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 > 与怀

还记得,那些孩子瞬间失去生命——纪念“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十周年

作者: 何与怀    人气: 5418    日期: 2018/5/11


2008512日,四川汶川一带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至今已经十年。

人说行云流水,白驹过隙,确实如此,十年,好像很长,但转眼之间竟然就过去了。十年前那些天种种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些天,只要一闭上眼睛,不,就是开着眼,我也能清楚看到万里之遥的祖国,看到经受巨大灾难的地方。特别揪心的是,发生地震的一些城镇乡村,我刚好半年多前曾经去过。我能痛切感受到,那天下午,228分,突然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巨响之中,黑烟升腾,楼房倒塌,三十多秒之后,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出现一片一片的废墟,十万生命顿时消失,几十万人受伤,几百万人痛失家园!

也许因为自己已经接近风烛残年那个辈分,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最让我撕心裂肺的就是那些被生生埋在废墟下的孩子们。这么多幼稚脆弱的生命,这么多还没有开放的祖国的花朵,瞬间消失殆尽,太惨烈了,完全惨绝人寰!

这是一堆堆孩子的尸体,在残垣瓦砾下。孩子,那一刻,你们恐慌地躲在一起,还来不及想什么。你們可知道爸爸妈妈在寻找你们吗?昨夜,你们还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今天……或許,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已經沒有能力来救你们了。今夜,将开始永远的长夜,你们将永远处于寂寞的黑暗中……

这是一个小小的女学生的尸体。僵硬肿胀的手中还紧紧握着一支笔。父亲说,他们穷,但女儿很懂事,学习异常刻苦。地震时女儿正在读书,她临死时手也不离笔。

在一具具尸体中间,一对父母无言地轻轻抚摸儿子的脸颊:孩子,闭上眼睛,好好走吧。眼泪已经流光,心已经破碎,什么样的话语也无法让你撑开你那往日快乐而又顽皮的眼神……

这是搜救人员找到的孩子们的书包。一排又一排,它们整齐排放,等待家长认领。五颜六色的小书包,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幼小生命,立在人们眼前……

根据当时的统计,汶川地震中,单四川省内有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一所学校毁损,六千多名师生死亡,此外还有一千二百多人失踪,八千八百多人受伤。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但已经是太可怕太难以接受了!当时,中国可敬的记者在报道时,就沉痛地说,在许多村镇里,学校房子倒塌压死了那么多孩子,意味着那里丧失了差不多整整的一代人!任人们流多少泪,也冲洗不走丧失了孩子——许多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们的伤痛!

令人更为万分悲愤的是,从许多照片上可以看到,倒塌教学楼发生的是脆性破坏,是粉碎性倒塌;有些房子的墙壁仿佛是直接放在地面上的,看不出有地基结构;所谓水泥,有些用手一捏就化为粉末;本来应该用钢筋的水泥柱子,内中只是敷衍地摆放些细柔铁丝。《南方周末》记者根据现场所见曾这样报道:在(北川)老城的废墟上,水泥是疏松的,在一个地方,我们可以像掰饼干一样把水泥预制板掰出任意形状。钢筋也是如此。有的水泥板中只有三根细小的钢筋,只需稍微用力就可以折断。(李海鹏、陈江〈灾后北川残酷一面〉,《南方周末》,2008522日)但另一方面,学校傍边的北川县委大楼却是钢筋又多,水泥标号又高,砸不开。(同上)其他许多灾区许多政府大楼也依然耸立。它们不倒当然很好。人们只是不解:在同一个市镇,都应该按照规定经过设计、建筑、监理的程序;都应该使用统一规格的水泥、钢筋和砖块,为什么大多教学楼偏偏就塌成了如此令人心碎的废墟?!父母们悲痛地责问:看看这就是给我们孩子修的学校!为什么国家从2006年开始就强令要对学校建筑每年进行两次安全检测,这样的建筑却能够通过检测???

在汶川大地震中,人们还看到大难瞬间,人性闪光!当时,每天都有报道数不清的这些光辉事迹。许多老师,许多父母亲,用自己的身躯护住稚嫩的孩子,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担当不可承担之重,以自己的生命向死神换取孩子的生命。有一篇是虚构故事,〈最后一课〉,当年的民主小贩杨恒均所写,他笔下的李老师,也是其中非常感人的一位。她不是如何英勇,如何抢救学生,而是在黑暗吞噬了一切的废墟下面,为尚未死去的四名学生上最后一课。学生在最后一课中一一死去,她最后也闭上了眼睛。故事的结尾读来让人不禁泪水盈眶:

……不知道过了多久。在最后一次清醒的时候,她停了下来,深情地喊了两位同学的名字:小婷,大军?没有回答,她继续提高声音喊。她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提高声音了,因为来自胸腔的麻木已经延伸到喉咙和大脑。小婷!大军!小婷?大军?……

