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零年在香港菜街設立的「行人專用區」,於七月底被取消了。香港人稱之為「殺街」,在香港這個極重「好意頭」亦即祥和吉利的社會,一個「殺」字似乎充滿煞氣,太過凶險,非吉兆也。
菜街位於旺角,原名「西洋菜街」,香港生活節奏快,港人連四個的字的街名都嫌太長,覺得唸出全名浪費時間,就精簡地縮為「菜街」二字。
菜街行人專用區開辟後,一直是街頭藝人展示身手的舞臺,也曾有黨派与政治團體宣示訴求。由於歷史上菜街一帶是草根階層密集聚居之地,所以同早年的廟街一樣,菜街變成了平民夜總會,夜色里有人玩音樂、雜耍和唱粵曲或流行歌曲,更多的是結束一天揾食奔波之後出來行街的市民,T恤牛仔褲,背心拖鞋,隨意欣賞,上了年紀的更帶上小凳,幹脆坐下免費睇秀。菜街平民夜總會一度頗有國際知名度,被視為頗有有特色的香港文化符號。
這樣一個五光十色、饒有趣味的文化符號,遭到扼殺的確令人覺得可惜。不單止香港人議論,連「紐約時報」都專門撰寫了一篇評論文章。
「殺街」只是惡果,究竟原因是甚麼?
一種說法是噪音過高,街頭歌手為了蓋過其他表演者的歌聲,搬來巨型喇叭鬥大聲,在這個街區的噪音高達一百分貝以上,相當於電鑽的聲音,來這里你聽到的不是歌聲,而是電鑽聲。高分貝的噪音令付近住客商家不勝煩擾,健康受損,影響生意,屢屢投訴;
另一種說法是中國大媽大叔入侵,人多勢眾,霸道十足,令表演變質為商演,終於劣幣逐良幣,導致齊齊收檔。
其實两種說法都是同一原因,因為噪音過高本身就是中國大媽大叔爭相架設巨型喇叭霸佔表演空間帶來的惡果。
憑良心說中國大媽(見注解)在菜街的表演還真有世外高人,其中「旺角羅文」檔口的小龍女便歌甜人靚,尤擅唱國粵語時代曲,她來自沈陽,本身就學過音樂,手持無線咪穿行眾歌迷之間献歌,每隔幾十秒就有人打賞,將鈔票塞在她手中并握一下小手,小龍女則邊唱邊收錢邊微笑致謝,據說曾有高歌一曲打賞三千港元的紀錄。「旺角羅文」檔口的小龍女不僅在菜街表演,還很有愛心到養老院義演慰問老人家,她的歌迷以數十萬計,我便是其中之一。
這樣的街頭藝人,應該名正言順在香港街頭有一席之地。
繼小龍女之後,還有一些高手,其中一位姑娘的還能將中國功夫与歌舞結合,比小龍女更年輕更漂亮,搶去不少風頭。
艷美歌手自然招來狂蜂浪蝶歌迷,他們都是些大叔阿伯,兌換些小面額零鈔,趁打賞之機以握女人小手為樂,膽子大的更下場扭動身肢伴舞,醜態猥瑣,不卒忍睹,這些路人与歌手的互動表演也成了菜街的一道另類風景。
更多的大媽大叔自立檔口表演,五音不全,奇裝異服,從娛人娛己,變質為娛樂自己,折磨他人。這樣的表演也有打賞的,只不過表演者与觀眾的互動更曖味一些,這類人漸漸成為菜街的最大污染源。
因為人越來越多,表演越來越醜態百出,聲音越來越嘈,影響越來越大,衍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复雜,有關方面覺得難以管控,只得一刀切,乾脆關閉了事。廣東人常說凡事不能去盡,否則多數衰收尾,就是這個道理。
菜街被「殺街」後,街頭表演者紛紛移師尖沙嘴繼續賣藝,假以時日,會不會再一次失控導致「殺嘴」呢,尚難逆料。這些年某些變化讓人們擔憂,如果缺乏對在地風土人情的瞭解与尊重,我行我素沙文主義式霸道,粗鄙低俗的劣質文化泛濫成為公害,將會令好的東西在香港越來越難以長久存在。
近十八年的菜街平民夜總會在惋惜声中走入歷史,其後社會各界紛紛作出回顧、探討与反思,可貴的是并沒有因此而出現排外的過激情緒,各種不同意見都是就事論事。經過詳盡瀏覽各方高見,我發現尚無人將「菜街現象」与「廣場舞文化」作某種聯想,傳遍天下同時頗具爭議的「廣場舞文化」,具備幾個特徵,一是人多勢眾而且不斷蔓延﹔二是地盤不斷擴張,而且不講場合﹔三是制造噪音,表演慾過盛,只顧娛己,不顧他人﹔四是奇葩百出,良莠不齊。菜街平民夜總會的收檔同「廣場舞文化」的入侵有無關係呢?!
個人認為不能說一點也沒有。
【附注】「中國大媽」,經「華爾街日報」專創英文單詞「dama」,定義為﹕「中老年女性,大多體型偏胖,精神飽滿,聲音大﹕走路成堆,排隊加塞﹔較富裕,喜購物,裝束臃腫,喜歡佩戴鮮艷絲巾,熱衷拍照(姿勢奇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