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 > 以文会友

李佳懿命案初探

作者: 南太井蛙    人气:     日期: 2010/6/8


  女留學生李佳懿被三個留學生殺害,死者十八歲,三名疑凶分別是十八、十九、二十歲。都很年輕,也都是留學生。李佳懿是帶著少女的夢猝然遇害的,她的枉死尤令人痛惜!在中國「一胎化」政策控制下,這幾個孩子都是他/她們父母唯一的孩子,從十月怀胎到養大長人,做父母的耗盡幾許心血,是可以想見的。自己的孩子出了事,父母有多傷心,亦完全可以體察。女兒遇害的,父母与愛女天人永隔,自是悲痛莫名﹔而兒子殺了人的,做父母的眼見孩子面對法律制裁,可能要在鐵窗後面坐牢十數載,前程盡毀,其心亦碎。所以我說,李佳懿事件是四個家庭的悲劇。

  許多人把李佳懿事件視為中國留學生的問題,有人甚至重提數年前的「留學垃圾」一說,認為在中國留學生中,的確存在這麼一個佔據相當比例的,沒有明確學習目的,未能完成任何學業,鬼混游蕩,最後完全脫離學校,成為垃圾的一個小群體。 

  在紐西蘭發生的中國留學生問題,其實也是世界上其他中國留學生比較多的國家,同樣存在与發生的問題。留學生作為一個特定的群體,由於年紀偏小,環境適應能力弱,對困難的承受能力也較差。受學習因素,經濟因素,感情因素,文化差異因素等誘因的影響,往往容易誤入迷途,甚至以身試法。

  每一次悲劇發生,社會一片嘩然之餘,都會呼吁政府有關部門重新檢討海外學生政策,敦促強化學校及寄宿家庭對留學生的督教。作為華社本身,自然也在哀悼死者、譴責罪犯之餘,又一次慨嘆事件給華社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巳經一次又一次見到父母痛失孩兒的傷心淚,見到法庭上面無表情的罪犯。我們希望這一次是終結,但很可惜,下一次又發生了,留學生犯罪問題似乎已經成了一個社會噩夢的反复輪迴。

  個人認為,這些孩子并不是來留學以後才學壞的,除了年紀偏小的孩子,一般在十八到二十歲這個年齡,已經應該具備獨立的判斷与自我控制能力,也應該明白知法守法是做人的根本。目前出現在中國留學生中的問題,其根源還在於留學生在原居地的社會環境与家庭影響。

  在最近中國「兩會」上,主管文化教育的全國政協常委會副秘書長潘貴玉和政協委員、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執行副會長林嘉騋,不約而同地拿出兩份相似提案,對中國當前青少年的精神面貌狀況表示擔憂。

  據潘貴玉公布的調查數據:大陸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從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慮得分增加了約8%,抑鬱得分增加了約7%,敵對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而積極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2007年比1997年下降了11%。另外,近年來,法院審理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超過了30%,性犯罪案件占18%25%,並呈上升趨勢。
 
有篇文章曾經指出﹕有些年輕人不願自食其力去直面就業壓力,寧願「吃爹啃娘」;一些女孩寧肯當老翁「二奶」,也不嫁年輕窮人,過胼手胝足的平常人生;「富二代」則覺得自己天生貴族,高人一等;而「農二代」,則急欲脫貧致富,失去民工父母身上吃苦耐勞、兢兢業業的打拼精神……
 
在一項針對全球23個國家的調查中,中國居然成為世界「第一拜金國家」。這項涉及2.4萬人的調查顯示,中國有近半數的三十五歲以下受訪者認為「金錢就是成功」。 「拜金主義」的泛濫,毒害了青少年純潔的心靈。

