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华文坛,有些人谈起墨尔本的心水先生,总是首先想到他是写小说散文的,殊不知他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早在1992年5月,他的诗集《温柔》就作为美国“新大陆丛书(2)”出版了,而且,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写诗,从未停止。2010年,澳大利亚南溟出版基金在其关于申请作品要求的条款中加上赞助诗作一句,心水获悉后马上把历年诗作整理成书投稿。结果,他投来的诗稿《三月骚动》,获评审肯定,成为南溟出版基金创办以来所赞助的第一部诗集。次年7月,该诗集由台北秀威出版(英文书名:The Disturbance in March)。
心水诗集《三月骚动》封面
心水诗集《温柔》封面
心水《三月骚动》这部诗集,未打开之前,第一眼看到叠着枫叶的封面,就很让人心动。整部诗集收集一百五十多首诗作,是从诗人创作的大量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时间从1992年到2010年跨度十八年。一共分为八辑:第一辑《山水》;第二辑《岁月》;第三辑《亲情》;第四辑的《花鸟》;第五辑《时事》;第六辑《红尘》;第七辑《汉俳》,以及第八辑《江湖》。心水早期诗集《温柔》封面的设计则比较简洁抽像,收集的是1992年以前的作品,最早的作于1973年。诗集分为六卷:卷一《诗情》;卷二《温柔》;卷三《岁月》;卷四《雪泥》;卷五《红尘》,以及卷六《风云》。我注意到两部诗集的分类。前者第二辑与后者卷三都是“岁月”;前者第六辑与后者卷五都是“红尘”,名字一样。再看,前者第一辑《山水》与后者卷四《雪泥》;前者第三辑《亲情》与后者卷二《温柔》;前者第五辑《时事》与后者卷六《风云》,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关于山水雪泥丶亲情温柔丶时事风云。两部诗集似乎都基本上是那些内容都是那些主题,但是,当你打开诗集认真阅读每辑每卷每首诗作,心灵便不禁为之感动:在心水几乎四十年创作的诗章中,可以读出他和他一家的人生轨迹,可以测量他的写作业绩和文学功力,可以发现可以探究他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感悟——这是一位曾经沉城惊梦怒海惊魂的幸存者的情怀与感悟!
一 婉冰贤妻:曾经劫难,比翼双飞
《三月骚动》第三辑《亲情》,是为父母丶妻子和内外孙所写的诗篇,这是心水最动情的心声透露。他以诗性的笔触,洋溢的诗情,细腻而深刻地展示着一颗浓浓亲情下的炽热之心。自古家庭血缘便是维系人类延续的最基本的根,世上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疏于打理自己的亲情关系,而心水总是把亲人家眷天然感情放在第一位。在这里,我们进入了心水的亲情世界。
《初秋颂诗》写于2004年3月初秋,心水爱妻婉冰诞辰前夕。他贺爱妻芳诞:
有情岁月总是温柔而浪漫/日子像朵朵染黄的叶片/飘落飞舞盘旋在眼帘//又是初秋翩翩而来/美丽如你的笑姿/徘徊在宁谧安静四周/共看无云无风的蓝空//让花香送来清甜芬芳/枫林道上大小青釉叶子/开始用淡黄之色向你祝寿/金秋不过是此时此地的季节/本来该是江南初春繁花似锦//你是春的化身也是秋之神/携手齐看春花秋月/秋天颜容总要把缤纷霞彩/送给有情人赠给爱侣/你绰约而含蓄的温柔/是天地的原香原味//秋色总是急不及待赶着展示/本来面目的花容本来面目的叶片/岁月一向就多情/我爱秋天原是因为/你是秋月嫦娥的化身/是温婉冰清仙女降世/百鸟围绕的美丽鸿雁//让我们依偎牵手步入/秋风秋声秋叶秋意的图画中
因为爱妻婉冰芳诞所在的季节,心水爱上澳洲的初秋。在他的眼里,爱妻是“秋月嫦娥的化身”,是“温婉冰清仙女降世”,是“百鸟围绕的美丽鸿雁”。诗人以至深的情意,不由得大声赞叹:“你绰约而含蓄的温柔/是天地的原香原味”!
心水几乎一刻也离不开妻子婉冰,是如此地形影相随:
收拾行囊时触及/你依依的眼色/悄悄把这抹眸光/轻轻折进手巾里/旅途中想到你的温柔/贴藏在我裤袋内/彷佛我们结伴同游//你腼腆地递来/“观柳还琴”,是粤曲唱带/让你的歌声随我走天涯/盈耳将是妳缠绵的音韵/暖暖奔流过我寂寞的心房//相片就免了吧/只要掏手巾,你便像精灵/正在,听耳机绕梁妙音/是你展喉,我过重的行李/收藏了你的形你的影你的声
心水这首《形影相随》1996年11月写于德国旅次。当年年底他赴欧探亲,妻子依依难舍,交他一卷唱带是她唱的粤曲,心水旅欧期间不时聆赏以聊慰相思,常常不能自己。一切都证实了——“我过重的行李/收藏了你的形你的影你的声”。
至于心水早年诗集《温柔》,他深怀感激地在《自序》中说了,就是献给爱妻的。他说,妻子婉冰是温柔之人,几十年的生活里可以无尤无怨地容忍他伏案创作,不但是他作品的第一位读者,也是为他斧正笔误的人。心水说,妻子对他的鼓励良多,他之能坚持创作至今,完全因为有位极之温柔的贤妻在背后。此书之出版,唯有向妻子奉献。诗集卷二《温柔》中,好些首就是写给妻子的。其中第一首就题为“温柔”,写于1991年7月30日墨尔本家里。诗章写出当时这个温馨的情景:冬冷日短夕照鲜艳,妻子以千般温柔迎门,子女放学归来相拥而笑,“把天边的缤纷/吹到屋里”,一室春意暖和。而卷中另一首《绵绵情意》,如前述的《形影相随》,也是抒发夫妻别离中的相思,写于1989年11月9日。这次,是心水写给出门在外的妻子:
自你泪眼中离去/心如刀割地走出家门/咫尺天涯后的相思/日夜纠缠从此孤寂的灵魂/桎梏的诗笔/在所谓的生活里/我遂成了囚徒/空空四壁缭绕的声音/电视荧光幕上的影像/闹市往来的人潮/仿佛统统变成你/原来生命的存在意义/不可或缺的是你绵绵情意/梦魇醒后,泪痕未干/你是我肺叶中的空气/请让我疯狂地呼吸你
诗人梦魇醒后,泪痕未干,孤寂的灵魂在恳求在呼唤:“你是我肺叶中的空气/请让我疯狂地呼吸你”。心水这首《绵绵情意》,写尽夫妻相思之苦。
心水和婉冰,鹣鲽情深,在澳华文坛人所共知。他们真是比翼双飞——婉冰亦是澳华文坛一位有着不凡成就的作家。她已出版多部文学作品,包括:散文与微型小说合集《回流岁月》(墨尔本丰彩印刷公司,1998年11月),诗集《扰攘红尘拾絮》(墨尔本新金山印刷公司,2006年2月),微型小说集《放逐天涯客》(台北秀威,2012年7月),和散文集《舒卷觅余情》(台北秀威,2014年7月)。
2014年11月16日,心水、婉冰伉俪在庆祝金婚纪念酒会上同切蛋糕。
婉冰之于心水,其珍贵还不是一般文学夫妻可比——他们曾经一段死里逃生刻骨铭心的劫难。
