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四日晚上,易中天先生在奧克蘭做了一場講演。
在談到中西文化差異時,易中天講了兩個故事。
幾個中國企業的代表宴請兩位元外國客戶。開始點菜,謙讓了一番,請客人先點。其中一位客人懂一點中國字,並知道一些中國菜,他想向他的同胞顯示一下自己的本事,就把功能表拿了過去。
“啊,有芙蓉雞片,不錯,我來一個。”
大家點了烤鴨,紅燒鮭魚,油燜大蝦。一位中方代表覺得應該有點綠色食品,就點了一道青菜。
輪到另一位老外,他看不懂中文功能表,對著圖片,指了指一碗榨菜肉絲湯。
第一道端上來的是芙蓉雞片。那位客人雙手把盤子端到自己看面前,一個人吃了起來。主人愕然,只好把自己點的菜也端了過去。那位點了青菜的主人暗叫倒楣,只好端過去。
最後來的自然是那碗榨菜肉絲燙。他雖然有喝湯的習慣,但是沒想到碗是那麼大,湯是那麼多,心想中國人怎麼這麼能喝湯?但是湯是自己點的,不喝就不合情理,也不負責任,那可不行。於是端到面前。湯碗太大,不好端起來喝,只好俯身低頭喝。湘蜀菜系的湯又燙又辣,喝的他大汗淋漓,叫苦不迭。
鏡頭轉到一家咖啡館裏。顧客發現杯中的咖啡裏有一個蒼蠅。
“服務員,過來!”中國顧客高聲喊道。
“你看看,這咖啡裏有蒼蠅。豈有此理,叫你們老闆來!”
服務員陪著不是,趕緊去換了一杯端上來。
“哼,老子不喝了!走人。”揚長而去。
故事講到這裏,易中天說,不喝這家店裏的咖啡,離開,是有道理的。但是同樣的情形,西方人會這麼處理:
甲 ﹕這是什麼?
服務員: 啊, 對不起,我馬上給您換一杯。
甲﹕沒關係。我只是沒有把蒼蠅加在咖啡裏習慣罷了。勞駕了。
乙:您看這咖啡裏好像加了什麼東西?
服務員: 啊,它怎麼落到了杯子裏,實在對不起,馬上給您換,請稍等。
乙:有意思。在我們國家咖啡不是這樣喝的。一杯清咖啡,一碟方糖,一些香料,一些牛奶,由喝的人自己往咖啡里加。如果蒼蠅可以選作調料的話,也是分放在碟子裏由顧客自己用匙加進去的。
易中天說這就是文化差異,或者叫文化碰撞。
筆者認為從文化的角度看,幾個客人的態度無所謂誰對誰錯。第一位顧客講實話,當然態度不妨再溫和點;顧客甲是給了服務員一個臺階下。顧客乙說的當然不是真話,他的幽默,其實是一種挖苦。不過比暴跳起來揚長而去似乎更可取些,起碼不會過分壞了自己的情緒。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各種不同文化必然會碰撞,在碰撞中不斷滲透融合。最容易融合的方面是商業行為方式,科技事業,醫學等,最難融合的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包括教育,尤其是兒童教育。你永遠不可能讓伊斯蘭信徒改變他們的食物結構(除非他放棄信仰),甚至連中國的一些北方人至今還不習慣吃粵菜和川菜。要把中國小學生的沉重的書包“減負”到像新西蘭學生的的書包那樣,裏面只有一副球拍,一個本子,一雙隨時準備穿上脫下的運動鞋,是否有必要和幾時能實現都不一定。這沒有關係,文化需要多樣化,多元化,不同文化相容並存。但是不同文化之間需要溝通,瞭解。歸根到底,各種不同文化之間是有共性的,這個共性就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