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徒步人生

2017 歐洲遊.11 - 巴黎 之一 (6月7日)

作者: 微懂    人气: 5076    日期: 2018/4/13

巴黎(法语:Paris)是法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的省區與市鎮),也是法蘭西島大區的核心。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僅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道路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一般普世觀念上與日本東京、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並列世界四大國際級都市。許多國際組織都將總部設立在巴黎,例如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商會或巴黎俱樂部等。巴黎也是歐洲綠化程度最高與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生活費用最高的城市之一。

站在高處看巴黎全城

新凱旋門(法语:Grande Arche,意為「大拱門」),全名拉德芳斯新凱旋門(La Grande Arche de la Défense,Arche de la Défense),是法國首都巴黎西部拉德芳斯商業區的一個地標建築,位於巴黎著名的歷史軸線西側末端,與埃菲爾鐵塔成為法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建築之一。


法國總統乔治·蓬皮杜(由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起草)與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由Jean Willerval起草)任內都曾提議在巴黎歷史軸線上進行重大工程,但是直到弗朗索瓦·密特朗任內才進行改變巴黎市區景觀的工程。弗朗索瓦·密特朗在1982年推動一項龐大的國家建築設計競賽,後來丹麥建築師約翰·奧托·馮·施普雷克爾森(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1929年至1987年)與丹麥工程師埃里克·賴策爾(Erik Reitzel)設計的作品獲得最後的優勝,他們的作品是一個20世紀的凱旋門:具有人類與人道主義理想的紀念碑,而不具有軍事勝利帶來的意義。這個紀念碑於1985年開始動工。施普雷克爾森後來則因身體不適在1986年7月辭職,並將他所有的建築工程責任轉交給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而賴策爾則繼續他的工作,直到1989年拉德芳斯區新凱旋門完工為止。施普雷克爾森直到去世之前皆未親眼看見新凱旋門完工。

  巴黎聖母院(法语: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法语: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西堤島上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一點。聖母院法文原名中的「Notre Dame」原意為「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正是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這種敬稱也廣泛於西方國家的語言使用。


1302年,腓力四世在此召开第一次全国三级会议。

1430年,亨利六世在此加冕。

1455年,教廷在此为圣女贞德召开平反诉讼会。

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圣母院遭到亵渎与破坏。

1802年,拿破仑又重新赋予巴黎圣母院宗教之职。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此加冕。

1944年,自由法国收復巴黎后,戴高乐将军在此感谢圣母的庇佑。

1996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逝世,百余国家代表在此为他举行安魂弥撒。

聖母瑪麗亞

教皇保羅二世

教堂側身

後院

教堂後側

亞當

夏娃

院內珍寶

拿破崙加冕服飾

巴黎地理原點(中心點)

  巴黎凯旋门(法语: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即雄狮凯旋门,位于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广场中央,香榭丽舍大街的西端。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又重新复工,到1836年终于全部竣工。


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击败了俄奥联军,法国的国威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为了炫耀国力,并庆祝战争的胜利,在1806年2月12日拿破仑宣布在星形广场(今戴高乐广场)兴建"一道伟大的雕塑",迎接日后凯旋的法军将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筑师讓·夏格倫的设计开始动土兴建。但后来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工程才得以继续。断断续续经过了30年,凯旋门终于在1836年7月29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艾菲爾鐵塔(法语:La Tour Eiffel,也常稱為巴黎铁塔)是位于法國巴黎戰神廣場的鐵製镂空塔(英语:Lattice tower),世界著名建筑,也是法国文化象征(英语:Cultural_icon)之一,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得名自其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属于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艾菲爾鐵塔也是世界上最多人付費參觀的名勝古跡。

铁塔從1887年1月27日起建,分為三樓,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樓設有餐廳,第三樓建有觀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模仿人體的骨頭為建,極為壯觀属于镂空结构铁塔,塔高為300公尺,總高320公尺。

1889年5月15日,为给世界博览会开幕典禮剪彩,铁塔的设计師艾菲爾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铁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法国和巴黎的这一贡献,特别还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

特德罗与11月11日广场(Place du Trocadéro et du 11 Novembre),通常简称为特罗卡德罗广场(Place du Trocadéro)。

新夏樂宮

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

爱丽舍宫(法语:Palais de l'élysée,亦譯艾麗榭宮)是法国总统的官邸與辦公室所在地,位于巴黎八区聖奧諾雷市郊路55號,鄰近香榭丽舍大街。其名稱「élysée」來自希腊神话中的至福樂土。

爱丽舍宫原為艾威爾伯爵於1718年兴建、1722年竣工的宮殿Hôtel d'évreux,拿破仑一世的皇后約瑟芬亦曾在此宮殿居住,1873年起至今作為法国总统官邸,並供接待重要外賓,除特定日(如欧洲文化遗产日)外,並不對外開放參觀。