他们皆是越南华人,1964年结婚。“婉冰”是自改的笔名,原名叶锦鸿,是疼爱她的外公所起。她高中毕业,自小嗜爱阅读,性格内向,温柔婉顺,婚前在娘家是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富家长女。1975年4月底,虽然纠缠多年的越战终于结束了,南越河山却沦陷于越共之手,繁荣的华埠骤然百业凋零。1978年中秋前,为逃避苛政清算,他们举家赌命逃奔怒海。夫妻带着五个从四岁到十三岁的儿女,与岳父母及妻姨一同乘坐旧货轮,在南中国海上飘流了十三天。货船入水后,为避沉没之险不得不登上了印尼荒岛,此后又沦落在这个赤道上的无人荒岛长达十七日。最后,他们总算死里逃生,1979年3月以难民身份定居墨尔本。在很多年里,婉冰在养老院当全职工作,回家还要操持累人家务,等于一身兼两职,其劳累其辛苦可想而知,当年叶家大小姐却甘之如饴,无怨无悔。在人生途上,可以说,婉冰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皆极其成功,从为人孙人女人妻到人母,到家姑丶岳母丶奶奶丶外婆,以及为人师表丶广播电台主播丶各团体秘书等等,且又立志夫唱妇随,成为名正言顺的作家。2014年11月16日,婉冰丶心水的儿女们为他们办庆祝金婚纪念酒会。心水当着二百馀位亲朋友好丶政要丶殷商丶传媒及文友们面前,诚心诚意向贤妻行三鞠躬大礼。他致词时,以贤妻婉冰为例,说:一位好女人,会影响夫家四代人。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2018年3月,心水出版散文集《福山福水故乡情》,书中便有一篇《婉冰贤妻》。他这篇写于2015年2月14日情人节的文章,内中对妻子的描述,可谓赞美有加,而皆发自他的肺腑。我在为他此书作的序中说,家有贤妻,当为有福之人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这正是心水美好的家庭状况。心水的太太婉冰的确就是贤妻一个,是百分之一百的贤内助。
心水散文集《福山福水故乡情》,由本书作者作序。
二 魂归何处?孝子心水孝行孝思
心水不但妻贤而且子孝。他精心培养子女,现皆已长大成人,事业极其成功,最主要的是满怀孝心。他在一篇题为“孝行”的散文中,说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老朽深深感恩上苍厚待,家有孝子丶其行可嘉,撰文感谢儿子外,也盼望老读者们告知后辈,要善待父母,毋忘养育深恩者,事业必定成功,人生自然幸福美满。同时,孝行非关金钱物质,重要的是拥有那颗纯真的孝心。
心水本身,就是一个孝子的榜样。
心水诗集《温柔》中,有一首题为“扫墓者”:
纷纷雨丝吹打着/魂断的人/赶着路,匆匆赶去墓地/追思或者祭拜/石碑上熟悉之名字/我点燃心香/是唯一无路可赶的扫墓者/跻身于断魂的行列/二万八千里外的西德小城/冷冷孤坟,我的名字伴您/泪在天涯外风乾/心香已燃,唉!妈妈啊/念您想您梦您也哭您/秋风秋雨里,我不像是个扫墓者
《扫墓者》写于1989年4月清明前。四年前,1985年7月,心水母亲病逝,安葬于西德北部一个小镇,叫杜鹃花城,名字虽美,毕竟远在天边。诗人居住澳洲墨尔本,相距两万八千多公里,清明有墓难扫,只能燃心香忆慈颜,成诗遥拜。此诗写尽一个孝子之情——在秋风秋雨里,他是唯一无路可赶的扫墓者,只能点燃心香,哭喊“念您想您梦您也哭您”,心底里充满凄楚和内疚。
此情年年叠加,越来越浓烈。在《三月骚动》第三辑《亲情》中,出现《扫墓有感》,写于1995年12月30日,第二次能够亲身在坟前扫墓。行云流水,倏忽之间,母亲病逝不觉十年了,真是“朵朵康乃馨蕴藏/我整整十年的思念”,“母子重逢千语万言/阴阳界旁有话难说”,“跫音像声声叮咛,回首望/您仍立于雪花飘飞中依依招手”:
朵朵康乃馨蕴藏/我整整十年的思念/天涯游子不论清明重阳/也寻觅也踏青/澳洲的坟地墓园,却找不到/那块熟悉的碑石/唯有怅然北望 燃点炷炷心香/我是万里外失群的孤雁/振翼悲鸣情怀浓浓/托寄白云清风/涉足茫茫冰地碑林里/您早已引颈含笑展颜/母子重逢千语万言/阴阳界旁有话难说/零下酷寒气温,冷冻地底/慈亲竟一睡十载/长眠中是否梦见/我已携妇前来献花拜祭/康乃馨鲜红怒放/彷佛是您慈祥的微笑/跫音像声声叮咛,回首望/您仍立于雪花飘飞中依依招手
在这二十多年中,心水撰写了多首追思悼念母亲的诗作,在《三月骚动》第三辑《亲情》中,就有:《母亲的墓碑》《母亲节飘飞的贺卡》《风铃声》《扫墓有感》《母亲的微笑》和《仲冬祭慈母》等六首,其孝行孝思的真情,都不言而喻。请读他写于1993年2月8日的《母亲的墓碑》:
乌黑着脸的大理石/不方不圆,冷冷地屹立/在千块洋文碑林里/独独您孤零零地引颈/用东方那张容颜/憔悴企盼,不单幽魂们/难明,阳界过客也没法/猜测:“先慈母之墓”/无姓无名,谁会知悉从福建同安/去国之少女半生浪迹越南/相夫教子演完贤妻良母角色/晚年逃难德国而埋骨异乡/懂方块字的吊者才明白/泣立碑石的孝男是黄家昆仲/玉液丶玉湖丶玉渊这三个名字/是您的骨您的肉您的荣耀/是您的延续您的生命您的欢笑/过了七个飘雪的寒冬/我才初次跪在雪地里轻轻/拥抱您,啊!这麽一块不圆不方/竟然又硬又黑的石头/怎的温柔如水,雪花也慈祥的/像您当年搂我抱我的双手,冷风中/碑石显现您那似有还无的微笑
“过了七个飘雪的寒冬/我才初次跪在雪地里轻轻/拥抱您”。心水第一次能够亲身在坟前扫墓,已是母亲去世七年之后,其悲楚可想而知。诗章写得很有深意。开头,在诗人面前,大理石墓碑“乌黑着脸”,“不方不圆,冷冷地屹立”,但诗人看到的是,母亲“独独您孤零零地引颈/用东方那张容颜/憔悴企盼”。“先慈母之墓”,“不单幽魂们/难明,阳界过客也没法/猜测”,但它蕴含诗人一家两代人的身世与悲怆。心水从小就与弟弟随父母由越南回福建探亲,1949年底河山变色后丶翌年岁首再辗转逃难回到南越。
没想到战争和政权易帜迫使他们成为难民,父母随着他们三个兄弟分居欧丶澳两洲,从此天各一方,成为思亲的缺憾与悲苦的最大根源!最后诗人在墓碑前好像看到母亲的微笑,深深沉浸在一种温馨但又稍纵即逝的幻觉之中:“……又硬又黑的石头/怎的温柔如水,雪花也慈祥的/像您当年搂我抱我的双手,冷风中/碑石显现您那似有还无的微笑”。诗人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浓缩在母亲的墓碑里,以饱蘸心血的诗句,道出思亲的悲苦哀伤和母子浪迹天涯的身世,这是怎样的一种失去母亲的深情呼唤!真是一步三叹,感人至深,令人不禁为之落泪。
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母亲是每一个儿女的家园,那麽父亲就是照耀在家园之上的阳光;儿女对母亲是一种深深的依恋,对父亲则是一种父子之间倾心的交流。《亲情》辑中有一首《百日祭父魂》,心水1997年8月15日写于墨尔本,让我们对如此倾心的交流感触至深:
赶路的心情/比澳航德航超音速度更快/雪梨东京法兰克福之后/百来梅机场展臂迎我/急急奔向那断肠的丧礼//您沉沉睡姿有点僵硬/安祥交叠双掌,棺椁是/舒服的眠床,闭目张口/无言相对,再难闻/滔滔不绝的高谈阔论//大和尚用您难懂的经文/超度我思念的悲苦/黄土盖鲜花,两界阴阳/骨肉父子,未知您是否/还有梦依旧,能听我呼唤麽?//弹指百日,上香遥祭/栩栩如生的油画遗照凝视/迷茫烟雾里我苦涩的追思/尘世情缘,爸爸啊/您魂归何处呢?
