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故事似乎都很相似,而不成功的故事各有不同。我的大儿子壮壮去年三月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之后,许多朋友都想知道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培养的。我们虽然感到一丝幸福与满足,但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与惶恐。名校或许会给孩子带来镀金般的荣誉,但我们也深知这荣誉背后更多的是幸运与祝福,我们没有资格来炫耀分毫。
同时,这份荣誉也意味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还要面对更大的挑战。据说,比尔‧盖茨的母亲曾对他说,“得天独厚的人啊,你背负了比常人更沉重的使命。” 因为一切的成功都属于过去,而这份过去的成功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一种精神负担。
我的一位学生就对我说过,并不是每位哈佛大学的学生今后的人生之路就一定平坦,一定会比他人更为成功。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我这个学生既不是毕业于985或者211,也不是一本院校,就是很一般的一所二、三本院校,但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很成功,让我这位曾经的老师都很汗颜。所以,每当有新闻界的朋友要进行采访时,我们都委婉地拒绝了。人生话长短,我们不愿意我们今天的言行成为明日别人口中的笑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很保守,相反,当身边的朋友邀请我们分享所谓的成功育儿经验时,我们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我们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只希望我们的得失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但我们知道,我们对孩子所有的做法似乎都是直觉或本能的,一直没有系统地总结。
事实上,自从老大上了哈佛之后,我们家反而争吵更多,原因就是我们自觉不自觉将两个孩子相比,这样给家庭带来紧张的空气,反而适得其反。在经过近半年的焦虑之后,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十个指头有长短,每个孩子各有千秋。每个孩子的特点爱好兴趣都不一样,成长环境与经历也不尽一样,但是有些想法与做法或许是共通的。
毫无疑问,哈佛大学的录取会带来一些人生的机遇,也让我们充满感恩。孩子能被哈佛大学录取并不等于人的一辈子都会一帆风顺。但是,好的开头总好过差的开端。哈佛大学的录取至少能给孩子,也给我们一点自信或肯定,说明孩子与我们父母在大学前的教育培养与引导方面不算太过失败吧。
但是,我这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上了哈佛大学才算成功。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没上哈佛的学生甚至一些大学肄业的学生都非常的成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新西兰前总理John Key并没进过哈佛,但他比哈佛出来的那位工党领袖更受人欢迎。对于孩子来说,成功的途径多种多样。没上哈佛,还有其他英美名校,还有国内一类二类三类的大学。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进了自己心仪的大学,无疑也是成功的。所以我这里只是用“哈佛”来作为“成功”的代名词。
近来有些朋友希望我们能带他们的孩子一起学习,特别是中文与数学。我一直认为,数学与语言,是每个孩子学习成长的两条腿。数学学不好,其他工理学科恐怕都会受到影响。而语言,是这些学科借以飞翔的翅膀。没有精准的语言表达,其他学科都会打上折扣。
为此,我们经过反复思考,总结过去15年来的中文教学,决定开展全新的中文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追求进度教学,恢复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九人),将学习与考试相结合,注重学习结果;同时我们准备了数百本不同程度的中文阅读材料,用阅读强化巩固中文字词,提高中文理解能力。
在数学方面,针对新西兰松散的数学教学方式,改变学校教学只看结果的单一模式,强化基本的逻辑思维训练,加强解题步骤训练,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夯实数学基础,充分发挥华人孩子数学天赋。如果孩子有兴趣有天赋,我们可以一起学习数学竞赛技巧。并适时根据孩子情况,准备澳大利亚数学竞赛ICAS、Otago数学竞赛,以提高孩子的自信。
我们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给一点阳光,就会灿烂。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共同努力,孩子学习一定会提高。
方老师,原国内省级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做过十年的编辑制片,移民后曾在奥市图书馆工作,本地中文教学十五年,熟谙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所开中文学校多次受到奥克兰总领馆表彰。曾获国务院侨办“海外华文杰出人士”。
王博士,现为梅西大学老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爱好数学与文学,曾写作出版趣味数学小说《聪明岛奇遇记》(中英双语),《长白云下》,《新西兰微风》,编辑出版《澳纽华文作品精选》。(以上书籍都可以在奥克兰公共图书馆借阅)现开设数学普通班、竞赛班,小班教学。
好消息!数学班小班招生!凡报名者,赠送王老师的彩色版《聪明岛奇遇记》一册。
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学生数学、中文辅导。需要的朋友,请点击下面的二维码咨询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