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假图假视频泛滥成灾,我们还有办法分辨真伪吗?

澳纽资讯 科教文卫 编辑精选

题图:我们非常确定亚伯拉罕·林肯没有 iPhone,但这张由 Chat GPT 生成的图片却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图片来源:ChatGPT

(《澳纽网》综合RNZ报道) 无论你喜欢与否,人工智能(AI)如今已无处不在。但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总有人会利用它作恶。AI生成的图像和视频在网络上泛滥,其中许多被蓄意用于误导、诈骗或煽动愤怒情绪。作为一个非计算机或AI领域的专家,我们该如何辨别真伪?

好消息是:我们通常仍有办法分辨真实与虚假。坏消息是:这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肉眼识别:寻找AI作品中的“蛛丝马迹”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Godzilla attacking the Auckland Sky Tower, as generated by Google Gemini AI.

哥斯拉袭击了奥克兰市中心?对不起,这只是人工智能。图片 谷歌人工智能制造

多位AI与事实核查专家表示,尽管AI技术日新月异,但其生成的内容仍会留下一些线索。

  • 对图像:

    • 关注细节: 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AAP)事实核查栏目编辑本·詹姆斯(Ben James)指出,AI在处理纹理、阴影和微小细节(尤其是文字)方面仍然存在困难。“注意看名牌、标志、路牌等元素;通常,上面的文字会是乱码或不合逻辑。”
    • 警惕“完美”: AI图像往往“过于完美”:人物皮肤光滑无暇,背景细节被完美地框住,反而显得不真实。
    • 不再是“六指人”: 专家们承认,过去常见的“六指人”等明显错误现在已基本消失。维多利亚大学AI高级讲师安德鲁·伦森(Andrew Lensen)说:“我们都曾嘲笑过2023年威尔·史密斯吃意大利面的视频或有七根手指的人,但现在的AI模型已经足够先进,这种情况基本不再发生。”

A bizarre AI generated video of Will Smith eating spaghetti went viral online in 2023.

2023 年,一段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威尔-史密斯吃意大利面条的怪异视频在网上疯传。图片 截图 / Reddit

  • 对视频:

    • 寻找扭曲: 新西兰网络安全非营利组织Netsafe的副首席执行官安德里亚·利斯克(Andrea Leask)建议,注意观察人脸、头发和手部周围的扭曲现象。“例如,脸部和头发周围的闪烁、皮肤纹理的不一致、不自然的眼球运动或手指摆放。”
    • 检查音画同步: 人物的面部动作是否与所说的话匹配?音频听起来是否有些扭曲或像机器人?
    • 考虑内容情境: 视频中的人物谈论的话题是否不合常理?例如,去年一个伪造新西兰总理克里斯托弗·卢克森(Christopher Luxon)支持某在线交易平台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侦探工具:反向搜索与AI检测器的利与弊

除了肉眼观察,还可以使用一些工具辅助判断。

  • 反向图像搜索: 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通过TinEye或谷歌图片搜索等工具,可以查找一张图片在网络上首次出现的位置,从而追踪到其原始版本,判断图片是否被篡改或张冠李戴。
  • AI检测器: 虽然市面上存在一些AI检测工具,但专家对其长期有效性持怀疑态度。伦森教授将其形容为AI生成器与检测器之间的“军备竞赛”。“我们训练AI模型生成最逼真的内容,这意味着生成器越好,检测器的任务就越艰巨。”他认为,检测器在这场竞赛中难以获胜。

Google's Gemini AI was asked to generate a view of Wellington's Cuba Street, and this is what it came up with.谷歌的双子座人工智能(Gemini AI)被要求生成惠灵顿古巴街(Cuba Street)的景观,这就是它的结果。虽然乍一看可能没什么问题,但仔细看看背景中的标志就知道了。照片: 谷歌人工智能制作

终极武器:批判性思维与核查信源

专家们一致认为,面对AI信息的洪流,最重要、最可靠的工具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大脑和批判性思维。

  • AAP事实核查的三问流程: 本·詹姆斯建议,在接触到任何信息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谁在发布这个说法?
    2. 证据是什么?
    3. 可信赖的信源是怎么说的?
  • 审查信息来源: 伦森教授建议,要关注信息的“出处”。“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者是一个有合法发帖历史的账号,还是一个在不同话题上发帖异常频繁的奇怪账号?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前互联网时代所做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源核查。”

广告

Advertise with us

“深度伪造”的危害与法律困境

如今,仅凭一张图片或几句话就能制作出非常逼真的“深度伪造”(Deepfake)内容,其危害也日益显现。Netsafe表示,在过去一年中,与数字篡改图像相关的伤害报告显著增加。年轻人多用于取乐或欺凌,而成年人则更可能出于性满足、虐待或骚扰的动机。新西兰著名内分泌学家吉姆·曼恩爵士(Sir Jim Mann)最近震惊地发现,自己的面容和声音被AI盗用,用于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诈骗。

对此,新西兰行动党议员劳拉·麦克卢尔(Laura McClure)已提出一项法案,旨在限制生成和分享色情性质的深度伪造内容。但专家对其执法效果表示担忧,尤其是在涉及跨境制作和传播的情况下。

ACT MP Laura McClure holds up a faked nude photo of herself that she created when discussing the Deepfake Digital Harm and Exploitation Bill.行动党国会议员劳拉-麦克卢尔(Laura McClure)在讨论《深度伪造数字伤害和剥削法案》(Deepfake Digital Harm and Exploitation Bill)时,举起了自己的AI伪造裸照。照片: Facebook / 劳拉-麦克卢尔

如果你不幸成为受害者,利斯克建议,根据新西兰的《有害数字通信法》,如果内容被篡(数字)改,且具有辱骂、威胁、骚扰性质,或包含私密材料(如裸体、性行为等)并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分享,那么该法案可能适用。受害者可以向Netsafe报告在线伤害以寻求帮助。

专家们最后强调,提高全社会的媒体素养,并依赖负责任的媒体机构进行事实核查,是在这个AI虚假信息时代保护自己的关键。

分类: 科技新闻

(即时多来源) 最新英语科技新闻 New Zealand English News

分类: 澳纽资讯

(即时多来源) 新西兰英语新闻 New Zealand English News

 7,64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