诗中,儿子感觉了:父亲“遗照凝视/迷茫烟雾里我苦涩的追思/尘世情缘”。诗中,儿子问:“黄土盖鲜花,两界阴阳/骨肉父子,未知您是否/还有梦依旧,能听我呼唤麽?”最后,儿子更发出撕心裂肺并期待最终答案的问题:“爸爸啊/您魂归何处呢?”心水以相当哲理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这种思念不同于母亲。作为家中长子,责任感就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如论者所说,这是渗透在血液里的文化传承,一种无法剔除的良知与美德。
心水当然永远不会忘记父亲“滔滔不绝的高谈阔论”。他回忆说,父亲虽然读书不多,但见识超凡,如果不是他对共产党的透彻的认识,全家可能早已遭受共产党清算。1950年,在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在轰轰烈烈搞土改的时候,父亲却选择了逃亡,带着全家从福建逃到越南。1975年4月30日,越南南方政权易帜,共产党新政府执政,心水父亲又再一次要三个儿子赶快结束生意,设法逃命。当时心水大惑不解,三个兄弟都不相信,可是后来的事情印证了父亲非凡的先知先觉。他对共产党的一套看得真的是透彻明白。
三 “电灯柱有脚,都要投奔自由”:往事尽在沉城惊梦中
1978年8月,心水一家终于从越南出逃,历经坎坷。此后,虽然过了许多年,此种灾难记忆仍如梦魇般不时出现在脑海里,如《三月骚动》第六辑《红尘》中的《往事》所描写:
成为灰烬前/故事的篇章,必经/烘烘烈火焚烧/一切悲剧,早已烟灭/午夜辗转,看窗外画布/亮光降落,不是长安那片月/非流星掠空,照明弹的小伞/飘旋,映射四方黝黑天幕下/那群苍白的百姓脸谱/说革命已走进死胡同/于是,我扬手放生了那只白鸽/欢欣迎接高举红旗的士兵/他们时而同志时而兄弟的亲热/却寒着五官用冷如刀锋的眼色/划分阶级。那年西贡的空气/遂散出尸味/锣鼓全扔进被称为/历史的四月里/湄公河畔遥远传来/我童年的跫音/往事把二十年岁月挂起/似烤肉,长长一串/枪炮炸弹声经常无缘无故/如郁雷般响自耳膜/雅拉河秋夜的星月/美到像诗画,我在过去与现在/两种不同时空里奔驰/纵然是悲剧也灰飞烟灭,啊/往事被烈火烘烘地燃成烬
《往事》写于1995年4月。此时,印支沦亡二十年,往事前尘如梦似烟,时空交错。心水在墨尔本幽美的雅拉河边徜徉,竟闻湄公河畔风雨声。那夜难眠,诗潮涌涌而来。
心水记得,越共进入南越后,种种施政越来越使人提心吊胆,特别是,六个月后人们被强制换钱,无论你多富有都只能换两百元(相当于旧币十万元)。当时他和太太扛着两三袋几千万旧越币,结果换回来两百元新人民币外加一本登记簿,记录着其馀的钱放在银行,它实际上就是在打资产。一夜之间,心水一家几乎倾家荡产了,一夜之间,人人都平等了,一夜之间,所有华人都醒了。心水说,南越的华人真的很有真知灼见,短短六个月就认清共产党的面目,大家都说怎麽可以在这样的制度下生活呢?都知道只有逃出共产党的魔掌才有路。其实,其中最了不起的是心水父亲黄清平老先生。他根本不需要六个月的考察。1973年7月20日,巴黎和谈签约宣告印支战争结束,西贡全城燃点鞭炮庆祝,很多人以为从此和平了,生活会好起来,但父亲却把兄弟三人叫到客厅,召开紧急家庭会议。他预计越共再过三年必打进南越,对他们说:“今天我很难过。说是和平了,可是你们三兄弟还留在这儿,整个家庭就都完了。因为共产党不会容许我们平平安安在这里呆下去。”父亲要儿子赶快结束生意,不要再赚钱了。“共产党不会让你好好待在家里赚钱,它会说你在剥削穷人,把你们抓去枪毙。”当时心水一家有几亿家财,是大资产家,父亲叫儿子放弃生意想办法逃亡。1975年4月30日,还不到三年,越南南方政权果然易帜,共产党新政府执政。开始心水还不死心,直到六个月后被共产党强制换钱,才彻底清醒,开始设法逃过越共一波又一波的清算,包括变卖最后的家产,还亲手焚毁了一百多万字的手稿和作品剪报。在历时三年的准备时期中,心水走遍南越城乡,完全看透了共产党的所作所为,深深认同当时流行一句话:“电灯柱有脚,都要投奔自由。”
心水长篇小说《沉城惊梦》两个版本
十年之后,“两种不同时空里奔驰”的结果,这段“往事”,心水化成了一部长篇小说《沉城惊梦》。1986年中开始,他忍受右手肌肉工伤疼痛之苦,用一年工馀之暇,写下十三万字书稿,1987年5月完稿,请妻子带去香港售卖版权。1988年9月,这部书名为《沉城惊梦》的作品成功在香港天地图书公司旗下的大地出版社出版。此书后来于2014年7月又在台湾再版。
故事的展开以南越河山1975年变色为经,主角虎口馀生为纬。美军走了,共产党来了。“人民当家作主”,听起来再美好不过。只是对西贡的黄家而言,变色的新国家充满疑惑:为什麽共党不断宣传“真正的公平”来了,但每一件要办的事,却要通过更多官僚与滥权?为什麽宣称不动群众一分一毫的新政府,却把他们的财产与自由,剥夺得一分不剩?当他们质疑谎言反抗威权时,罪名丶刑求和劳动改造便接连套在身上。性命垂危之际,他们唯一的希望,只剩那一条在港口等着的仿佛随时都会沉没的破烂渔船……心水身为南越华人,将南越沦陷直到逃出海外的苦难,将当年越共极权专制的欺瞒与暴力,以半自传式长篇小说作了真实又形像的刻画。为《沉城惊梦》作序的墨尔本著名文化人廖蕰山书法家当年也是逃离越南的难民,越党倾屋,他亦亲历其境,迍遭劫罅,受尽折磨。对他来说,阅读心水的小说,不啻重温昔日惊梦。他在序中情不自禁地说:“过来人现身说法,情真事确,泪血淋漓,其感染人之处,已不在乎平常词清藻绘之间矣!”