  而獨生子女又在家庭中受父母与四老的過度溺愛嬌寵,盲目追求最好物資,最好學校,最好環境。
 
而學校和社會培養體系,過於偏重知識和學歷,忽視人格的塑造,忽視對民族優良品格和文化的傳承。   

  在日趨复雜的現代社會,青少年的價值觀培養、心理健康培養,遠遠重於對才藝的培養,對學問的培養。前者為本,後者為未﹔前者為源,後者為流。可惜許多為人父母者与青少年,至今未意識到這一點。仍以考名次、上名校為求學目標,本地一些華人亦推波助瀾,時不時鼓吹青少年「成功」事跡,甚至上昇至「華社之榮、民族之光」的高度褒揚之。而在案發之後,只顧追揭案情,而對華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及人格塑造之缺失,不去作深入調查与深刻探討,這是有待改進的。

  殘酷的事實一次又一次地証明,我們的自誇与自滿只能滿足一些人的自戀或自大心理,對從根本上去推動華人青少年在異國他鄉健康成長,在遠離父母的新環境自強自立,并無多大裨益。

  留學生犯罪的問題,反映出年青人缺乏誠實、善良等等的基本道德,也暴露了了我們無法恪守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講求忠恕与孝道的核心價值觀,對下一代的影響。而另一方面,在分享西方物質文明的同時,我們卻拒絕吸收其精神文明里的精粹。近年一直彌漫在中國民眾思想意識中的民族主義,其非理性的仇外排外思潮,在不斷的發酵与刻意煽動下,有走向極端的危險傾向。這導致不少留學生來紐之後,除了欣賞此地氣候宜人与風景迷人,無法察知本地社會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看不到紐西蘭自主自信又尊重他人的國民精神,也不愿虛心了解學習本地傳統文化,反而輕睨紐西蘭為彈丸小國,Kiwi人傻,島民作賊,沒啥了不起。由於沒有把出國留學視為體驗人生、感受文化与掌握知識的寶貴機會,所以在種種誘因之下,造成少數年輕人自甘墮落甚至誤觸法网。當然要從根本上在短時間內作扭轉,絕非易事,中國也在竭力尋求重建道德文化的支撐點,在此的議論,并非歸咎於誰,而是後學對一種現象產生根源的不成熟探討。或有偏頗不當之處,仍待就教於各位前輩。

  作為華社的一員,對李佳懿之死,我亦深感內疚与自責。我覺得我們這些作長輩的,沒有很好地去關心与幫助這些孩子們。我亦不贊成在事發之後去指責与斥罵這些孩子們。他們之中的大多數是善良、可愛而又好學上進的好孩子,往往一杯泡麵,就陪伴著他們在圖書館苦讀至夜深。有誰知道這些孤枕獨眠的孩子,會有多想自己的父母与溫暖的家。

  除了學校、學生會与寄宿家庭,我們華社其實也應該成為一個關愛留學生的大家庭!他們,也是我們華社大家庭的成員之一。

  我們有那麼多僑領、社團組織,幾乎大陸每個省市都在這里有了個同鄉會,對這些來自大陸各省市的留學生,是不是也應盡點父老鄉親之責呢?

  華社的人力財力資源本極有限,與其熱衷於搞那些講排場鬧哄哄的活動,何不分頭去關心那些孤立無助的孩子們呢?!

    在康文活動時也把孩子們請來同樂﹔在他們的學生簽証或涉法發生問題時提供必要幫助﹔過年過節分頭邀請孩子們一起過節,消弭他們的思親望鄉之苦﹔到監獄去探望失足青年,輔導及鼓勵他們之洗面革心,重返社會……如果有心去做,樂意去做,我們是可以為孩子們做些事情的。一通電話,一頓晚飯,一點關懷,有可能消除一個孩子的孤獨或自暴自棄﹔可能從犯罪的邊緣,拉回一個險些失足的孩子。

  我們的社團組織本已夠多的了,但似乎還缺少這么一個有實際功能,有益社會國家的組織-------關注留學生團體。

  盡管我是從不參加社團組織的,但如果有朝一日關注留學生團體成立,我一定參加。

(李佳懿命案專輯)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文化啊,文化!
下一篇:有完沒完?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