1718年,戴佛尔伯爵在巴黎市中心盖起了这座宫殿,取名戴佛尔大厦。


主人死后,蓬帕杜尔侯爵夫人买下了戴佛尔大厦,她死后,大厦转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手里。


1773年路易十五把宫殿卖给了金融家博让,13年后新国王路易十六买下,后来他的侄女波旁公爵夫人成了宫殿的主人,戴佛尔大厦改名为波旁大厦。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这座大厦几经转手,最后改名为爱丽舍宫。


1805年8月,拿破仑一世的内兄缪拉买下爱丽舍宫。3年后他被封为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国王,把这座宫殿送给了拿破仑。


奥地利战役爆发前,拿破仑和约瑟芬·德·博阿尔内就住在内。


1815年百日政变中,拿破仑又回到爱丽舍宫;滑铁卢战役失败后,他在宫内宣布第二次退位。


1816年路易十八把爱丽舍宫送给他的侄子贝里公爵。


1848年路易波拿巴(拿破仑三世)当选总统后,住进此宫,拿破仑三世称帝后,把爱丽舍宫改为皇宫,当时曾经接待过大批外国国家元首。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1873年,帕特里斯·麦克马洪继任总统,于1879年1月22日颁布法令,正式确定爱丽舍宫为总统府,后延续至今。

愛麗舍宮周圍的街道處於半封鎖狀態,警察把守。

爱丽舍宫里的金色风格总统会客厅-網絡照片

後花園門

协和广场(法文:Place de la Concorde),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岸的一个大广场,面积约8.4万平方米。


广场由Ange-Jacques Gabriel于1755年设计,始建于1757年,是一个由护城河环绕的八角形,介于西面的香榭丽舍大街和东面的杜伊勒里宫之间。广场上充满了雕塑和喷泉,1763年以当时的国王命名为路易十五广场(Place Louis XV)。1748年,广场上竖立起国王的骑马雕像。


在广场北侧的皇家路两侧,当时兴建了两座式样相同的壮丽的大厦,它们能列入这一时期最优秀的建筑实例之列。最初它们都用作政府机构,东侧的一座用作法国海军部,但是西侧的那座在建成之后不久即开设了豪华的克里雍大饭店(至今仍在营业),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此消磨下午的时光,并学习钢琴课程。这座酒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用作德国占领军总部。


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十五雕像被推倒,广场也改名革命广场(法文:Place de la Révolution)。当时贵族阶层和资产阶级成员接受款待,在格列夫广场观看宣判有罪的囚犯活着被肢解,新的革命政府在革命广场立起了断头台,断头台前经常聚集着喝彩的人群。1793年1月21日,第一位名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广场被处决。在这里上断头台的重要人物还有: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伊丽莎白夫人, 夏绿蒂·科黛、杜巴利伯爵夫人、乔治·雅克·丹敦、卡米尔·德穆兰、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路易·德圣茹斯特和奥兰普·德古热。


断头台在恐怖统治期间最为繁忙。1794年夏天,在一个月内处死了超过1,300人。一年后,当革命变得较为温和时,从广场上移走了断头台。在1795-1799年的督政府时期,这座广场更名为协和广场,作为在法国革命的混乱之后表示出的民族和解的姿态 。在19世纪,这座广场又曾经更名数次,但是最终还是定名为协和广场。


方尖碑

廣場的中心擺放著巨大的埃及方尖碑,上頭裝飾著象形文字讚揚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統治。他是十九世紀埃及政府送給法國的兩個方尖碑之一。另一個仍留在埃及因為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這太困難且太重以致於不能運到法國。1990年代,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把第二個方尖碑歸還給埃及政府。


方尖碑曾經豎立在盧克索神廟的入口處。1829年,鄂圖曼帝國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把3300年的盧克索方尖碑送給法國。方尖碑在1833年12月21日抵達巴黎,三年之後,1836年10月25日,法王路易菲利浦將它豎立在協和廣場的中央,廣場在法國革命時期曾經豎立斷頭台。


方尖碑為一紅色花崗岩柱,高23米(包含基座),重達250公噸。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運送它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基座描繪的圖,解釋著用來運送的機械裝置。方尖碑兩個側面有噴水池,建於方尖碑豎起於廣場的同時。


因為原始的尖頂遺失了(據信是西元前六世紀被偷的),1998年法國政府在方尖碑的頂端加上了金色的金字塔尖頂。

广场周围由雕塑和喷泉环绕,另有8座雕像,代表法国8座主要城市(里爾、斯特拉斯堡、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布雷斯特和魯昂)。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德国,于是斯特拉斯堡雕像被蒙上了黑纱,常有花环装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收回这一地区。