岁月不管怎样流逝,发生过的历史是不该随着时间而湮没。所谓不容青史尽成灰,正是这种意义。当年印支半岛发生的战争,以及战后越南南方被极权统治的无数血泪故事,仍然深刻在那片土地的人民以及抛家弃国流浪天涯的百万印支难民们心中。有良知尽言责的作家喋喋不休地撰文,唯一目的,就是让发生过的历史留存。心水以悲天悯人之心,对越共极权专制骗人伎俩,大申挞代之词,对越共血腥统治,提出强力之控诉,也是出于这种目的。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他希望藉书中人物之惨痛教训,激发自由世界人民警惕,免致重蹈越南人民之覆辙。否则众生浑浑噩噩,任由专制独裁者霸图得逞,恣意宰割,则秦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一幕,必将重演。
心水曾获台湾、北京及澳洲等地十余类文学奖。这是他2016年获台湾侨联总会颁发华文创作奖奖状时的合照。
1989年,《沉城惊梦》以其文学性和思想性荣获台湾侨联总会“华文著述奖”小说类首奖,心水成了澳华作家荣获此奖项的第一人。
四 赌命:心水的怒海惊魂
波平浪静的海洋/昨夜嘿嘿冷笑/蔚蓝之水冰凉之水/翻脸就噬下一船又一船的生命/据说红十字会 难民高委组织/都不能统计/充当鱼群食料之船民/究竟还有多少?/再疯狂的赌徒/也不会赌命。那年四月以后/越南居民就用鲜血去染红海洋/拖男带女成千上万的押注/输光的没名没姓没尸没骨/赢的到陆地迎接嘲笑/有人甚至扬言要把/刚刚赢了的亡命者送回海上/鱼群欢呼讴歌如此伟大构想/唉唉已经十四年啦/谁还愿意再听再相信/地狱恶魔横行的故事/海面浪静波平/谁能见到无数海魂夜夜荡游/独独四月以后/始有鲜血试图染红蔚蓝之水/昨夜嘿嘿冷笑之大海/传来凄凄之悲鸣/年年四月,魂兮归来
这首题为“赌命——并祭海魂”的诗章,写于1989年,收在诗集《温柔》卷六《风云》之中。十四年前的4月30日,越南陷共,此后大量遭受迫害的难民投奔怒海,“用鲜血去染红海洋”,十四年来沉尸海底的越南难民无数可记。是的,“再疯狂的赌徒/也不会赌命”,但是,苛政猛于虎,人们只好铤而走险做了亡命者——这,也包括心水一家。1989年这个时候,心水一家已在澳洲墨尔本安顿多年,然而,当年投奔怒海的既惊险又悲惨的遭遇他岂能忘记。“海面浪静波平/谁能见到无数海魂夜夜荡游”?他见到了。他还听到:“昨夜嘿嘿冷笑之大海/传来凄凄之悲鸣/年年四月,魂兮归来”。
心水一家1978年那段经历,那个举家海上逃难十三日又沦落印尼荒岛十七日的恶梦,妻子婉冰化为一篇别出心裁的与自身苦难无关的小说。这是一篇微型小说,题为“放逐天涯客”,收在她的同名微型小说集中。故事描述老程携妻带女千辛万苦投奔怒海,后被澳洲接纳安顿下来,不料女儿倩儿最后被奸杀。这个倩儿在越战时是为虎作伥的越共女特工,终于横死新乡,逃不出善恶报应因果律。其父老程疯癫自语:“是你曾经谋杀的鬼魂找你偿命吧!”
