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外出旅游踏青。每逢此时,人们又很自然地想起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语言隽永,情景交融,读了使人如入画境。后来,有人把这首诗重新断句,改动了标点符号,变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少人认为,这首词甚至比原诗的意境还好。
更有趣的是,有个搞编剧的,也只是改动标点符号不增减字数,居然把《清明》诗改编成一个小小的剧本。剧本短则短矣,但却成为一个很精彩的特写镜头,而且时间、地点、场景、人物、台词等一应俱全。请看这个别出心裁的小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瞧,这惟妙惟肖的小剧本是多么形象逼真!
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人还将《清明》诗,经过巧妙的改编,如闪电惊雷般地一语道出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声。那就是1976年清明节,革命群众写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那首震撼心灵的诗:"清明时节泪纷纷,八亿人民欲断魂。借问怨从何处来,红墙里面出妖精。"这样一改,一首闲适诗,就变成充满悲愤的,人民大众的战斗檄文。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它既是对革命先驱的祭奠,更是对正义必胜充满信心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