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由中國商務部和東盟國家商務部門等主辦的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慶祝儀式暨自貿區論壇1月7日至8日在廣西南寧舉辦,來自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領導人、政府官員、企業學術界代表共400多人齊聚一堂,共話合作成果,共用成功喜悅,共商發展大計,共繪自貿區發展的美好未來。這是一次開拓新機遇、開創新輝煌的盛會。
2000 年11月,在新加坡舉行的中國-東盟第四次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首次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構想,得到了東盟各國領導人的積極回應。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2002 年11 月4 日,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在2010 年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並正式啟動了自貿區建設的進程。八年以來,雙方先後簽署了自貿區的《貨物貿易協定》、《服務貿易協定》和《投資合作協定》等。從而使十年前的宏偉構想終成現實,中國—東盟合作迎來了新起點。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於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涵蓋11國、19億人口、6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4.5萬億美元貿易額,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也是繼歐盟、北美之後發展中國家間建立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
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加強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歷史性舉措,是雙方長期友好合作的豐碩成果。自2002年自貿區建設啟動以來,中國與東盟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繁榮,成效顯著。我以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早期收穫計畫”付諸實施,使雙方受益。根據2002年雙方簽訂的《框架協議》,為了儘快享受自貿區帶來的好處,決定從2004年1月1日起對570種農產品實行降稅。出於貿易平衡考慮,另有30多種特定產品也包括在該計畫之內。
早期收穫計畫的實施給中國和東盟成員都帶來益處。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止2005年6月,中國享受早期收穫計畫從東盟國家進口的產品貨值達 11.53 億美元,稅收優惠總額達到10.16億元人民幣。中國品種繁多的蔬菜、肉類和其他農產品,以優惠稅率進入東盟市場,也為東盟國家居民帶來了實惠。按照進程,“早期收穫” 計畫所列的這600多種農產品到2006年要全部實現零關稅。
2,貨物降稅計畫全面啟動,雙邊貿易快速增長。從2005年7月20日開始,雙方開始執行《貨物貿易協定》,啟動全面降稅進程,首批7445種商品關稅降至20%左右。其中,中國對東盟6個老成員國(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的平均關稅稅率降為8.1%,比最惠國平均稅率水準9.9%低1.8個百分點,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由此進入實質性階段,雙方經貿發展開創了全新局面。
根據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的規定,今年1月1日起中國與東盟6個老成員國90%以上的產品實現了零關稅,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已經從9.8%降到了0.1%,東盟6個老成員對中國的平均關稅也從12.8%降到了今天的0.6%。,4個新成員國(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90%的商品將於2015年實現零關稅。
從2004年率先啟動的以農產品降稅為主要內容的早期收穫計畫開始,到後來的貨物和服務貿易市場的逐步開放,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僅在2008年中國政府就為從東盟進口的產品減少了36億元人民幣的關稅,增強了東盟產品進入中國的出口競爭力,降低了雙方企業的經營成本,促進雙邊貿易的快速增長。雙邊的貿易額從2003年的782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08年的2311億美元,同比增長14%。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中國對歐美出口大幅下降,對東盟的出口卻大幅飆升。目前,中國已成為東盟第三大貿易夥伴,而東盟則成為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
3,服務業進一步開放,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07年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了《服務貿易協定》,並于當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中國和東盟雙方在60多個服務部門相互作出了高於世界貿易組織水準的市場開放承諾。2009年8月15日,中國與東盟10國共同簽署了《投資協議》,投資政策和環境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彼此投資合作也進入快車道,從此,雙方人員流動規模和相互投資也在不斷擴大。中國赴東盟的旅遊人數從2003年的191萬人,增長到2008年的452 萬人,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從2003年的2.3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21.8億美元,增長近9倍。東盟國家對華投資也保持著快速增長的勢頭。商務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底,東盟國家對華實際投資520億美元,占中國所吸引外資總額的6%。
4,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推進自貿區建設。中國-東盟博覽會每年定期在中國廣西南寧舉辦,是中國和東盟10國政府為促進雙方企業界的合作,加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而採取的一項重要的措施和實際行動。
自2004年開始,博覽會已成功舉辦六次。它以11國政府強力支持為動力,依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廣闊市場和便利化政策,逐步成為促進中國與東盟貿易、服務、投資交流和合作的最佳平臺。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啟動,是中國-東盟博覽會誕生的直接背景。自貿區所形成的一系列合作機制和規劃藍圖,都是通過博覽會促使了各國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直接見面,並轉化為雙邊貿易、投資和服務貿易的增長。博覽會為自貿區成員國之間加深經貿交流和合作開闢了“南寧管道”,為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金融、服務、投資、農業、資訊產業等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平臺, 博覽會在貨物、服務、投資等領域開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了自貿區建設的推進器。
5,確立法律框架,為雙方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在過去八年進行的自貿區談判中,中國與東盟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貨物貿易協定》、《爭端解決機制協定》、《服務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等協定,為自貿區確定了法律框架,使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有了制度性的保障,這就能更好地規範雙方企業和民間的行為,通過擴大市場准入、消除貿易和投資壁壘,開展貨物、服務、投資等多領域、多層次的交流和合作。因此,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一個雙贏的制度性安排,通過提供制度性保障,實現雙方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效益的共用。
中國—東盟自貿區如期建成,是中國和東盟各國長期友好合作關係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推進對外開放戰略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重要里程碑。尤其是在世界經濟復蘇基礎尚不牢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然存在的背景下,自貿區的建成必將為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開拓國際市場、提升產業結構、創造本區域經濟繁榮提供經濟動力,必將進一步堅定中國與東盟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對全球經濟復蘇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