心水长篇纪实小说《怒海惊魂》
心水则以这段自身经历写出了自传性长篇纪实小说《怒海惊魂》。这是心水抵澳后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沉城惊梦》的姊妹篇。小说成书于1991年,1994年美国新大陆丛书出版。2011年5月,台湾秀威再版,改名为《怒海惊魂30日》。全书描述1978年越南大规模排华运动中,越南华人黄元波一家逃奔怒海沦落荒岛到被澳洲人道收留前的艰难困苦九死一生的逃难经历。小说中除了部分爱情故事属于虚构以外,绝大部分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作为“纪实文学”,书中的主角黄元波应该就是作者心水自己。他是全书的核心,也是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纵观全书,其主题鲜明,背景真实,情节波橘云诡,叙述精彩流畅,是一本启迪人生丶警觉世人的好书。
还值得一提的是,《怒海惊魂》整部作品情节结构完整合理,详略得当,错落有致。故事基本上是按照逃难过程的时空顺序依次展开,中间穿插人物意识的流动,包括对以往生活的回忆。情节的发展实际上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生存与死亡的斗争,暗线是人物之间情感的纠葛。在逃难过程中,这两条线是相辅相成互为交叉的,最后都因逃难的结束而合二为一。收尾处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给人留下较浓的韵味和长久的印像。
评论家喜欢把心水的《怒海惊魂》和他的第一部长篇《沉城惊梦》作个比较。显然,《怒海惊魂》比起《沉城惊梦》,无论在艺术技巧和视野上都更为开阔,更有力度,也更凝重。如果说“惊梦”主要是向读者提供一场充满灾难性的人生浩劫的纪实性历史备忘录,那麽,“惊魂”展示了二十世纪特定的背景下那些遭遇不幸丶离乡背井的难民比较罕见的在海上一波三折的历险故事,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人在大自然力量中颠簸漂泊的求生愿望和对自由安宁的强烈向往,而且巧妙地浓缩了个人与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矛盾。小说不仅展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搏斗,更刻画人性善恶之间的较量,而这便是怒海惊魂获救的关键性因素。在《怒海惊魂》中,读者能感受到历史真实性丶现实悲剧性和文学艺术性的有机结合。1995年,这部长篇小说让心水又一次荣获台湾侨联总会颁发的“华文著述奖”小说类首奖。
心水这两部长篇小说奠定了他在澳华文坛的地位,而且时间是这麽早,为初具形态的澳华文坛带来一阵惊喜。
对心水来说,成为一个作家,还有一番特别的意义。他说,他最终没有从父愿成为生意人,而是做了一介“九无一用”的书生,对此他耿耿于怀很多年。不过,很幸运的是,心水父亲在过世前,他到德国去侍奉,有一天看到父亲正在读他这部《怒海惊魂》。当时已经患上老人痴呆症的父亲一边读一边流泪,看得出很为感动。他问心水:“你认识我儿子吗?”心水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啊。”父亲很高兴,说:“我想不到我的儿子会成为作家,我一直以为赚钱才最重要。”老人家在离世之前的这句话,给了心水很大的安慰。
五 “此心安处是吾乡”:心水找到归宿
认识心水或读过他的长篇纪实小说《沉城惊梦》与《怒海惊魂》的人,都知道他和他的家人早年曾经有过多麽险恶可怕的人生经历。
心水原名黄玉液,在越南出生丶长大。不过,这个国家曾经给他一家带来几乎灭顶之灾。这是一个战乱的国家。虽然1954年“奠边府之役”促成抗法战争得以结束,但不幸越南又分隔南北,引爆长达二十一年之久的二十世纪著名的“越战”。关于他对这个国家的记忆与感情,心水曾在《梦绕湄公河畔》一文中写道,稚龄时期他在出生地越南湄公河畔巴川省度过,记忆缥缈如梦幻,那些童年应有的欢笑泪痕彷佛被倾倒的涂改液通通抹掉,残存的是震撼他幼小心灵的死生轮回,宛若烙印深深烧焦脑细胞,偶尔回想好像仍有淡淡的烟硝自久远的岁月里飘荡。他离开出生地巴川省后,湄公河的浊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滔滔涌动,流走了岁月。到了1978年心水被逼携眷弃国抛乡,投奔怒海,至今又有四十二年了。再进一步看,心水的父亲,他的祖辈,世世代代是中国人,祖籍地是中国福建厦门同安区。他幼儿时曾被父亲带回老家生活过一年,1950年初父亲又带着妻儿仓皇出逃,至今竟然已经七十年了。这样,我们看到一个现像很有意思,而且对解读心水及其作品思想内容至关重要:心水是一个炎黄子孙,身上流着华人的血液,传承着中华文化;但他在越南湄公河畔巴川省出生,越南曾经是他的国家;而现在,他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定居,从难民变成了澳洲公民。
2011年4月20日,心水、婉冰伉俪陪同访澳台湾作家陈若曦(左四)与悉尼文友相聚。
关于祖籍国老家,关于出生地越南,关于澳大利亚新家园,心水都写了许多诗文。我特别注意到,他在好几首诗中都出现儿时记忆中的“古井”这个意像,如收在《三月骚动》中的《古井》(2000年1月19日写于墨尔本)和《故乡》(2004年1月24日),以及后来写的《故园无此声》(2007年10月30日春末写于墨尔本),都以“古井”这个意像抒发他浓浓的乡愁。他感叹“井边陈迹已渺/冷风丶夕照丶孤影/我细细追觅,宛若云端”,感叹“儿时的足迹已无痕/古井的水也早已干涸”。几十年里,心水心中常记挂着家乡祖厝那口古井,那口藏着他童年欢笑的古井。他曾经回到祖籍国厦门同安老家寻根,当然,几十年了,井在人事非,那座大祖屋庭前的老井早已斑驳破败,稚年时玩耍的记忆几已烟远。心水徘徊凭吊,不能自己。清人纳兰性德《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心水身在墨尔本,夜深人静,读之难免感触万千,写出:“故乡祖屋早已破落/园圃荒芜野草生/无墓可扫的异乡人/此刻唯有将思亲之心放在/声声低吟纳兰性德的诗句”。
“异乡人”!此时已是“无墓可扫的异乡人”!在故乡祖屋面前感觉自己成了异乡人,这是多大的失落与痛苦!但这就是人生啊,这是时代风云社会变迁打在心水心灵上的烙印。
心水难忘他一家当年怎样被澳洲接纳。在《日久新乡犹吾乡》一文中,他作了回顾。印度尼西亚“丹容比娜”难民营,他和妻子带领着四个未成年子女,接受澳洲移民审查面谈时,那位严肃的移民官透过传译问他,为何要撰择去澳洲定居?心水有点紧张,但指着身旁儿女坚定地回答:是为了让他们到澳洲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做澳洲的好公民。传译转达了他的话后,移民官头也不抬地在公文上快速书写,然后站起来伸手与他相握,恭喜他一家被接纳前往澳洲了。心水刹那间手足无措,极难相信那麽简单的一句回答,便过了关,终能如愿以偿。那晚,孩子们睡着时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意,心水自己甚至在梦中也开心地笑个不停。的确,一切的苦难都过去了。
于是,心水这位华人,就像命中注定,相继两次成为两个不同于祖籍国更彼此绝然不同的国家的国民。
