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汉字趣谈》之后,无奈意犹未尽。
作家心水在一篇文章中说到中国语言之丰富多彩,曾以丈夫与妻子两个概念的不同表述,
提出了许多有趣的例子。这里也来凑个热闹,补充几条。
“我”字,查汉英大词典,只有I和self 两条译文。日文也只有汉字“私”一种说法,其‘假名’读作watakushe。其他欧洲语言也大同小异。唯独我文明古国,‘我’的用法,令人眼花缭乱。不用去吓唬老外,我们自己当中也觉得太多太杂,真正需要那么多的“同义词”吗?其中有的固然在现代中国话里已不多用,但是你若读旧时的小说,历史,你不懂还真不行。
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的第一句话“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余’就是‘我’。水浒传里,鲁智深自称洒家,是山西一带方言,‘洒家’即我,相当于今天普通话中仍能听到的‘鄙人’。山东,东北一带经常说‘俺’,北方也常说‘咱’。常见的还有‘本人’。诸葛亮自称‘山人’,意为山野村夫。京戏里的诸葛亮在《斩马谡》一场里说“山人是如何吩咐与你……”在《借东风》里他手执法剑,身披道袍,道即仙,‘山人’隐喻自己为仙,故能未卜先知也。道家另一自称是‘贫道’佛家则谦称自己为‘贫僧’,‘贫尼’,年长点的也自称‘老衲’,也有自称‘出家人’的。
皇帝自称‘朕’,臣子们对皇帝自称‘臣’。宫内宦官则自称‘奴才’。
似乎每个阶层的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身份的自我称谓。百姓见官,自称‘小人’或‘草民’;妻子对丈夫,自称妾;丈夫对妻子,自称‘卑人’(如果有官职,则称下官)。做了官,更要注意,不可逾越规矩。对上级,自称卑职(不可称‘下官’那是对百姓中的‘社会贤达’的客气话,或者在家里对老婆说的,也可对同级或下级官员说);对下级或百姓,如果你是县官,则称本县,府官则称本府,依次有本道,本委,本藩,本署,本督等等,不必指明官阶时,可称‘本官’。张作霖因为是‘大元帅’,自称‘本帅’。如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可以自称‘兄弟’。如上海大亨黄金荣,杜月笙等在公众场合,均自称‘兄弟’。日本投降后,我就读的苏州一家教会中学的美国校长返回学校,在会上对欢迎他的全体师生用中国话说:“兄弟在美国,非常想念你们……”他的发音很准,但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对学生不能自称‘兄弟’,故他还算不得‘中国通’。中国人似乎处处讲究身份,如何称呼自己,即‘我’,大有学问。一是要谦虚,二是要得体。除上述外,还有‘在下’,‘不佞’。也可自称‘后学’,‘学生’,不过你必须是读过书的。
‘你’字,还有‘您’这个‘敬体’。有翻译小说(从英文译出),中常见到‘您’字。其实这是译者自作多情,英文里根本没有这个‘您’的对应词。可能是根据内容,情节,角色的地位而译成‘您’,可以理解。英文里有‘thee’但那是‘你’的古体,而不是敬体。到我们中国人嘴里,又有‘汝’,‘尔’,那是对下级或晚辈说的。对尊长(或需要客气的平辈)就要说,‘阁下’,‘大人’。非正式场合称对方‘足下’,‘台端’,‘尊驾’。此外皇帝称臣下为‘爱卿’,称后妃为梓童。
第三人称比较简单。除了他,她,它(后两个是刘半农先生在学了西洋语言之后创造的),之外,还有‘彼’,‘伊’。也有用‘渠’的,《三国志》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渠’即‘他’的意思。在与朋友客人提到子女时,称‘小犬’,‘小女’,提到妻子时叫‘内子’,‘贱内’(心水文章已有详述,此处从略)
上面这一大堆的称呼,若译成英文,这么多‘我’的不同表达就统统剩了一个字:‘I’;‘你’则统统成了一个‘you’。英文固然没有中文那么博大精深,可是一律只用一个‘I’和‘you’,我看也没误了什么大事,中国人弄出这么多花样,搞不好还会闹出不少笑话,你说做中国人累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