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到東區一間食肆与幾位友人吃「小籠」。這間店的江浙菜頗有口碑,熏魚做得不錯,「小籠包」尤佳。五個人邊談邊吃,提到「鼎泰豐」的小籠包,席間一位曾經食過,我問她那包子有多少褶,她說光顧了吃無暇細數。上海的「小籠」是十四摺,但「鼎泰豐」是十八摺。這種區別的意義在哪里,在座的誰也說不清,何況如今吃東西的人也沒那個講究了。
又見另外三友掩至,坐了另一張檯,這吃了一半的午膳就變得斷斷續續,因為各人都相識,所以就頻頻「過檯」兩邊應酬。
各位是來紐多年的老僑,見面話題除了鍛練与健康,不外是院子里花果時蔬的長勢,郵輪特價航線的揀選,科羅曼多的金絲蠔,南島的三文魚等等。民生方面談的是物價,但因為各人大都兒孫滿堂享清福,東西貴一點的抱怨只是說說也罷。
两檯合共九人,有六人來自香港,飯後的話題聊罷家常与休閑,很自然地就聚焦六月以來的「反送中」示威。他們議論紛紜時!我回到自己那張檯解決剩下的大麻餅和生煎包,那邊廂已經發生爭論,又喚我過檯評理。
一位看「無線」和「鳳凰」新聞的朋友,認為「送中條例」遣返罪犯很公道,林鄭特首很不容易,有外國勢力暗助,示威者打警察攪亂香港﹔另一位看「有線電視」和「萍果動新聞」的朋友,覺得「送中條例」危及港人自由,林鄭特首應該下臺,与外國勢力不相干,警察暴力執法,示威者值得同情支持。
两張飯檯上雙方意見的對立,同各國政府以及社交媒體對香港之亂的兩極觀點如出一轍。各有各的道理,而且都覺得對方錯了。
似乎是打了一個難以拆解的死結。
根據個人多年社交經驗,華人朋友餐敘談政治,往往影響食欲与心情,既傷感情又傷身體。
一些長期生活在謊言中的朋友,已經不識何謂人格獨立、自由思考,習慣了接受別人灌輸給自己的觀念。習慣了在對某個話題缺乏基本認知甚至是常識的前提下,只看到「果」,却看不到因」,便妄斷是非對錯。皮毛枝節的膚淺認知,表象的煽情迷惑,感情用事的輕率武斷,使我們在小小的手機屏幕上,看到一則題目駭人內容矇人的微信,又因為与自己固有立場相符,就匆匆點贊并且轉發。從來沒有想到過,是否應該在充份瞭解真相与基本事實之後,再根據一個普世標準以及個人良知,作出比較接近真理的判斷与結論。
在這裡認知不足、思維混亂的情況下,一場心平氣和的討論很容易演變成針對人身而不是觀點的激烈爭吵甚至罵戰,親友割蓆,从此成為陌路之人。結果是自己毫無長進,認知仍然不足、思維依舊混亂、是非還是不分。
我笑着對這些親愛的朋友說,十分理解各位都是出於對香港的愛各持己見。大家不妨先思考一個最簡單的問題,香港人在三十多度高溫下,不像往常那樣逛商場嘆冷氣,五十天來冒着酷暑,日以繼夜,頻頻走上街頭,少則數十萬,多則两百萬,法律界、工商界、醫護界、政府行政主任、公務員等不同界別人仕相繼發聲相挺,倒底是為甚麼?點燃這把火的火頭究竟在哪里?
我建議下次餐敘點菜之前,先來一個簡單的問答測驗﹕
「什麽是修訂逃犯條例?」
「什麼是港人五大訴求」
「什麼是和理非?」
「什麼是勇武派?」
「什麼是雙普選?」
「什麼是中英聲明与基本法?」
「什麽是一國兩制与五十年不變?」
「什麼是二十三條?」
「什麼是通識教育与普教中?」
「什麼叫搭洗頭艇?」
「什麼是望北樓……?」
「什麼是……?」
有了答案,大家再來討論香港發生了甚麼,好嗎?!
在此之前,讓我們為美麗的香港和七百萬香港人祈禱,好嗎?!
爭論的音量降低了,面不紅耳不赤了,两檯人笑著分享剩下的熏魚和菜肉餛飩,談起大澳的棚屋,元朗的老婆餅,麦孨記的細蓉,維港的煙花,飛鵝嶺望見的萬家燈火……
香港啊,今天的妳緣何有了這多的怨恨与戾氣?!黑夜盡頭的曙光在哪里?!
人在紐西蘭,尚可食「小籠」話香港,吾等高談闊論之際,君不見那城中正硝煙四起,吼聲衝天,東方之珠在幾十天的動蕩中痛苦呻吟……對美好家園的思念,故土的耽憂,令人心碎。我看見,在那有如「追劇」般夜夜看示威直播而發紅的一雙雙眼睛里,泛起了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