没有声音。一片黑暗。她哭了,但却没有眼泪流出,她身体里的血和泪都已经流干。现在,她知道,最后两个学生也睡去了,是在她最后一堂课上安静地睡去的,她也累了……

她早想闭上眼睛,永远地闭上,把这黑暗关在外面。于是,她向黑暗中三十六位学生扫出了依依不舍的最后一眼。在眼帘合上的一刹那,她看到了水、食物,还有光。

甚至还有那个用她捐献的钱建造的震不垮的学校大楼。呀,她甚至通过一扇敞开的教室窗户,看到了自己正站在讲台上,对台下那四十二个顽皮可爱的小脸蛋描述美好的未来……

当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我为杨恒均写了一篇评论:《但愿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最后一课——读杨恒均的〈最后一课〉所想到的》。我悲痛地,也是虔诚地,喊出我的呼吁:

不是说多难兴邦吗?不是说大国崛起吗?不是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吗?那就首先让杨恒均的〈最后一课〉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最后一课,让这一课的悲惨的情景不再出现!这是最后的一课!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汶川地震震出一个世纪大悲剧:这是天灾,也是人祸。显然,大批豆腐渣工程,一到关键时刻,就变成了杀人恶魔。这里面,肯定有渎职,有腐败,权钱交易,伤天害理。地震后,整个四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弥漫大地;严惩豆腐渣工程黑手的呼声不断。杀死孩子的还有人祸,还有那些贪官污吏、不法奸商。还有,非常令人不解与悲愤的是,来到救灾前线的国家总理,居然指挥不动救灾部队,要抛出那句让人极其寒心的话:是人民养活了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当年,有一个非常慎重严肃的建议:震后重建家园时,四川要给震灾中涌现的感人不朽的行立碑,也要给震灾中暴露的不可饶恕的行立碑,为夺去了几千个孩子生命的立碑。震后的四川,必须建造一座特殊的纪念碑——用那些倒塌的学校建筑物的残骸。可以考虑命其名为永不碑。其含义有二:永不忘记已经发生的这些悲剧;永不让这样的悲剧以后再发生。个人的进步、群体的繁荣、民族的复兴,全都要从正视自己的真实过去开始。惟有智慧的强者,才敢看着自己的丑陋处不蒙眼、不托辞。这是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丁学良,〈四川,你会造这样一座碑吗?〉,《金融时报中文版》,《天益》网转载,2008521日)现在,十年过去,虽然前任四川省委书记后成政治局常委的周永康及其在四川的不少爪牙死党已被抓了出来,但似乎没有人是因为地震人祸入狱的,有关当局看来也不会理睬建造永不碑这个建议。幸而,千万民众心里,应该都会有各种各样永不碑的位置。我手头也有一首诗:《哭墙,雕像,纪念碑》,悉尼女诗人张晓燕所写,她以悲愤的诗句,参与建立虽然无形却永存人心的一堵哭墙、一组雕像、一座永不碑:

我们该有一堵哭墙

刻上我们如花的容颜

和来不及实现的梦想 

我们该有一组雕像

刻下我们流血断腿的残像

和死也要高举着铅笔的臂膀

我们该有一座纪念碑

刻上我们还没走出校门

就突然消失的名字

和废墟上断肠守望的爹娘

让我们以血和死的代价

敲碎贪婪

敲开麻木

敲醒良知

敲灭所有的豆腐渣工程

让我们以血水

以堆积如山的断臂残骸

筑成一道高墙

挡住罪恶

拦截死亡

让发生在我们身上不幸的惨剧

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后的一场悲伤

让汶川大地震这场惨剧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后的一场悲伤!愿上文所描写的最后一课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最后一课!祝福中国在经历了这场大地震的惨烈、煎熬和苦难之后,像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这都是全中国民众和全世界华人心里最善良最真诚的愿望。地震后的2008年,俨然成了公民社会元年,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不断谈论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会为中国社会精神进步带来深远的影响。有一篇写于持续的悲痛之中的文章说,至今,这次地震至少已诱发了一场剧烈的精神地震,敦促人们反省和改造制度的结构性弊端;同时,它也必然会形成一种文化记忆,而其主题不是别的,就是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第一次从自己身上,发现了更为健全的人性。(朱大可,〈谁杀死了我们的孩子?——关于汶川地震的反省与问责〉,2008526日)《南方周末》,那些年最为著名的中国媒体,更是以编辑部之名,为千万读者代言,直截了当表达一个愿景: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文中说,在救灾中,国家正以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这是一个转型契机。这是一个拐点——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中国现代化这锅百年老汤,是到煮开的时候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华的时候了。中国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南方周末》编辑部,〈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南方周末》,2008522日)

多么美好的期盼!只是,这些期盼,何时实现?十年了,今天回头一看,一股难言的悲哀不禁涌上心头……



照片说明:



学校倒塌楼房的所谓钢筋水泥



罹难学生手上还紧握着一支笔



那一刻,孩子们躲在一起。



孩子,闭上眼睛,好好走吧。



搜救人员找到的孩子们的书包



父母亲沉痛悼念罹难的孩子们



本文作者摄于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201855日,为纪念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而作。)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个人崇拜:要么坚决制止,要么加速度疯涨
下一篇:那一湾定格了的崇高的母体乡愁——悼念余光中先生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