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餘年前赴泰國出席亞華作家會議,順道觀光、去聞名的玉佛寺拍照、寺院前擺滿了多不勝數的各式各類鞋子,訪者或信眾入寺都要脫鞋;當時想:出來後在那麼多的鞋堆中,如何能找到自己的鞋子?踟躕再三,才將鞋放在遠離鞋堆外的一個角落。
後來去洛杉磯、紐西蘭、雪梨各地寺廟觀訪,也莫不如此,大雄寶殿外往往是鞋陣,異味飄揚。墨 柋镜拇笮R宇,自然沒例外;唯有慈濟功德會的道場,讓來賓將鞋子放在備好的鞋袋內、自己帶上樓去。
在香港旺角區的清真寺,進去竟也和佛教寺廟一樣,要將鞋脫去才可入內;去年往汶萊,到幾座大清真寺參觀,寺門外鞋陣井然有序。原來佛教和回教的共通點,竟然是入寺廟要脫鞋。
早年在原居地越南,去西寧龍華市參訪高臺教的總部,這座金碧輝煌的大寺院,供奉了包括國父 孫中山先生、法國大文豪雨果在內的多神教派,進去也規定要赤腳,可以穿著臭襪破襪在大殿前冰冷的磁磚上漫步。
年青時陪先母去堤岸二府廟進香、這座福建人士建立的廟宇,香客或訪者都可穿鞋自由進出;兒子在穗城學校讀幼稚園,也曾順便參訪校旁的阿婆廟(供奉媽祖),也不必脫鞋便可通行無阻。
座落堤岸市區的天主教聖心教堂,西貢市中心的大教堂,教徒及觀訪者入內,都穿鞋。移居澳洲後,兒子們就讀教會學校,有時星期天要陪孩子到學校旁的教堂,竟都可穿鞋進出,免去蹲下脫鞋的麻煩和萬一穿破襪時的尷尬。
我家附近的希臘、埃及兩座教堂和另一家基督教堂,星期天一早,散步時見到前來禮拜的希臘人、埃及人和基督徒進去教堂時,都穿著鞋子而入。
不同宗教有其各異的教規,外人不容置啄;縱然置啄了,也無人理會。但讀了不少各種宗教的經典,都沒讀到過要信眾脫鞋始能進出寺廟的教派經文,不知有那一條那一章節如此規定?(佛經過多,無法一一查閱;希望有那位大德、居士、僧尼們能賜教,示知是那部佛經那章那篇定下脫鞋之禮儀?) 想來這些規定,是出於所謂「尊敬」吧?
在聖經舊約出埃及記3章5節有如此記載,神說:「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摩西被召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等教眾穿鞋去做禮拜,穿鞋進教堂,也莫不是存著對天主、上帝及神極為尊敬之心。他們並沒曲解經義,將「聖地」胡亂配套、張冠李載。
不
穿鞋,其實是衣冠不整,以不整的衣冠入寺廟向菩薩或阿拉敬拜,真難明白,算那門子「尊敬」呢?以禮數講,不論穿著如何高貴的服飾,卻赤腳,怎能完美?試
想、赤腳的人若去參加國宴、出席大小婚禮、慶典、喪儀、求職、或任教老師,那將成何體統?如是學生,必被老師驅逐出課室。世俗都認為不穿鞋時,在某種場合
是「不成體統」?那麼、為何獨獨進入寺廟時、脫鞋反而成了「尊敬」的象徵?真令愚昧的我百思難解啊!
脫
鞋是不禮貌,因此、我們出門才不能赤腳;而進寺廟,卻反其道而行,將不禮貌當成了「禮貌」?真不知這規定始自何時?佛祖、菩薩、阿拉若無指示,想必是後來
教中某些自作聰明的「住持」一時心血來潮而定下?想想也真為被供奉在神壇上的神佛感到不平。要讓菩薩、佛祖、觀世音、阿拉真主天天嗅著各式各樣的腳底異
味,那麼多年代了,這大堆泥菩薩、銅菩薩若有靈聖,可真是苦不堪言,也感到臭味沖鼻啊?
早
年和澳洲朋友結交,受邀參加他們的家庭聚會;到達時、習慣性在門外要脫鞋,都被主人阻止,要穿鞋進屋。去了好幾家莫不如此,他們來訪,開門迎客時,洋朋友
們都極自然的穿鞋踏進我家。入鄉隨俗,來寒舍者,我都一再要訪客勿要脫鞋。除非戶外落雨,鞋底泥濘,才拿拖鞋讓客人替代。
去華人朋友家,大都要客人脫鞋;多是怕地氈被弄髒?是愛惜物質心理所致。其實物盡其用,地氈髒了,可以清洗;讓訪客蹲下脫鞋,再穿著臭襪或破襪入屋,真不夠意思啊。有者、備了拖鞋還好,沒備拖鞋者,真是令訪客情何以堪?
但願讀到本文的讀者們,今後都能讓訪客衣冠整齊穿鞋進屋,入鄉隨俗,真正的融入主流社會的生活習慣,那才無愧於成為澳籍華裔的身份啊。
入門、進寺廟,脫鞋與不脫鞋,竟也體驗了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內涵。若硬要說脫鞋才是「禮貌」才算「尊敬」?吾不欲辯矣!
二零零七年八月一日於墨 柋緹o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