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苏联举行全国运动会,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准备摄制一部大型文艺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
在制作过程中,制片厂需要一些背景歌词。于是,制片厂找到了当时的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谢多伊是个老牌的作曲家,电影厂认为由他来作曲,肯定会得到一首完美的歌曲。
但是,当他把这首歌拿去录音时,电影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却大吃一惊,认为这首歌曲调太单调太平淡了,根本不符合运动大会的风格。他们想象的歌曲应该是曲调多变,像进行曲。
电影厂的人毫不客气的对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
谢多伊十分丧气,但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歌曲复杂或是简单,是并不重要的,歌曲终究不是因为这点才受人喜爱的。只有当人们在歌曲里寻找自己生活的旅伴、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旅伴,这样的歌就会受人欢迎。在无法重写的情况下,电影厂还是把这首歌配了进去。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首歌会成为这部记录片的最大亮点。影片上映后,这首听起来曲调简单的歌曲马上被年轻人记住了,他们开始像民谣一样吟唱它,并在很短时间里风行苏联。
第二年,莫斯科举行世界青年联欢节,这首歌参加歌曲大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一听到这么优美的旋律,即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明白歌中所唱的意思,它一举拿下了金奖。
这首歌曲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从一首无人叫好,差点被仍进废纸篓的歌曲,最后成为世界名曲,曾让谢多伊感慨万千。他说,越有内涵,越有深度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往往不是一下子被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