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先哲们对书的比喻非常多,在此试析三例,以资共赏。以月喻读书。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
其一,以日喻读书。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青少年正值豆蔻年华,精力充沛,蓬勃向上,恰如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到了壮年,虽已成家立业,至鼎盛阶段,但人生苦短,学海无涯,需趁势而上,扬长补短,勤学不辍,发扬光大;时至晚年,尽管身体和心理不如从前,将夜幕笼罩,满目凄然,万物隐失,但不必伤感悲戚。老有所学,以学促乐,正如点燃一支蜡烛,黑暗顿消,光明即至,夕阳美景自当别有一番情趣。
其二,以月喻读书。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同样是一轮月亮,由于少、中、老三个人生阶段的年龄和阅历不同,“隙、庭、台”观月的地点有别,“窥、望、玩”月的方式各异,所看到的情景和收获就大相径庭。前者仅可观其一二,中者只能略知大概,惟独后者高处台上,眼界开阔,便能深得其精髓。读书亦然,阅历深者方能晓其三味,识其真谛,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明代思想家吕坤“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的名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其三,以雨喻读书。董桥先生认为,人读书就好比“听雨”一样,年岁有别,所得就各不相同。同样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听雨”,有着不同的感受,即“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他看来,年轻时读书往往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略知表皮,理解不深,领悟不透,及至历经沧桑、饱经世事之晚读,方能品出书中真味,悟得深远意蕴,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