他对选择澳洲定居,非常满意。他们一家顺利前往原来一无所知的这块广袤新天地重生之后,果然发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天堂,甚至书上所描写的“桃花源”,佛经上所讲的“净土”,竟然就是澳洲这块和平宁静的乐土。这里没有斗争,没有压迫,生命财产都有法律保障,人民丰衣足食,素质优良,和谐共处,博爱之心及于所有飞禽走兽。心水在许多文章上都说,良禽择木而栖,好木就是良禽的家。他一家人冒险投奔怒海就是为了寻求自由民主的新生活,与澳洲这片美丽的新天地接触后,立被深深吸引,早已视之为故乡了——居住所在能令身心安宁,生活平安美满,就是故乡;而且,子子孙孙也将在这里绵延下去,不但生于斯也将死于斯。
正如苏轼《定风波》所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心水这种人生哲学,他所达致的这种思想境界,无疑值得赞赏。心水深存感恩之心。在他心中,一直不断地自问:“我们来到了极乐净土,这个新乡的人民及政府如此厚待我们,此恩此德,怎生回报呢?”他热爱澳洲之情时时自然流露。
心水此情自然也流露在他的《三月骚动》诗集里。如此书开篇之作《Cranbourne》:
深冬竟温暖如初秋/与妻携手迎阳光寻幽/城镇热闹,是没有风沙飞扬的关卡/市民微笑颌首,擦身过后/陌路相逢他朝再遇仍不识/我们是徜徉在草地上的羔羊
《Cranbourne》是《小城徘徊》五帖之一,写于1993年8月26日。当年8月深冬某日,心水和妻子驾车到墨尔本东南方五个小城镇游玩,其中一个是Cranbourne,所见不过是澳洲平常民风,但心水有感激发,逐成此诗。有论者说,这一首短诗,就像一把钥匙,开启心水艺术思想的大门,让我们能够在一开始便接触到诗人的内心,接触到他对生活和现实的思考与理解。“我们是徜徉在草地上的羔羊”,这种回归平等博爱的悠然心态,把内心的空间拓展到了最大。
又如收在《三月骚动》诗集的《雪梨歌剧院》。这首诗初稿于1993年7月,重修于2006年7月10日,经过十三年沉淀与升华的这首诗,从头至尾洋溢着心水欣喜赞美之情:
现代图腾 雪梨的标志/屹立岸边招引过客/阳光下白晶晶的贝壳/原是深海里千万年的巨蚌/相约浮上岸/依恋重堆叠/孕育的明珠夜夜放光芒/轻歌曼舞琴音乐曲流泻/岁岁月月吸纳如鲫的游人/奔驰千里,我急急地赶来/仰望膜拜,蚌骄傲地/以不变之姿/笑红尘大千男女/精灵已成化石/是全球知名的景点/啊!雪梨,妳妩媚的容颜/竟是蚌精赐予/一座雄伟宏观的奇妙建筑/对八方招手,明珠放射/诱惑,我聆到蚌窃窃的笑声/远远近近超越时空当头淋下
六 勇于尝新:别开生面的《汉俳》和《江湖》
正是在澳大利亚这个平和美好的国度里安居乐业,又在比翼双飞的妻子的支持鼓励下,心水得以专心从事文学写作和文学活动。
再回到他的诗集《三月骚动》。诗集获得南溟出版基金赞助时,评委认为集中不但“大多数诗作语言老成而丰富”,而且“有不少对人生的感悟和事物的洞察力”。而其中的《汉俳》和《江湖》两辑,“都显示出诗人勇于尝试新的形式与题材,在驾驭文字上别开生面”。的确,这部诗集一个亮点就是创新。汉俳与武侠诗是心水的新创作经验,令读者耳目一新,充满阅读惊喜。
《汉俳》这辑收录了四十多首汉俳。所谓汉俳,最初是依照日本俳句句式翻译的作品,后来再出现直接用中文创作的汉俳,1980年由赵朴初定型,已为中日诗人和学术界认同。现在可以看到,就文学体裁而言,汉俳纵向分为古典汉徘和现代汉俳,横向分为格律汉俳和风体汉俳。总之,汉俳是以长短有致的俳句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它三行十七字,音韵灵活,短小精悍,可抒情,可叙事,语义隽永。心水和婉冰夫妻两人都喜欢汉俳,不时也有所创作。婉冰2006年2月出版的诗集《扰攘红尘拾絮》卷一就是汉俳,可称为澳华文坛第一部汉俳诗集,心水曾撰写《诗风婉丽汉俳典雅》一文作为妻子诗集代序。现在,《三月骚动》中的汉俳,可以说是心水在汉俳写作试验的一个总结。他的汉俳诗,延续了汉俳自日本进入中华文化体系之后的基本风格,短短的句子,似乎欲说还休,简约如小令一般,但又同时写出了市井百态,添加了令人亲切的生活气息,一反“曲高和寡”的俳句风格,读来令人顿生慨叹,并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心水诗集《江湖》这辑,更让人眼前一亮。内中的诗章是武侠诗,诗里似乎古代才出现的武侠形像,已经加入了现代元素,这是他对武侠文化的看法甚至另类诠释。说到关于武侠的文学,人们首先会想到武侠小说。但除了小说外,武侠文学还有武侠诗和武侠散文。现代诗中,台湾诗人罗青曾在1975年出版《神州豪侠传》,令人印像深刻。古典诗中,如李白的《侠客行》或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都是著名的武侠诗。前者甚至被金庸引用,发展出《侠客行》这部长篇新式武侠小说。论者都说,心水诗集《江湖》中的武侠诗,也都可以引发灵感,可以琢磨出长篇丶中篇丶短篇或微型小说。如辑中最后一首诗《檀木剑》,有人物,有情节,有令人动容的为报救命之恩却寻觅恩人不果的惆怅:
那年闽南清源山落叶纷飞/我忽被众刺客围剿/十八般兵器呼啸密集攻击/正当老命将休时刻/妳温柔的素手持着乌亮木剑/凌空挥舞随风拂至淡淡幽香/剑花杀着招招绝狠/檀香飘逸处刺客纷纷呼爷喊娘/扔下杂陈的兵器狼狈逃遁//惊魂中问起芳名行踪/妳盈盈回眸抛来清脆声音/“蓝子有礼清山不改后会有期/奴家已移居美国东岸”/为报救命之恩终于浪迹纽约/千万人潮中寻寻觅觅/每日闹巿踯躅徘徊四处张望/逢人便问可曾见到持剑女侠/午夜梦回都是妳的音容缠绵//唉!洋人的大都会再无妳的芳踪/浪掷青春白了鬓霜/唯有檀木剑香若隐若现/在无尽岁月里随风缭绕
读心水的武侠诗,必然想到他的武侠微型小说。
出版《怒海惊魂》和《沉城惊梦》之后,心水不再撰写长篇作品,更多是创作诗歌丶散文丶杂文和微型小说。而在微型小说中,他又喜欢写些武侠微型小说。在澳华文坛,心水是首位创作和出版武侠微型小说作品者。2007年11月,继两部微型小说集《养蚂蚁的女人》和《温柔的春风》之后,心水出版第三部微型小说集《比翼鸟》。此书第二辑是“武侠篇”。
心水在“自序”中说,他是金庸迷,但对长篇武侠作品的创作却不敢尝试,因为动辄百万字,实无精力与能力完成。四年前,他突发奇想,撰写了首篇武侠微型小说《挑战》。此后,觉得好玩,不时就在武侠世界中自我挑战,几年来没想到就有了二十六篇天马行空般的虚构故事,能让读者茶馀饭后捧册莞尔。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寓言故事,让心水高兴的是,辑中一篇《琴箫情》,也被香港汇知教育机构编为中学教材。
一部武侠长篇,浓缩为一千五百字内的微型小说,若无相当功力,实难创作。心水这些作品,情节引人入胜,非常精彩,而且并不仅仅沈醉在古代侠客的梦中。在不少篇什中,东方的侠客剑客和武林高手,走出古代的丛林,来到现代的大都市,甚至远渡重洋,来到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土地上,既幽默又颇具新意,让读者眼目为之一张,享受一种莫名的趣味,满足审美想像追求。心水作品这个特色,日本三重大学荒井茂夫教授在他的评论《解读澳洲心水微型作品》中,用“南转滑动”这个词给予概括形容。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刘海涛教授为《比翼鸟》作序时也说,现实生活的嵌入使得心水的武侠微型小说别具风味,是理想在闪烁光芒,在挑战现实。