克里雍大饭店(Hôtel de Crillon)是巴黎的一座古老的五星级豪华酒店,位于协和广场10号(北侧),香榭丽舍大街东端。


克里雍大饭店开始于蜂蜜色的大理石大堂,近旁是充满水晶吊灯和装饰有7种不同大理石的Les Ambassadeurs 餐厅。酒店的大厅充满了17和18世纪挂毯,吊灯,镀金和织锦家具,精致的雕塑,和路易十六的柜橱和椅子。其顶层的伦纳德·伯恩斯坦套房的阳台可以看到巴黎壮观的景色,也有一架Maestro的钢琴。


克里雍大饭店有103间客房和44间套房,占据着被皇家路分开的两座相同的石头建筑中的一座,由路易十五委任建筑师路易斯·弗朗索瓦Trouard 兴建于1758年。起初两座建筑均为作为政府机构,东侧的建筑今天仍是法国海军部,然而,西侧的建筑建成了豪华酒店,很快,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她的精英朋友就经常光顾此处。她来到这家酒店学习钢琴课。

巴黎歌劇院

加尼叶歌剧院(法语:Opéra Garnier),通常称为巴黎歌劇院(法語:Opéra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擁有1979個座位的歌剧院。巴黎歌劇院是一座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由法國建築師查尔斯·加尼叶(Charles Garnier)所設計,被認為是新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之一。


巴黎歌劇院是由當年的巴黎警察廳廳長城市規劃藍圖所規劃訂定的城市規劃藍圖中的中心項目。當幾年後城市規劃藍圖中的其他項目完成之後,1860年12月,法國藝術部終於決定了興建巴黎歌劇院,在171件作品之中,年僅35歲的建築師查尔斯·加尼叶作品脫穎而出,不過那時候他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1861年夏天,歌劇院開始著手興建,不過問題接種而來:首先是地基下面有條溪流使地基無法穩固,再來就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和第四次革命使尚未完成的歌劇院停工。就這樣在1862年奠基的巴黎歌劇院在重重困難下方於1875年正式啟用,建造費一共超過4700萬法郎。


1875年1月5日,第一套歌劇《猶太少女》在歌劇院上演,巴黎歌劇院正式揭幕。在1896年,在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結束的時候,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為短路走火掉下,一名中年婦女不幸死亡,此事後被改編為《歌劇魅影》中的著名場面。

大皇宮(現為巴黎大皇宮美術館)位於香榭麗舍大道,是為了舉辦1900年世界博覽會所興建的,由建築師德格拉那及盧偉兩人共同建造,正面長240公尺、高43公尺。

小皇宮(Petit Palais)現為小皇宮美術館。


小皇宮由建築師查理吉羅(Charles Girault)建造,和大皇宮一樣曾是1900年萬國博覽會展覽場。與許多人想像的相反,在原巴黎工業宮(Palais de l'Industrie)舊址上興建的小皇宮當年並不是作為一座只與巴黎博覽會相關的臨時性建築物而設計的。曾獲得羅馬大獎的建築設計師查理吉羅於1897年贏得小皇宮設計競獎,推出了一項造型上刻板,但在材料設計上卻又很現代的建築方案:小皇宮建築群形如一個規則梯形,圍繞一個內花園,構成一個雙層環圈,底層為大樓基座,設各類辦公室、貯藏室和工作室,陳展空間全部位於一層,並通過一座大型主樓梯進入。設計師試圖把矗立於塞納河對岸的榮軍院的圓頂與凡爾賽宮鏡廊(Galerie des Glaces)的風格揉合在一起,而使用的卻是磚石、鑄鐵和玻璃等當時尚屬現代的材料。


為了克服作品只能受日光射照這一強制性約束,吉羅使用了許多大膽手法,例如:玻璃天棚、大玻璃觀景窗、朝內花園敞開的列柱廊(péristyle)等;從各處大量湧入的光線使整座小皇宮通體透亮,宛如一曲"光亮的頌歌"。同時,作為建築藝術精華,小皇宮也曾因採用古典柱形和雕塑裝飾占主導地位而被視為兼容並蓄或"美術派"風格(sytle éclectique ou beaux arts)的宣言。


1901年法國政府將這棟建築物送給巴黎市政府,從此小皇宮就成為巴黎市政府的美術宮殿,為巴黎15所市政府博物館之一。

波旁宫(法语:Palais Bourbon)位於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对岸为协和广场,是法国国民议会(下议院)的所在。


这座宫殿最初是为路易十四的女儿波旁公爵夫人而建,由意大利建筑师Lorenzo Giardini设计(1724年去世),1728年完成。这座建筑面的河对岸,东面是杜伊勒里宫,西面是发展中的香榭丽舍大街。1756年,路易十五带来王冠,出售给公爵夫人的孙子路易五世·约瑟夫·德·波旁 (孔代亲王)。


