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殴打记者事件,恰好证明了一个真相

中国新闻 编辑精选 话题新闻
澳纽网广告特价招租

毕节织金县,有两位小学老师在河道里捡鹅卵石,上游水闸突然放水,他们被冲走、溺亡,家属说,学校要迎接上面检查,为了美化校园,让老师们捡鹅卵石。

学校对此进行了否认。暗示老师捡鹅卵石和学校无关,是自己的事。

极目新闻记者去织金县采访,就是为了还原这一事件。我估计,记者调查的重点,就是弄清楚到底学校是不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让老师们去河里捡石头;同时,水电厂放水,是不是完全遵守了程序。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结果,5月30日,记者被打了。

下午2点,先是一个开奥迪的男子拦住记者不让走,说记者是骗子,男子还报警,民警赶到后,记者表明了身份,民警放行。

下午4点,记者到一个村子采访,在水电站附近,记者被一辆面包车跟踪、拦住,三个人下来辱骂、殴打记者,持续一分多钟。其中有一人用石头将记者的眼镜、手机砸毁。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最让我震惊的就是这个细节。砸毁记者的眼镜,他就不能再看清东西了——也就看不清真相了。

砸毁他的手机,就是想毁掉记者已经拍的照片和证明,也是想掩盖一些什么。

这种做法,其实恰恰证明,在织金县两位老师被水冲走这一事件中,真的存在着猫腻:这是一个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有人应该承担责任。

当地放出声来,说打人者是遇难教师的亲属,当事记者已经否认。他记得,其中一个打人者就是先前开奥迪的,后来又到了面包车上。

稍微用脑子想一想就会知道,打人者一定不是教师亲属,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动机。记者的报道,无论是什么方向,都不会损害两位教师的利益,而只能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水电站放水,有没有按照程序进行通知,或者教育部门的检查,是不是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

这是两个可能的方向。当然,就打人一事来说,明显还存在着第三方:当地派出所是什么角色?

派出所民警和奥迪男,大概率认识。一个镇上开奥迪的人,不可能是无名之辈。打人事件发生后,警方先是说“三个人已经跑了”,在舆情发酵后,又很快把三个人抓住,目前案件已经移交给毕节市公安局办理。

水电站、教育部门和派出所,是三个可能的“关联方”——也很可能是一体的,这个“一体”,指的就是小县城的那种独特氛围和文化,所谓“基层势力”。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辛苦:防疫打疫苗,老师是责任人,如果没打疫苗,孩子不准上学,这样老师就负责监看家长们上传的疫苗证据——每个部门,都可以通过老师-学生-家长这个“结构”,来推行自己的业务,教师苦不堪言。到河里捡鹅卵石,只是老师的一个新任务而已。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老师们承担了“所有”,在小县城这种局面就更严重。记者的调查,很可能就通过老师的遭遇,讲述一个县城的权力生态,现在他挨打了,其实也是这个“权力生态”发挥了作用。记者是外来者,戴着眼镜、拿着手机,他必须被清除出去。

他们想掩盖和扼杀真相,但是这种“掩盖”恰恰让真相呈现了出来。记者的伤口,就是一个作品。

来源: 张3丰的世界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胡锡进:打记者的竟是派出所副所长和辅警

日前毕节市采访两教师溺亡记者遭偶打事件引发中国社会广泛关注,今日毕节市人民政府发出通报,文中详述打人者为当地派出所副所长和两名辅警,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对此发文表示“令人震动”,并认为是是官僚主义和僵化的思维在作祟。

以下为胡锡进全文:

毕节市今晨通报的情况令人震动:打采访两教师溺亡记者的竟是当地派出所副所长和两名辅警。如此执法犯法,粗暴荒唐。毕节市对三人都做了行拘、革职和解聘处理。

当地公安干警为什么要有组织地行动,对记者采访进行阻拦并施暴?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并质疑。两名教师河道溺亡后,学校坚决否认是校方派教师去河道捡卵石装点校园所致,称教师去河道是个人行为。我不想排除校方所言真实的可能性,但当地为何要如此提防记者采访呢?他们怕的是什么呢?

https://all24x7.com复制到浏览器上打开

客观说,两名教师的溺亡应是多因所致,水库上游放水做通知可能没有到位,教师们去河道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提防不足,等等。人已经死亡,重要的是做好善后,安抚家属,并将情况如实通报社会,深刻汲取教训。当地派出所阻止记者进入事发地采访,这给人造成他们遮掩事件的强烈印象,是在对事件的平稳处理帮倒忙。

据该记者提供的一份织金县人民医院出具的《门急诊病历》显示,其伤情初步诊断为,头皮血肿(额部)、多处挫伤(左面部、上唇、左前臂)、上肢浅表擦伤(左手环指)、(右)眼挫伤。(图源:大河报)

老胡认为,是官僚主义和僵化的思维在作祟。出任何事都怕被媒体关注,怕上热搜,想方设法降热度,这成了一些基层出事后所在地领导的惯性反应和思维,但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搞出更大的次生舆情。因为人们有权利了解实情,公众对隐瞒情况尤其痛恨。

老胡注意到,毕节市直到现在也没有对两名教师溺亡的具体原因做正式通报,这真是不应该。毕节市对整个事件的处理我认为有失水准,与贵州省这些年大步迈进的现代化进程不相符。他们处理突发事件的实际效果不是维护,而是严重损害了当地形象,这真是令人遗憾。

我认为这件事应成为全国各地的教训。实事求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被置于首位,出了问题要欢迎记者采访,要主动提供信息,不要因为做降热度的努力而给公众造成包庇犯错人和出事单位的印象。我愿意相信,基层如今也很不容易,而且治理好每一个地方本是各地官员的共同愿望,只要坚持实事求是,本应没有过不去的坎。

分类: 中国新闻

(即时多来源) 中英中国要闻 Chinese/English China News

Ausnznet.com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89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