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谜语、歇后语、笑话等充分利用了同音字“一语双兴”的特点。如(1)谜语:“穷汉不肯卖铺盖”——刘备(留被)。(2)歇后语:“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相声《歪批三国》:问:诸葛亮的姥姥家姓什么?周瑜的姥姥家姓什么?答:诸葛亮的姥姥家姓“季”,周瑜姥姥家姓“何”。问:为什么?答:根据《三国演义》里有句话:“既生亮,何生瑜”。“既”是“季”的谐音。有些绘画也常常用谐音现象,如画两条鱼表示“吉庆有余”;画两只喜鹊在梅树枝头,表示“喜上眉梢”;画三只羊,表示“三阳开泰”;画五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等等。
(四)多义字 只有一个意义的字叫单义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的字叫多义字。一个字在它刚刚创造出来时,总是单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日益丰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些字逐渐形成了一字多义现象。在现代通用汉字中,少数是单义字,大多数汉字是多义的。多义字的多项意义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有主次、常用和不常用、派生和被派生的关系:
(1)本义和基本义。本义是根据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能证明了的最早意义。如“引”小篆,左边是弓,右边一竖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箭放在弦上拉开弓却不射出去,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又如“走”字,上像人的两手摆动,下面是脚的象形,人的两手摆动的幅度很大,像跑起来的样子,因此,文言文中的“走”,本义是“跑”。如《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基本义是一个字在现代最主要、最常用的意义,是从现代应用情况而言的,就一般情况来说,本义和基本义是一致的,而有的基本义不一定就是本义,如“走”的本义是“跑”,
而基本义则是“步行”。
(2)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引申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时几个引申义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如“引”字,本义是“拉开弓”,“拉开弓”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申为“延长、伸长”。《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面望”(我君晋景公伸长脖子向西望)。又拉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又引申为“引导、带领”,如《史记·高祖本记》“项羽乃引兵东击彭越”(项羽就带领军队向东攻打彭越)。又拉弓是向后拉,所以又引申为“退却”。如《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萘军向后退,离开了赵国)“延长、引导。退却”都是直接从本义“拉开弓”引申出来的。有时几个引申义不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而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还可以派生出新的意义。如“朝”,本意为“早晨”引申为“朝见”(古时早晨朝见君王),又从“朝见”引申为“朝廷”,再从“朝廷”引申为“朝代”。
比喻义是一个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通过借喻而产生的新义,比喻义是一种固定的、较抽象的意义。如“铁”本是一种金属, 特点是不易变形,坚硬,常用来比喻坚硬,不可变动,这“坚硬”或“不可变动”就逐渐变成了“铁”这个字的固定意义,如“铁的纪律”、铁饭碗、铁拳、关系很铁”等。
假借义是由于用字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字不是从字的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而是由于用字的假借而产产生的意义,它同字的本义没有任何联系。如“羞”的本义是“进献”,多借用作“羞耻”。我们在读古书时,遇到一些字,依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栝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我们就不要在分析字形上兜圈子,牵强附会地说成是引申义或比喻义,而是要实事求是地看成是“假借”现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