在法国革命期间,波旁宫被收归国有,从1798年起五百人会议在此开会。然后,作为拿破仑使巴黎变得更宏伟的计划的一部分,建筑师Bernard Poyet在波旁宫前面增建了宏伟的人字形柱廊,作为协和广场南侧的对景;与此类似,在协和广场的北侧,皇家路的末端,也可看到马德莱娜教堂类似的古典柱廊。


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孔代亲王从流亡地返回,收回了产业,将波旁宫的很大一部分出租给下议院。1827年,这座宫殿以525万法郎的价格他的继承人手中购得。

榮譽軍人院(法語:L'hôtel des Invalides)。位於法國巴黎第七區,是一座軍事博物館。


榮軍院始建於1670年,當時法王路易十四要建一座軍隊的醫院。


拿破崙·波拿巴的陵墓1861年搬到榮軍院教堂下面。這裏每天吸引大量的遊客,拿破崙棺槨位於一樓中,遊客自二樓環形走廊朝一樓瞻仰。這裏還有一些拿破崙的其他親屬和其他將軍的陵墓。


榮軍院中還有法蘭西軍事博物館(Musée de l'Armée)。

香榭麗舍大街(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或稱les Champs-élysées;或譯香榭麗舍大道)是法國首都巴黎的一條大道,位於城市西北部的第八區。它被譽為巴黎最美麗的街道。「香榭麗舍」原意是希臘神話中聖人及英雄靈魂居住的冥界中之至福樂土。

香榭麗舍大道位于巴黎八区,城市的西北部。起始於協和廣場,廣場上矗立有方尖碑,大街由東向西延伸1915米,前半段較平坦,接著有一段上坡直到戴高樂廣場(舊稱星形廣場,位於夏佑宮所在的高地頂部),廣場中心屹立著凱旋門。

在十七世纪,自从凡尔赛城堡的风景画家勒·诺特(一法国画家)于1640年请人在卢浮宫和杜伊勒宫的延长线上种下了一排树以来,香榭丽舍大街只是一个还未城市化的区域中心的一个长长的散步场所。它目前的轮廓(在被称作"夏佑宫"之星以前)成形于1724年,它延伸了杜伊勒花园的视线。半个世纪以后,它的西部通过目前巴黎的la Grande Armée大街以及纳伊的戴高乐大街延伸到塞纳河,但是不久之后,Fermiers Généraux墙又重新把它界定在星形广场。从1828年开始,巴黎市政府对它进行了修整,建成了最早的人行道。1838年,建筑师Jacques Hittorff对香榭丽舍大街加以规划(包括如今依然保存的路灯,花园是在拿破伦三世统治时期,由Jean-Charles Alphand规划的)。

它筆直的街道讓我們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羅浮宮和它裡面的金字塔、卡鲁索凯旋门、杜伊勒里花園、方尖碑、凱旋門,以及在西邊更遠處,巴黎城外的拉德芳斯新凱旋門。這是巴黎西邊的歷史軸線。

香榭麗舍大道是巴黎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香榭麗舍大道的前半段被綠地(square Marigny)和一些建築包圍著(theatre Marigny, palais de la Decouverte)。在它的高處,有很多奢侈品商店和演出場所(電影院、麗都夜總會、香榭麗舍劇院),還有許多著名的咖啡館和餐館(Fouquet's)。

亚历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III)是法国巴黎跨越塞纳河的一座拱桥,连接右岸的香榭丽舍大街地区和左岸的荣军院和艾菲尔铁塔地区,普遍认为是巴黎最华丽的桥梁。

亚历山大三世桥上有新艺术运动路灯、天使、仙女和两端的飞马,兴建于 1896 -1900年,得名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他在1892年缔结了法俄同盟。1896年10月他的儿子尼古拉二世为该桥奠基。桥梁的风格与右岸的大皇宫一致。

亚历山大三世桥为6米高的单跨钢拱桥,其兴建是19世纪工程学的奇迹。建筑师约瑟夫·卡森-伯纳德和加斯顿·卡辛,严格限制眺望香榭丽舍大街和荣军院的妨碍。

该桥的工程师是Jean Résal和阿梅代德阿尔比(Amédée d'Alby),在1900年世界博览会时,与附近的大皇宫和小皇宫一同开幕。亚历山大三世桥被列为历史古迹。

塞納河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2017 歐洲遊.10 - 西歐王國大公國都城(6月4 - 6日)
下一篇: 2017 歐洲遊.12 - 巴黎 之二:凡爾賽宮與盧浮宮(6月8-9日)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