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在说出一句在后人看来是永不衰退的至理箴言时,大抵都包含了他们曾经所历经的艰难与坎坷在里面。也许就是一种“热爱”,使他们“不管遇到什么障碍,都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使他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热爱所产生的动力在支持着他们的生存,而动力的来源是他们心灵之中无怨无悔的执着。所有伟大的人物在他们曾经追求之时很容易——而且往往会受到鄙视,因为他们被很确定地视为将要穷困一生。即使他们对自己所将要遭受的这种厄运——甚至是维持生存的物质来源一清二楚,他们依旧把“穷困”看作是一位真诚的朋友去对待它。如果这是一种没有理智的想法,那么就很可能不会有像卡尔·马克思、居里夫人、贝多芬这样的伟大人物让他们身后的人去仰慕他们了。
伟大的人物毕竟离我们很遥远,尽管我们有出自于精神的理性去崇拜他们,甚至于希望沿着他们的足迹去完成他们所未尽的期望,但我们也会稍不称意就把他们遗忘。我们会找种种借口去安慰自己,这对于我们无论怎么来说也只是以欺骗的方式以期得到心里的平衡。因为我们害怕的不仅仅是最现实的穷困问题,也包括我们自认为所有的人都把我们的自尊看的很重要,但其实几乎没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去在自尊面前徘徊,包括他们自己在内。我们的致命弱点也就是总是在这种直观的以自我出发,而不懂得去站在另一个角度去徜徉于居高临下的享受,因此,我们永远也不会发现自己是错,而又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如何能对。
暴露一点说,穷困是我们曾经极力去摆脱它的同时而又在无能为力的境遇下依然去面对它。从我们真正知道它所要让我们承受的是孤独、丧气等等的那一刻起,我们会想方设法、甚至于道德在自己的心灵之中丧失殆尽的去远离它,但我们不会知道,我们的这种“期望”,或迟或早地会与我们在无尽的悔恨中陨灭无存。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不知所措,曾经在我们眼中最不起眼的“命运”似乎已经无法在让我们怀疑它了,所有与幸福严重对立的东西让我们“应有尽有”,仅此之外一切荡然无存。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巨著《西方哲学史》中说:“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我们可以在“不确定时”犹疑和困扰,但我们不能失去心中目标的斗志;我们眼前可以茫然一片,但我们不能永远的紧闭双眼。希望不仅仅是喜欢强者,它也会静静地等待弱者。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无非是在道德与否之中徘徊,它的取向的绝对权力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所要面对的东西。革命导师马克思是否知道他将要在穷困潦倒的一生中去挣扎,但知道与否对他来说早已经是微不足道了,他所追求的也已经不是穷困能够让他去做任何一点的思虑了。居里夫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所要求的并不是那种“朝秦暮楚”式的“热爱”,而应该是无怨无悔的执着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由是我们才能够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更像所有的伟大人物一样“与魔鬼作斗争”。
2006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