文无定式,贵在创新。从文学角度说,心水的武侠诗就是他的武侠微型小说的再度“精化”与“诗化”。心水的武侠微型小说,特别他的武侠诗,不仅在澳华文坛独一无二,在中国大陆及香港丶台湾,都几乎无人涉足,这是他对华文文学的一大贡献。
七 “孤星”的“如是我闻”:心水预言般的洞察力
前文谈到心水的武侠诗和武侠微型小说,可知他的想像力非常丰富,古今中外,纵横驰骤。《三月骚动》诗集中有一首《孤星》,这首写于2003年7月20日仲冬丶发表于当年8月29日台湾《人间福报》“觉世”副刊上的诗篇,相当奇特,其想像力已进入宇宙了:
冷冷寒光自天外照射/奔驰万亿公里赶来/迎接相距数千光年外的眸子/我是唯一的见证人/在南太极冬季蒙眬晨曦中/猜测你的意图或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孤悬太空外凝视这颗地球/大千世界中的缤纷喧哗/也无非是如梦幻泡影/群星皆暗妳独亮/一如众人皆醉我清醒/晨运中偶然仰望/天外的孤星无言回视/刹那观瞻妳如冰的容颜/只是闪闪烁烁无声无息/用千万种的冷光传递/我们相遇时擦拼出的感觉/连火花也亮不起的一种孤独
“冷冷寒光自天外照射/奔驰万亿公里赶来/迎接相距数千光年外的眸子/我是唯一的见证人……”谁读到这样的意像,心中都会不由得为之惊奇。闪闪烁烁,又无声无息,的确,如论者说,星之孤,又何尝不是一种心之孤?“众人皆醉我清醒”。那种不被理解的无奈丶寂寞丶孤独丶痛苦,那种在不被理解中又力图“猜测你的意图”丶坚守“我的一厢情愿”的意志,那种“大千世界中的缤纷喧哗/也无非是如梦幻泡影”的似有所得的感悟,在这首《孤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了《孤星》,再读心水十三年前写的《如是我闻》,可能又增加一层意义:
把桂林那片灵秀的山水/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放进手袋,然后将漓江/挂在口里诱惑我//说到台北,凌乱令你心悸/台湾同胞用暴发户的嘴脸/闹着要独立?原本美丽之岛/居然阵风阵雨//香港街头竟已都是/一些九七的忧容/盈耳是移民话题/红旗未升,东方之珠铅华渐落//从你沾满灵气的笑意中/我掇拾了海峡三地/零碎的点滴。唉!除了风景/甲天下,除了风景?唉!
《如是我闻》收在诗集《温柔》中。此诗写于1990年4月3日,其“后记”说:妻往海峡三地观光竟月,归巢后把见闻细说从头,故国情怀,皆是风雨,怅而成诗。这首诗意像立体,跳跃,含意深刻,又让人不经意走进“零碎的点滴”之中,感同身受。末节的两个“唉”字,把诗人的思绪,由对故国山河满怀向往仰慕,直至在现实中深感惊愕和疑虑,最后竟演绎成无尽的叹息。那一声长长的“唉”叹,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直把全诗的意境带进更深远的幽思。
此诗以“如是我闻”四字为题可谓神来之笔。这四字被反复用作《二十四章经》启首语,心水以此做诗题,显示其慧心隽意,别具匠心。为诗集《温柔》作序的已故诗人黄雍廉在他题为“诗到情真意自佳”的序言中说,这佛陀是慈眼观众生,诗人心水则是慈心怀故国,“如是我闻”这诗题与诗文的两相配合,使诗的忧思丶爱意产生一种缠绵的连锁的效应。如果不谈佛经,“如是我闻”四字,在字面上呈现的透明意义,亦是这首诗最生动最恰当的诗题。
心水慈心怀故国,而且不仅仅如此。请注意,《如是我闻》此诗是“怅而成诗”,只因听了妻子旅游见闻而有感而发。更请注意,此诗写于1990年4月3日,是在香港于1997年7月1日被中共政权收回七年之前,而心水当时竟能写出:“香港街头竟已都是/一些九七的忧容/盈耳是移民话题/红旗未升,东方之珠铅华渐落”。这就非常了不起了!今天我写此文是2020年6月11日,离心水写出这首诗又过了三十年,看看今天的香港,看看中共“人大”于今年5月28日通过香港《国家安全法》丶预示北京“全面接管”的香港,人们不能不为心水诗中“东方之珠铅华渐落”的准确预言所折服。
关于香港问题,必然要讨论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声明规定,香港不会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五十年不变,就是根据“一国两制”的原则。按照这个声明的原则,香港《基本法》制定出来,于1990年4月4日经中国第七届全国人大通过,并于1997年7月1日生效。这部《基本法》是香港的宪制性文件,它以法律的形式,订明“一国两制”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等重要理念,亦订明了在香港实行的各项制度,总之,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1990年1月18日,邓小平接见李嘉诚,谈香港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
1990年1月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邓小平接见李嘉诚,谈到香港一国两制,明确地说:“不会变,不可能变,不是说短期不变,是长期不变,这个道理我过去讲了多少次,就是说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之后更没有变的道理。”这是邓小平的原话,有录像为证。一字千金,这是向全世界作出的清清楚楚的承诺啊。特别是,“五十年之后更没有变的道理”这句话,隐含多麽丰富的潜台词!当时,全世界都好像看到,在邓小平的心目中,五十年之后,中国大陆逐渐迈向民主自由,一步步变得和香港差不多一样;而那时,香港的社会制度没变,因为到了那个皆大欢喜的境况,香港“更没有变的道理”了。现在,全世界都好像发了一场梦!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这个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萌芽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后来被实际用来处理香港和澳门问题,其中也有为台湾树立一个“样板”的用意。今天,看到所谓的“一国两制”在香港所经历的种种,看到中共的霸权霸凌嚣张扩张,鉴往知来,台湾民众会信服吗?能不担心害怕吗?能不警戒醒悟吗?不久前,关于台湾人最新的统独倾向,民调显示,“台湾独立”成了半数台湾人对未来的期待和选择,还有四分之一台湾人希望未来继续“维持现状”,而赞成未来“两岸统一”的人只有约百分之十四。今年1月11日,台湾大选,民进党籍总统蔡英文以超过817万票的成绩成功连任,创下台湾总统选举史上最高得票数;接着,6月6日,在总统大选中惨败的亲共国民党人韩国瑜又一次惨败,被台湾历史上最高的罢免票数罢免了高雄市长。台湾这个局面,如何造成?谁都心知肚明。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心水也和许多华人一样,期盼中国能够和平统一,如《如是我闻》诗中所示。现在,三十年之后,事实证明,正是中共当局“用暴发户的嘴脸”,迫使台湾同胞越来越远离祖国怀抱。那麽,不得不说一句:如果未来中国和平统一不能实现,如果未来“两个中国”果真变成国际普遍认可的现实,中国共产党恐怕难辞其咎。历史上,造成两个中国的始作俑者是中共;现今,看来它也将成为中国分裂的最后促成者。如果中共领导人孤注一掷,悍然发动战争犯台,那将成为给中华民族带来又一次滔天浩劫的千古罪人!
