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区频道

《欢乐春节,吉祥狗年》写在2018 《欢乐春节文艺演出》之际 (四)

   人气: 11533    日期: 2018/2/2



新西兰太平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志耘
由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黑龙江省文化厅共同主办,新西兰太平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承办,新西兰中华电视网为媒体协办的«2018欢乐春节文艺演出»将于2018年 2月11日(星期日) 晚7:30在SKYCITY剧场举行。来自黑龙江省龙江剧院,黑龙江省杂技团的演员们将为奥克兰的观众们呈现一场集歌,舞,龙江剧选段,杂技,武术等为一体的综艺节目。参加欢乐春节活动的还有6位来自黑龙江省和山东省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
当天下午14:00-19:30在剧场大厅,还将有中国春节图片展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路演,来自黑龙江,山东的非遗传人将表演展示他们的作品。包括:京剧脸谱,渤海靺鞨绣,鱼皮制作,剪纸,风筝,木版年画。
民间纸壳京剧脸谱制作艺术家:闫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国传统京剧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悲伤或暴戾、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其图案和线条的表现既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征,又具有西方抽象绘画的元素。
纸脸壳经过压制处理而成。具有环保、易保存的特性。并且,纸脸壳以真实人脸为模型,造型更加贴近人面,可以更好的展现、恢复脸谱的舞台艺术效果。具有极高的观赏及收藏价值。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三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的形成大约在150年前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民间渤海靺鞨绣艺术家:孙艳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孙艳玲(中):渤海靺鞨绣传承人
渤海靺鞨绣是根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满族祖先的传统民间手工刺绣。1300年前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即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所属宁安市渤海镇)史称“海东盛国”,它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有较先进的手工业、北柞蚕丝业、刺绣业等社会生产门类, 1975年出土的“舍利函”丝织品已经印证。渤海国的后裔牡丹江流域的满族人继承了古代百姓使用的传统刺绣针法鸡爪针,现发展为“三角针”, 针脚比较大,针法由大到小,四至八层叠加,丝线并股参色,形态类似五角星所刺绣出来的艺术作品细致精巧、色彩艳丽、景色逼真,即有江南刺绣的柔美又具北方人粗犷豪放,大气磅礴的性格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工艺,作品制作技艺精良考究,制作风格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惟妙惟肖,观者如临其境,被誉为“刺绣中的油画”,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刺绣大家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
渤海靺鞨绣起源于距今1300年前的渤海国棘靺鞨刺绣针法,至今,传承千年的渤海靺鞨绣是流传在东北满族,是以牡丹江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满族刺绣品的总称,它是靺鞨、女真、满族刺绣的民间艺术,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该工艺从传承到开发融入了东北独特的山地文化,将现代摄影技术与传统的东北三角针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传递出一种粗犷豪放的艺术特色。

靺鞨绣的刺绣技法起源于唐朝时期的渤海国(公元698—926年)。渤海国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史称“海东盛国”,传承的丝绸文化为满族祖先带来一种叫做东海丝绸的工艺,使得这里的人开始养蚕制丝。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长白山山脉都有养蚕基地,那里的老百姓从收蚕、养蚕到刺绣,都有一系列独有的工艺。靺鞨绣作为渤海国“国宝”,除与内陆的官私贸易外,与日本等邻国同样有贸易往来。而满族起源于靺鞨,渤海靺鞨绣也被称为满族古刺绣法,流传至今。

黑龙江省有满绣和靺鞨绣,以东北渤海的靺鞨绣为首,发源于满族祖先,所以属于满族刺绣,是靺鞨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2015年2月10日,牡丹江市政府正式对外发布,满族古刺绣“渤海靺鞨绣”已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
赫哲民间鱼皮制作艺术家:尤玮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赫哲族,民间艺人(省级鱼皮技艺传承人),从事鱼皮画制做已经近二十年,在不断的学习和制作的过程中把传承赫哲族鱼皮文化做为一项责任一直延续到现在,在传承过程中辐射带动了一些民间艺人专研赫哲族鱼皮制品,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民族传统文化与现化艺术相交融。曾经多次参加国内及海峡两岸、俄罗斯等文化交流活动,并获得多次奖项,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一个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他们主要依靠捕鱼为生,食用鱼肉、穿用鱼皮,并用鱼皮加工制作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品。鱼皮画是赫哲族传统的艺术品种。经过当代艺术工作者的加工,已经具有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和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鱼皮的粘贴和镂刻,以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鱼皮画图案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之上,吸收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皮文化是北纬45度以上区域内存在的特色文化。虽然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从清代开始只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的赫哲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20世纪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喜欢穿用鱼皮为面料做成的服装,主要有套裤、手套、绑腿和妇女穿的长衣。后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原因而逐渐被其他材质所取代,这种传统手艺也渐渐失传。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做鱼皮衣服的材料是经过认真选择的,并不是什么鱼皮都可做衣服。首先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要选择比较大的,一般都选用十几斤或几十斤的。另外,在长期的实践中,赫哲人针对当地各种鱼皮的特点,逐步摸索并掌握了适合做不同衣物的材料:胖头鱼、狗鱼、捣子鱼的皮,是做鱼皮线和裤子的材料;大玛哈鱼、细鳞、哲罗、鲤鱼等可做 和手套;槐头鱼皮较大,适合做套裤、口袋以及绑腿、鞋帮等。除鳇鱼皮制品结实耐用能防浸水膨胀腐烂、适合夏天穿着外,其他鱼皮制品均为冬季不下水时穿用。
赫哲族妇女将捕来的胖头、干条、草根、鲤子等鱼的鱼皮剥下,将剥掉的鱼皮略为放干燥,用熟鱼皮的木棰在槌床上反复捶打,直捶至鱼皮柔软为止。做鱼皮线时,将鱼皮剥下撑开晾干,四角不整齐的地方切去,在上面抹一层鱼肝油,使鱼皮潮湿后卷起来,用小木板紧紧捺住,用快刀切成细线,线的一头要细一些,以便穿针,再将其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就可以根据生活的需要,裁剪、缝制各种衣服了。
本次活动的协办方为:新西兰华星艺术团,新西兰(中国)战友联合总会,新西兰旗袍总会,新西兰河北同乡会, 新西兰黑龙江同乡会。得到了新西兰中国团体联合会,新西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总会,新西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支持。 得到了,澳纽网,中国城网,人民日报海外网,华页,怀卡托中文周刊,乡音报等媒体的大力支持。特表感谢及敬意。
感谢以下商家的大力支持:CIL 国际贸易公司,华人社区服务中心,中舜集团,Apollo Tour,  中国旅行社
票务咨询热线:和志耘:027 2274968, 09 6302595, [email protected]
Sophie 徐,021 983933
新西兰太平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祝华人朋友们狗年吉祥如意,阖家团圆!!!







分享此页到:

上一篇:<灯树千光照,多彩中国年> (一)
下一篇:《四海辞旧迎新,《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三)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