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周尚忠教授并不熟悉,只有难得的“一面”之交。半月之前,我随白云合唱团去老人护理院慰问演出,看到周教授坐着轮椅,满面春风,靠近演出队形,陶醉在歌声的欢快气氛之中。演出结束后,他与合唱团员握手、拥抱、照相留念。谁能想到,人的生命就这么脆弱。周教授昨日音容犹在,今朝即成永别。。当我对他的生平事迹,为人处事有一些了解之后,我深受感染,对他肃然起敬。周教授的离去,让家人好友为之裴痛,让熟悉的人们震惊,让我们华社感到惋惜。
周教授一生的做人处事值得称道的很多,而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是一大亮点。周教授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在鞍山钢铁公司黑色冶金设计院担任俄文翻译,1957年调入大连水产学院从事轮机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80年后还担任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在学习和求知方面,刻苦钻研,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学而不厌。他的俄语、英语水平很高,对柴油机的燃烧理论研究较深,发表学术论文,主编本科教材,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由他主持研制开发的ZYF型切水阻油阀,在国内领先,1992年获得国家专利权和科技进步奖。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渊博的知识使他的教学具有方法灵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深受学生好评,即使已移居新西兰多年,仍有不少海外学生经常怀念。
满腔热情,排忧解难,是周教授为人品格中的第二个特点。居住在新西兰,要生活、做事情,对不懂英语的人来说,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多年来,周教授发挥他精通英语的特点,为华人、华社做了无数好事实事。他作为白云合唱团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贡献白云的每个团员会铭记在心。他在警察局当义工,解决不会英语的华人在报案、办事方面语言沟通上的困难。他为华人写诉状,打官司,讨公道,争取合法权益。他为创业办企业的华人,写申请,领他们去政府部门,直到办妥手续,开业经营。
众所周知,2002年,新西兰华社老年人享受社会福利的事遇到了一些麻烦。那时,华社内部议论纷纷,人心惶惶。华人社团热心的负责人为此事日夜操劳,四处奔波。鲜为人知,周教授也做了不少工作。在为有关部门起草送达的英文书面报告中,周教授遣词造句,反复斟酌,用最能准确表达意思的英文语言,反映了我们华社的意见,在各方面的协商努力下,最终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我们侨居在新西兰享受社会福利、安度晚年的老年朋友,应该感谢为解决此事做过努力的华人社团负责人,感谢和怀念周教授。
举办英语学习班是周教授为华社所做的经常性的好事和实事。从上世纪末移居新西兰不久到生病住院,这期间一连数年,开办英语班。他把自己的家庭当学校,把客厅当教室,人数多少不限,最多时学员达到10多 人。他讲课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学习生活英语,尽可能的使学员记得住,用得着。他把学员当朋友,每隔三几个星期,就要举行一次聚会,以调节学习生活,活跃学习气氛,增进朋友们的友谊。“德高学富 教导英语情不灭,桃痛李悲 仰怀春风泽长春”,这幅挽联表达了英语学习的朋友对教授的颂扬和哀思。
周教授为华人华社做好事,不计报酬,不图回报,完全是分文未取。有伟人曾说,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周教授做到了,彰显出他博大的胸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大爱无比,乐观向上,是周教授人品的第三个亮点。周教授的一生,用他女儿的话说,他对妻子来说是一位好丈夫;对子女来说时一位好父亲:对学生来说是一位好老师。周教授和他的夫人周学淳老师,都是为人师表,志同道合,夫妻50多年,相敬相亲,甘苦与共,同舟共济,白头偕老。在他住进护理院以后,夫人对丈夫的牵挂、照顾更是有加,每天要去那里为他按摩、看望。我还看到,白云慰问演出时,他的夫人(白云团的老团长)将他的轮椅推到演出队伍跟前,握着手靠椅而站,临别时难分难舍,在他们的心里,每天都是甜蜜的。
教授夫妇的家庭,祖孙三代相互尊重信任,相互理解宽容,是一个很和谐、温馨、安逸的大家庭。听朋友讲,教授为了有自己生活空间,曾经打算与女儿分居。夫妇一起抚育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女儿想多照顾父母,很理解父亲,答应车不入库,腾出车库改做父亲的活动室,摆放他的电器、机械工具、健身器材,满足他多才多艺的爱好。
周教授待人诚恳,平易近人,热情好客,助人为乐,只要乐于交往,都会成为好友。同教授交往十多年的朋友为数不少,也难怪周教授的夫人常说:“我们是在亲情、友情的呵护下走过来的。”
元月三日,在周教授的追悼会上,大家的发言纷纷表达了对老师的敬重和哀思。合唱团的女声按家属的意愿,为逝者演唱了一首欢快的回忆歌,但是歌手们都含着泪水,呜咽成曲。可是却带给全部送行的人一种正面的信息,散发了周教授生前一贯的乐观气氛。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愿周教授永得安息!希望家人节哀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