想来台湾《人间福报》“觉世”副刊的编辑们,在发表心水《孤星》时未必产生诗中“觉世”的同感;《如是我闻》问世时,许多人也许对“东方之珠铅华渐落”的预感还不以为然。几十年过去,历史见证,“孤星”的“如是我闻”,竟以高超的诗意,充分展现了心水预言般的洞察力。
八 奔赴岁月晚宴的生命呐喊:三月骚动之悟
《三月骚动》诗集中,有一首诗就题为“三月骚动”,写尽三月初秋的诗情画意,更透露诗人心底敏感的思绪。全诗如下:
焦黄干枯弯曲弓背的一片枫叶/孤独陈尸图书馆前/我骤然踩踏,三月初秋的/第一声惊呼,响自脚底呻吟/竟是生命最后呐喊//仰首沿街枫树婆娑褪色/青青葱绿渐渐淡化/彷佛天地变脸,无情/众生争相奔赴岁月晚宴/轻轻引起的骚动//翌晨临镜,头颅如树/冒现三五根白发/骚动的季节,乱泼染霜/竟不放过满顶乌丝/粉碎青春常驻的绮梦//我愤怒抛镜赶走幻影/却挥不掉妩媚秋日又黄又白的颜色
澳洲墨尔本位于南半球,那里的三月不是春暖花开,而是凉风乍起的初秋。曾经怒放过的枫叶今已飘零,化作弯曲弓背丶踏下哔啵作响的焦黄枯叶,这就是三月的骚动。满树沿街枫树褪色,葱绿淡化,不免让人有伤感之叹,但诗人以纷飞的想像及生命的思绪将伤逝淡化,对镜自视,要将镜中的幻像驱逐……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在三月骚动里,诗人听到的“竟是生命最后呐喊”,看到的是“众生争相奔赴岁月晚宴”。对于伤逝,诗人那感情的波澜与内心的寄托暗示了一个回答:即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2011年4月21日,本书作者与心水、婉冰伉俪合照于悉尼。
许多论者都说,从这首《三月骚动》,以及本文以上引用的诗章,还有《三月骚动》和《温柔》两部诗集中其他不少诗章,可以看出,心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其中的古典诗词的滋养,又领略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潮的感染,甚至吸取了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心水喜欢让传统的文化踪迹与现代的生活思维和语言语境一起融合在诗歌文本里,使古老的文化语言在现代生活中继续保持充沛的生命力,使母语尽可能在描述中达到较高的艺术审美层次。他对语言的这种处理,既重视汉语特征的内涵与外延,又能在交流中自然地走进读者的心灵,使诗歌文本和诗人的心境与读者的理解方位和趋势,能够自然地产生认领和契合。的确,心水不少诗章,意像独特,韵味悠长,飘逸而不失沉凝,悠远而不失深邃,随意而不失典雅,刚毅而不失柔润。他不少诗章,富有寓言性丶隐喻性丶思想性,承载历史与文化的使命,承受生命与生活的重量。在生命与语言的瞬间交锋中,他这些诗章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厚重与忧伤,感受到生命的力度和韧性,实现了灵魂的超越。
2014年7月22日,心水和本书作者等文友合照于墨尔本澳华历史博物馆大门前(右起:何与怀、汪应果、心水、陈玉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水几乎四十年创作的诗章中,既可以测量他的写作业绩和文学功力,也可以读出他和他一家的人生轨迹,可以发现可以探究他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感悟。怒海幸存者心水,生活经历曲折丶离奇而丰富,本身即可以大书特书,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诗歌品格的生成。他的诗歌就是生命的呐喊,也是生活的礼赞。我想到他一篇散文《天无绝人之路》。这篇散文是应法鼓山墨尔本分会鞠立贤会长之邀前往该分会结文缘,分享人生点滴,是当天演讲的主要内容。此文叙述心水一家多次万幸逃过险境,特别是,1978年8月他一家投奔怒海,历经危险却大难不死。而根据联合国难民总署的统计,当年印支海上难民乘渔船逃亡的超过一百万人,实在到达东南亚各国难民营的约七十万,也就是说,估计有三十馀万人即总数的三分之一葬身汪洋大海了。心水一家非常幸运,属于那三分之二的成功到达者,包括后来心水的双亲与两位弟弟的家庭,都安全抵达马来西亚,如今二弟一家与儿孙们在瑞士生活,三弟一家则在德国北部安居。他们误打误闯,怒海馀生,竟然都来到了人间天堂。心水深有感慨,说:
天无绝人之路,那些走上绝路者,都是因为个人的业障。我们生而为人,是六道轮回的上三道,千万要扮演好自己这难得的肉身。时时存好心做好事,所谓行得正丶坐得正,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我们一旦面临绝境,诸天菩萨或神佛在冥冥中必然暗中施予援手,也就是天无绝人之路的本义也。
这是心水人生感悟。的确,天无绝人之路。他大难不死,灵魂不死,精神不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心水是一位有福之人。他的家国情怀及人生哲学,相信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心水于2010年创办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现为其创会名誉会长。这是该会在墨尔本博士山文教中心一次会议后的合照(前左起:齐家贞、汪应果、黄惠元、黄玉液、婉冰、李照然; 后排右起:陆扬烈、沈志敏、倪立秋、张爱萍)。
今天,心水事业有成,在华文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声望。谈论澳洲华文文学,他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角色。如果说,澳华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凝聚着整整一代华文作家的热情和心智,那麽,有个别重要作家则对澳华文学的历史进程起到承前启后丶推波助澜的作用。心水应是其中之一。这些年来,心水笔耕不辍,创作各类文体作品,出版著作多达十三部,甚为丰厚,并且曾经荣获十四类文学奖。他现为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创会名誉会长丶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丶国际潮人文学艺术协会名誉会长丶中国风雅汉俳学社名誉社长。除文学奖项之外,心水还荣获澳洲联邦总理丶维州州长及华社团体颁赠十六项服务奖,2005年获维州总督颁发多元文化杰出贡献奖。2018年,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向他敬颁“澳华文化界杰出贡献奖”。
心水已出版的部分作品。
走笔至此,在这篇力图呈现进入耄耋之年的心水先生的人生与成就的拙文行将结束之时,我想到一个典故,那个关于“柳絮飞来片片红”的典故。心水有一篇散文谈到这个典故,收在他2013年出版的第二部散文集中,这部散文集也命名为“柳絮飞来片片红”。句子据说出自“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一首绝句: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也有传说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吟出的一首诗:
玉带桥边袅袅风,牧童横笛过桥东。
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不管出自何处,此刻的我,还沉迷于心水那些华章中,我似乎看到,那些华章散发出来的想像丶气息丶思绪,有如那连绵不断的柳絮一片又一片飞临,映入眼帘。本来杨花柳絮飞如雪,但此刻正是因为夕阳返照,片片分外艳红!
2018年9月29日,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向心水敬颁“澳华文化界杰出贡献奖”。心水、婉冰伉俪从墨尔本专程前来悉尼参加颁奖大会。
这是向心水心水敬颁的奖座、奖牌和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