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传统文化断想

作者: 若缺    人气:     日期: 2005/8/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说,对父母不孝顺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后代为最严重。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说过的一句很“上纲上线”的话。可见,在非常看重“以孝治国”、“以孝治家”的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伦理情常何等地深入骨髓,注重养儿传宗接代的文化渊源有多长!
    暂且不说孟子这句话,在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的思维中有多大影响;只要人们随意留心一下历史上的上上下下的现象:皇后生不下“龙种”的悲哀;大家族里为了光宗耀祖和遗产继承,在传宗接代上的明争暗斗;以至平常百姓家“盼儿盼得眼发花”的无数事实,就可以断定,即便人们不知道、没读过孟老夫子这句话,但是,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上,“无后”恐惧的遗憾、“生儿”情结的困扰,人们把它视为何等的缺欠,何等不完整的人生!至今不还是在很多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仍然被那剪不断理还乱、说不清道不白地“养儿,才心甘”的一份心思纠缠不清吗?
    好在时代在前进,总会洗涤掉人们陈旧的观念。
    我这里所想,倒是另外一件事:就是以传统思想的立脚点上,去观察、审视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否存在漏洞呢?我看很值得怀疑!
    孟子说那句话时候的语境背景,就很值得斟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非一定是孟子从逻辑上、比较鉴别上,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哲学或伦理的判断。孟子说这句话的具体背景是,他的学生万章对历史上的传说“舜不告而娶”这件事提出了质疑,万章问老师说:“《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如?”意思是说,《诗经》上讲“娶妻该怎么办?事先一定要请示父母”。在孟子的时代,《诗经》虽还没有象汉代那样,成为万世经典,但它一直是儒家教育弟子所用的教科书,所以,书上说的就是“真理”。这在当时也就是“礼”法上的要求,是不应该违背的。在人们看来,相信这句话的,应该说没有超过舜的。可是舜却事先没有请示父母,便娶了妻子,那是为什么?应该说,孟子这位学生很善于独立思考,提出了相当有水平、让他的老师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史上,所谓婚礼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起源很早。也就是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必须由父母作主。可是,一直被儒家推崇的大舜君在婚姻大事上,却违背了礼教上的规定,“不告而娶”;非但如此,新嫁娘还是当时尧君的两个宝贝女儿娥皇和女英。是在这种情况下,孟子说了下面这样两段话,一是:“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二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你看,什么事都可以有变通的说法。这里,孟子好象特看重男婚女嫁,说这是人生大事,如果请示父母,娶不得妻,岂不耽搁了终身大事?所以,舜没有事先请示;再者,舜不事先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禀告父母就娶不得妻,因此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实际上如同禀告了一样。仔细斟酌,孟子的这种回答,能够令人满意吗?符合逻辑推理吗?再说,孟子不是极带情感色彩地说过:“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滕文公上》)。既然那样蔑视、不齿于不待父母的许可,不经媒人的介绍而“钻穴扒门缝”、“爬墙头”私自约定终身的人,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问,“舜不告而娶”,与之根本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可见,孟子实在是把奉行“孝道”上的许多自身无法解说、解决与克服的矛盾、在此等很难说“通”、说“圆”的大事上,有那种诡辩与“蒙混过关”的嫌疑!
    “舜不告而娶”这件事,究竟有多少历史依据,不知道。反正它纯属历史传说。传说中说,后来当了大舜君的爹妈很不怎么样,特别是那位当爹的,叫“瞽瞍”,顾名思义是个瞎老头,偏心眼儿,疼老二“象”,不知为什么对老大“舜”恨之入骨。你看,还是《孟子》上记载:舜的父母让舜去修理谷仓,等舜上了房,老爹却把梯子抽掉,而且又放火烧毁谷仓,当然是想烧死舜;一计不成,又让舜去挖井,他的父亲却用土把井填塞,舜是从井旁边的洞穴逃出来的。老爹、老妈和那个宝贝老二象,都以为已经害死了舜。可是,舜不仅活下来,而且还象从前一样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好象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你想舜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父母还能为他作主娶妻吗?
    如果说,“舜不告而娶”的传说还有些历史真实的影子,骨子里倒是渗透着一种反叛思想,起码这种反叛行为,并不违背儒家“父不慈,则子不孝”的训诫,而我们的先哲硬把它解释为行“孝道”里的最“孝”的行为,这岂不是为中国历史上,那些愚忠、愚孝增添了笑柄!
    所以,读如象《孟子》这类文化经典之书,不妨也要牢记孟子他自己说过的非常精彩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如果完全相信经典上说的,倒不如无书。他自己就宣扬不能一味迷信古书!这倒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化精神杂谈
下一篇:正是橙黄橘绿时──“文化精神”杂谈之一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