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一个在新西兰从小长大的中国14岁女孩说,“又到端午节了,我真的不喜欢吃粽子,我更喜欢麦当劳”。
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节日,难道如今已经只是演变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只是成了一种单纯的民间风俗,一种民俗符号了吗?我们纪念端午节到底在纪念什么呢?
端午节,我们不应忘记纪念屈原,这是端午节的一个恒定主题。屈原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诗魂,更是一个不朽的爱国之魂。
纪念屈原,我们纪念的是屈原的“忠”。
纪念屈原,我们纪念的是屈原的“忧”。
纪念屈原,我们纪念的是屈原的“执”。
屈原的“忠”,是对故国故乡的一片赤诚忠心。屈原是一位政治家,企图革新政治,振兴楚国。但他的一片赤忠之心,却得不到理解。屈原把热爱祖国与富强祖国、一统长期分裂这一崇高的政治追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从政期间,屈原从自己族内筹集钱粮,招募自己族内的勇士,无偿提供给自己的祖国,抵抗外敌;在屡遭放逐之时,屈原仍不忘自己的强国变革理念理而矢志不渝,屡次上书,多方奔走呼喊。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对国家的忠心不变。
屈原的“忧”,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哀忧。无论是在得意的顺境中还是失意的逆境之中,屈原始终心里牵挂着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在可以逃开这块使他受难的国土而去自寻出路的时候,看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仍然放不下对人民的牵挂,感到绝不能离开:“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这种希望国家和人民解脱于困苦之境的哀忧,最终转变成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屈原完全舍弃了自身的一切,成就了屈原的爱国精神。
屈原的“执”,是坚持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任凭人世间黑暗、浑浊,对自己无人理解,仍坚持走自己的路。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数度被贬,为了实现国家的强盛,甘心吃苦受难。在得知故国被灭的时候,屈原毅然决然地自沉汨罗江,以死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像屈原这样,爱国爱民,心系民族的仁人志士不胜枚举:宋朝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左宗棠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郑板桥的《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艾青1938年写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随着时代的变迁,爱国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当代的爱国主义更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
现代的爱国主义,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凝聚力,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的实质,就在于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民为国之本,爱国就是要忠于人民的利益,忧于人民的利益,执着于人民的利益。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爱国就要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祖国一个完整的主权;要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让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就要维护经济的公平和经济的独立自主;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不仅是从感情上认同,更要实际的行动,以大公的责任感来爱国,以理性的行动来爱国。坚决与一切危害祖国统一的言行做斗争是爱国,与一切有损于祖国利益、中华民族利益的言行做斗争是爱国,同样,支援国家的大型活动和建设是爱国,为灾区慷慨解囊更是爱国。只有把个人和全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呼吸,同命运,荣共荣,难共难,才是真正的爱国!
何幸之!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朗朗清明的时代!
何幸之!我们的祖国已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我们不需要再像屈原那样,为了王昏、国弱、民贫而苦;不需要像屈原那样,承担故国灭亡的痛。端午节,这一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如今,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随着我们华人的脚步,已经走向了全世界。端午节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区别于其它文化族群的一个特色。身在异国的华人华侨,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以欢度祖国传统节日方式,在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情怀的同时,也在自豪地向周围的其它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华人身份——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年年度度纪念端午节,就是要把屈原的精神传承下去,就是要把屈原的忠心爱国、忧国忧民、坚韧不懈的精神传承下去。只有不断地发扬光大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凝聚全世界华人,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能使我们豪情满怀,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每一个人的微薄之力!
爱国忧民,才是端午节的永恒生命。
伟大的中华民族万岁!
(作者为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