西兰华人的国会议员、候选人和选民,须要学会如何进行检验,学会如何对待和接受检验。
媒体、选民对政党与候选人进行检验,应抛开私交温情,就事论事,对采访、评论之对象,要审察、质疑、诘问,探讨其政治理念与施政能力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很多时候检验都是尖锐甚至毫不留情的,所以被称之为“拷问”和“修理”。
而目前不少对政治人物采访或评论,仍然流露出一种对政治人物的敬畏与奉迎讨好,角度还是仰视而不是平视,更不要说俯首了;候选人面对检验,即使是尖锐甚至失实的检验,可以辩解,可以反驳,但不可以动辄叫嚷被“歧视”和“抹黑”,所谓“进得了厨房就要耐得住热”,这个“热”就包括政治对手和公众、媒体的种种批评、攻击。
而当下一些华人参政缺乏耐热力,面对批评始终是诸多理由,百般辩解,总是有理,从不检讨自己,决不认错,在一些本可一笑置之的话题上浪费时间和卖弄口才,反而忘记了宣示政策理念,更缺乏请求广大选民给予自己一次为民服务机会的诚意。
这些都是本地华人选举文化远远未有成熟的现象。
直到现在,许多人仍然没有意识到,对政治人物的所有检验,最终都要沿用本地的方法与标准,以新西兰利益优先。
新西兰不可能存在只惠及华人的单一政策,任何针对某一族群的特别照顾,必然在这个多民族国家引发种族对抗与冲突,华人利益就是新西兰利益。
只有站在新西兰人的立场,以新西兰人的角度和思维去维护新西兰利益,去生活工作,去参与选举,去参选从政,完成“首次融入”和“二次融入”,我们才能在这个国家真真正正安居乐业,受到欢迎和尊重。
选举始终有输有赢,成熟的政党及其支持者渴望胜利,但也接受失败。
这就是为甚么选举结果揭晓后,败选者要祝贺胜选者的原因。
每届大选后,获得多数支持的胜出者,不会去报复或打压属于少数的失败者,反而要给予尊重与保护,这就是一个国家避免社会撕裂和冲突对立的民主核心价值观。
新西兰华人的候选人和选民,都要具有这一种新西兰人的风度与襟怀,切莫因党派之见、胜负之争导致分裂对峙。
每个选民作为被管治者的政治经验,都会跟随历届大选给国家与个人带来的影响渐趋成熟,不少人会从初始的偏左或偏右,渐渐转化为中间选民,尽量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审慎把手中一票投给那些能够稳健、 踏实而又最大限度惠及各阶层的未来管治者。
此前,每个投票选民都为了选出能让新西兰更美好的人,而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10月7日,香槟为谁而开?让我们一起期待!
不管哪一方胜利,都不是政党和候选人的胜利,而是每一个新西兰人的胜利!
希望我们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上帝保佑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