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权威,“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或者是“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对于这些权威,我们应该尊重。但是绝对不要盲从。因为权威们毕竟是人,他们也有对某些事物疏忽大意的时候。
这里,我根据自己当年采访实际,说几件事例。
第一,我当年去延安采访,在清凉山看到了陈毅元帅的题词。有名望的元帅诗人把中国写成“九洲”,而且刻在石碑上。我当时没有多想,依葫芦画瓢,结果受到编辑的批评。编辑明确指出,应该是“九州”。过后一想,编辑批评得对,陈毅元帅是笔误。我自己依照笔误写,是自己的错。当然,陈毅元帅自己笔误,也是事实。
其次,唐代高僧玄奘,著名的翻译家,旅行家。
他生于隋代开皇19年(公元600年)。洛阳缑氏人。唐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抵达天竺摩羯陀国那烂陀寺(今印度巴特那市)。在天竺各国所习佛教文化,游厉讲学十余年,行程数万里,誉满西域。贞观十几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玉华宫翻译梵经,译出经论75部,1445卷。创立了佛教法相宗。
玄奘俗姓陈,但是,他的俗名叫“祎”,还是叫“袆”?两个字非常相似。只是衤字旁,还是礻字旁的区别。我当年专门采访过大雁塔一个女解说员,她特意给我说,玄奘俗名叫陈袆。后来我查了《辞海》,辞海解释说,玄奘俗名陈袆。可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在大雁塔的石碑上的题字,却把玄奘俗名写成了陈祎。
褚遂良的字至今在大雁塔的碑石上。是褚遂良错了,还是《辞海》错了?我认为,名人笔误,有时候也是有的。
第三,西安有名的旅游景点半坡村遗址展厅门楣上,有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半坡遗趾”,而不是“遗址”。我多年前就知道此事,从来没有觉得郭老写错。据在新西兰的陕西乡党大卫.王先生说,一次,郭沫若来到“半坡村”参观,有人当场问郭老:为什么写成“半坡遗趾”?郭沫若此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笔误。
对于名人的字,历史上都有这样重要的笔误,何况我们一般人呢?我劝知识丰厚,写作能力强的笔杆子,你自己也有笔误的时候。更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写作能力强而打笔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