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9月24日的紐西蘭全國媒體上,有一個不太醒目但卻引人去閱讀的新聞,它的標題是Gone but not forgotten意思是說;事情過去了,但是卻難以忘懷,內容說的是紐西蘭每年大約會有一千人左右,突然的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就以2012年為例;就有 42人被謀殺、31人死於被殺或是酒後危險駕車、307人在路上失去了生命、550人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寶貴的生命。
因此有一個名叫「白心基金會」(The White Heart Trust)的組織,在三年前就將每年的九月二十五日定為「白心日」(White Heart Day),最原始的主意是想要讓一些起因於犯罪,而突然失去自己親人的家庭,用來同感傷心、悲痛與思念的日子。奧克蘭地區是在九月二十五日的正午在 Aotea Square舉行,另外在同一時間,在Napier和Wellington也會有相同的活動,凡是因為失去親人而心中同感此種悲痛或憂傷的人都可以自由前 往參加。
悲傷是一種情緒反應,多數高等哺乳動物都會有這種反應,其中以人類對此反應最為顯著。人類的悲傷通常來自於經歷上的挫折或失敗,像是:情感上的受挫、失 業、身體上的病痛,人際關係的不順、無法抗拒的居住地的改變或是面臨生離死別的無能為力等,另外,這一類的生物反應又會因為生活經驗與文化的特質而有所不 同,比如說,失去親人往往讓人覺得悲傷,但悲傷的表達方式則因當事者年齡,經歷而有所不同。
有時候對於一些小事,悲傷或許只是一種瞬間的情緒,只要過了一段時間就沒事了,但是對於大的悲慟如果是被壓抑或者是累積到臨界點之後,就會產生一種很嚴重 的後果。悲傷表現在外就是一種沮喪的心情,通常在悲傷的同時,也會伴隨著落淚與沉默。假如悲傷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就是一般所說的憂鬱,就會形成臨床病症上 的一種病症「憂鬱症」。通常引起悲傷的因素是來自於環境,心理因素或生理因素。悲傷是美國心理學家Paul Ekman所提出的六種基本情感;「憤怒」「厭惡」「恐懼」「快樂」「悲傷」「驚訝」中的一種。
每個人克服悲傷所需要的時間不同,而悲傷情緒的出現也會是反反覆覆的,有時候會以為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但在某個時刻點,又會因為一個景物、一句話或一首歌曲,而讓悲傷情緒會再度的湧現與重複。
面對災變、意外的傷亡,使得生存者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所遭受的嚴重失落與心理重創是可以想見的。因為環境已經迅速的改變,使得生存者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與能力來應變,因此便會造成一種情緒上的休克,導致「休克危機」(shock crisis)。
另外,生者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可以有效的適應一些緊急的情境,但是當他在竭盡他的應變能力時,就會造成一種「能力枯竭的危機」(exhaustion crisis)。在這種情況下,生者用來控制其情緒與行為的功能就會暫時喪失,形成崩潰的狀態而產生危機。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專家們使用危機處理的方式,來 發掘並協助因為危機直接受影響的生存者的內在、外在資源,來增強生存者的處理及運用資源的能力,解決所遭受到的困擾問題。
事實上,危機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所有的危機都有結束的一天。但是對某些人來說,悲傷卻是長期的疼痛,需要時間來療傷,更需要持續的支持。譬如:在失落後的三個月、週年忌日、逝者生日和特別節慶等都可能引發生者的哀慟。
可是悲傷者週圍的親友,經常由於缺乏這方面的認知,更急著想讓悲傷者克服失落,期望悲傷者能儘快的恢復正常的生活和作息,導致悲傷者壓抑哀慟,使正常典型 的急性悲傷變成複雜的慢性哀痛,這樣反而成為療傷者的障礙。因此,想要消除悲傷應該要從短期的危機處理轉為長期的悲傷療程,如此才能達到消除悲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