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某日下午,奧克蘭東區某老人院一個小房間里,擠滿眾人共同見證一個「嬰兒」的誕生,他就是九十五歲的金曉泉先生。金色的陽光拂照著領洗的老人一頭銀髮,窗外鳥雀啁啾歡唱,似是頌賀又一個屬靈的更生。
金老先生這些年來幾乎每天都來這里照料与陪伴老妻,要求在入住老人院的妻子的房間里受洗,是為了讓行動不便的妻子能夠見證這神聖的一刻。因為場地條件的限制,李傳道無法對他施行浸禮,只可施以灑水禮。
我想起聖經里的一句話﹕「這洗禮本身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愧的良心。」
我為金先生「藉著水得救」獲得新生命喜極而泣。
一個人活到九十多歲,經歷的事何其多,接觸過的道理何其多,遭遇的悲歡離合何其多,見過的生老病死何其多,緣何要在鮐背之年抉擇信主,接受洗禮,在眾人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從此跟耶穌基督一起出死入生?
飽經世故,詩書滿腹,是否就意味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還須不須要信仰?
信仰對於一個人而言,真的那末重要嗎?
艾倫‧狄波頓在他的名著《宗教的慰藉》里這樣寫道﹕「對於無神論者而言,嘗試證明神不存在可以是一種頗具娛樂性的活動。許多強硬的宗教批評者都以揭露宗教信徒的愚蠢為樂,并且毫不留情地加以詳細剖析,直到他們覺得自己已然證明了對方的確是徹底的呆瓜或瘋子,才心滿意足地住手。」
盡管這樣,仍然每天都有人像金老先生這樣信靠耶龢基督,這是為什麼呢?
作者認為人類有兩項由古至今未曾改變過、而世俗社會又一直無力解決的核心需求﹕第一是群體生活的訴求-----盡管人類具有根深抵固的自私与暴力衝動,卻又必須過着和諧共處的群體生活﹔第二則是因應人生苦難的需求------人類是非常脆弱的動物,職場失意、情感困擾、親友亡故乃至我們本身的生老病死,都不免為人帶來極大痛苦。
嘲諷輕睨或者缺乏宗教信仰的人,往往在面對這兩項核心需求時,表現出比有堅定信仰的人更多的迷惘和軟弱,甚至迷失与沉淪。
基督徒對世俗的苦難与快樂有着更清明与理性的理解,同時也對永生有著更堅定的篤信無疑。在人類的两項核心需求面前,他們表現出更多的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与節制。
屈指一算,金弟兄這位「重生嬰兒」信主後也滿百日了,在与他作了短暫的溝通交流之後,決定寫這篇文章。
金弟兄告訴我,他二十三歲上入讀「東吳大學」,在這所教會大學里首次接觸基督教福音,從此認為自己不僅是基督教會大學學生,也是神的兒子。他的妻子是俄羅斯人,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兩人做了幾十年夫妻,彼此經常討論聖經与信仰。所以他覺得自己一直都活在神的恩典之中。
他還告訴我,受洗之後,最強烈的感覺是洗淨了自己過去所有的「罪」。這,罪」不是世俗的殺人越貸之罪,而是靈魂深處的私欲,包括不良的言行。自此他每日起床都喝一杯茶,讀一页「聖經」。通過向上帝禱告,檢省自己的罪,并且在神的面前謙卑地認罪悔改,求神潔淨自己的靈魂。
最後我問他「甚麼是你信主以後最大的收獲?」
片刻的緘默之後,他給出的回答是﹕「從此有了愛,從此懂得感恩!」
金弟兄之前常以十二字表述個人做人哲學﹕「馬馬虎虎、糊里糊塗、開開心心。」
自領洗重生,皈依基督之後,做人哲學也是十二個字﹕「時時感恩,事事有愛,常常喜樂!」
一個人充滿信心与慈愛,快樂而健康地活在恩典中,這是何等大的福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