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跳蚤市場------以前在中國稱之為自由市場,是許多人都喜歡去逛一逛的地方,里面甚麼都有得賣,蔬果、家庭用品和二手茶具甚至舊書鏡畫,都有人擺攤兜售。人們之所以逛這種地方,除了價廉,主要是因為可以見到許多不同的東西可以瀏覽和挑選,至於自己喜歡不喜歡,是否接受,完全由個人鑒別与抉擇。
如果發揮一下閣下的想象力,在愉快的周末,你進入另一類市場,里面的貨色雖然可吃可用,但都是以一個標準統一製造的,顏色、形狀、質地、味道等等全部都一樣,除此之外,別無抉擇,你願意逛這種市場嗎?
本周紐西蘭主流媒體Stuff刊出一篇有關本地華文報紙的報導,指出該報在翻譯合作伙伴英文媒體新聞時有所取捨,避免涉及批評中國的題材內容。
這種主流媒體對華文媒體的報導過去并不常見,它跟國際形勢遽變對紐西蘭的影響有關,也跟紐西蘭中文媒體自身的變化有關,但我在這里只想談談新聞自由。
新聞媒體本身就是一個「觀點的自由市場」,這個概念是英國政論家約翰‧彌爾頓早在三百多年前提出的。他認為真理是通過各種意見、觀點之間自由辯論和競爭獲得的,而非權力賜予的。必須允許各種思想、言論、價值觀在社會上自由的流行,如同一個自由市場一樣,才能讓人們在比較和鑑別中認識真理。
彌爾頓的這一觀點成為西方新聞自由的理論根基,雖然經過美國五十年代社會責任理論的修正,但「觀點的自由市場」至今仍對西方新聞界產生強大而持久的影響。
新聞自由度高居全球第八的紐西蘭當然也不例外,也是奉行「觀點的自由市場」這一信條的。在這里辦媒體,當記者,決不會因報導甚麼真相,批評甚麼大人物遭到打壓或迫害,享有高度的新聞自由令媒體業者及從業者有高度的安全感。
反觀我們的華文媒體,電臺、電視臺、報紙、网站与自媒體,自二十多年前發韌幾經盛衰起落至今,是變成一個各種思想、言論、價值觀都可以表達的「觀點的自由市場」呢,還是變成了一個只有單一思想、言論、價值觀的「觀點不自由的市場」?
毋須多言,你去聽聽、看看和讀讀就知道了。
這就形成了很奇怪的狀態,新聞自由度高居全球第八的紐西蘭這個「觀點的自由市場」里面,居然存在另一個「觀點不自由的市場」。
自由之中竟如此不自由!
在民主紐西蘭說一句話,寫一篇文章,表達一種觀點,還要心驚膽顫,諸多忌諱,顧左右而言他﹔或者繞着說,挑好聽的說﹔又或者干脆不說,不寫,不聽,不看。
世上的事有好有壞,為甚麼不可以實話實說?!
大家可以接受嗎?
作為一名自由撰稿人,我覺得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