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陰今雨來
山花接枝海花開
和風起漢俳
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組漢俳﹐作者是林林先生。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協會首次接待
"日本俳人協會訪華團"時﹐兩國詩人喜相逢﹐中國的趙朴初先生即興參照日本的俳句十七音
(五七五)的形式﹐依照傳統漢詩律句的特點﹐即席賦詩三首﹐<和風起漢俳>就成了膾炙人口的第一首漢俳。
喜歡寫文章的人﹐開始或都會做多樣化嘗試﹐然後找出自己最喜歡或適合的文體。別人是否如此﹐我不敢說﹐可我自己就是這樣一路寫來。幾年前學寫過微型小說﹐最近兩年卻迷上了鑽研漢俳。天津有位詩人調侃說﹕"文章越來越長。詩歌越來越短"。事實上﹐詩歌就是以較少文字表達更多意思的文學體裁﹔而漢俳更是短小精悍﹐涵意深遠﹔每首只以17個字來表達作者心意的詩歌。相信在二十一世紀這個網絡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漢俳也將有如微型小說般﹐越來越受讀者﹑作者的歡迎。您看﹐我只以68個字﹐就將撰寫漢俳的樂趣及要點概括了﹐可不省事﹖
初學撰漢俳
煉句言簡且意賅
五七五體裁
漢俳十七字
短小傳神又精緻
磨練考心思
漢俳寬鬆寫
格律自由少限制
長短參差接
晨昏勤鑽研
漢俳詩短情意綿
稱心樂未央
三年前﹐得到一位澳洲文友婉冰女士的啟蒙﹐學寫了幾首漢俳﹐並得到她先生心水大哥的推薦﹐將我那些幼稚的習作轉投給湖南長沙市<漢俳詩人>季刊。意外地﹐竟被刊登在2003年第一季刊內。當時編輯段樂三先生還給我發來邀稿專函﹐並寄贈兩冊他個人著作的漢俳專集﹐令我受寵若驚﹔如獲至寶。此後悉心研讀漢俳名家作品﹐又經常向詩友討教﹔靈感一到時就寫它幾首﹐技癢難耐時就大膽投稿﹐內容或是旅游見聞﹑或是時事感想以抒發個人情懷。如今算來也寫下近百首﹐雖然都很不成熟﹐可難得段編輯不棄﹐經常選刊于<漢俳詩人>季刊內。2004年4月﹐他編輯出版了<漢俳詩人>叢書第二集﹐由新天出版社出版。該書選刊了71位當代著名詩人及詩歌新手所創作的漢俳﹐共1420首。難得段編輯公平對待﹐無論名家﹑新手均一視同仁﹐每人只選20首。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也是唯一一個海外投稿者﹐對于初學漢俳的我﹐實在是莫大的鼓舞與喜悅﹔更倍增我鑽研的興緻。
段編輯在<漢俳詩人>叢書第二集的序文﹐<寬鬆寫漢俳>中﹐開宗明義的提到﹕
'漢俳誕生後﹐創始者們應權變通立章法﹐只有"五﹑七﹑五"三句十七漢字的體形規定﹐只有用韻者做到每句單獨成律和有兩句押韻就行的限制﹐只有用韻者不犯"孤平"與不出現"三平掃尾 " 或" 三仄掃尾"的要求。
沒有一題只允許寫一首或只能寫多少首的規定。沒有非用什麼風格或什麼手法創作的規定。沒有像日本俳句要求季語的限制。沒有不能講點律韻或非要講點律韻的限制。沒有用韻者只許用普通話新韻或不許用舊韻和只許使用平韻﹐不許使用仄韻的要求。也沒有可以寫什麼內容或不能寫什麼內容的要求。所以﹐漢俳就是漢俳﹐不是格律詩句那麼要求"黏對"押韻嚴格。也不是新詩句那麼散漫無羈﹐流蕩忘返﹐而是精短便利﹑易顯靈氣的詩歌花園中的雜優品種…'
他又說到﹕'漢俳揚舊體詩與新詩之長﹐讓各種詩歌愛好者都能在它的體形內盡情盡意創作。有人想用自己的愛好為漢俳添加新規﹐只許這樣﹐不能那樣﹐去限制別人的愛好﹐這樣做不好﹐會弄巧成拙﹐把不同愛好的詩人排斥在漢俳寫作的門外。'
最後﹐序文的結語是﹕'讓這種新生不久的漢俳詩品種寬鬆一些﹐讓寫作漢俳的詩人各有千秋﹑百花齊放﹑和平共處﹐不是很好嗎﹖'我想這就是段編輯對漢俳詩的初學者最好的鼓勵。
今年﹐段編輯又陸續給我捎來最新出版的2005年<漢俳詩人>。從第二季刊中﹐得知"漢俳學會"已于今年三月成立了﹐人稱"俳痴"的樂三先生雙喜臨門﹔除了榮任學會的常務理事外﹐又出版了另一本<詩朋有約>。據說這是全中國第一本手機短訊的漢俳詩集﹐其對漢俳的痴迷﹔我既羨慕又感動。而在翻閱第三季刊中﹐卻無意看到﹐我曾刊于2004年第四季刊中的江山寫意習作<<泰山﹑曲阜>>五首﹐竟得遼寧省文藝評論家王建樹先生的青睞﹐加以分析評介。專家的評論令我驚喜﹐也增添了我創作的原動力﹔我將會繼續努力學撰漢俳。
(寫于 08-09-05)
後記﹕有興趣寫漢俳及投稿的讀者﹐可寫信到﹕
中國湖南長沙市芙蓉中路三段水竹街31號﹐華盛家園 8-907 ﹐郵編410007
<漢俳詩人>編輯段樂三先生收﹔或電話﹕0731-5685775 或 6588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