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中国布衣的精神世界

作者: 吴秉杰    人气:    



    读张曼菱的《中国布衣》,不止一次地深深为之感动。可以把它看做是一本女儿回忆父亲的散文集,也可以看做是探讨中国布衣文化的专著。它是岁月钩沉,烛窗心影,是人生景观,文化感悟。它写的是布衣精神,布衣父亲。就这一点,这本书和千万普通读者紧密联系起来了。

    《中国布衣》中的父亲本是银行的高级职员,被下放到边远的山区几十年,直至退休,其原因女儿张曼菱可能也不清楚。但反正不会是没有缘由的。这样的遭遇并不出奇,人生的荣辱沉浮在大变动的中国本就是这一代人固有的命运。可贵的是父亲在历经沧桑后仍然保持着一份自尊和自爱,这种自尊与自爱在当前社会却是太稀少了。多少人历经磨难,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改造,像磨盘一样以岁月为轮辗压着人性。难得的还有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教育成为荒漠的年代告诉儿女们做人的基本的要素、道德和理性,使他们能呼吸到家庭洁净的空气。而我们现在多的是“言传”,身教太不让人满意。因而他才成了女儿心目中真正的知识分子,“心灵的文人”,而不是世俗追求功名利禄的文人。

    布衣精神独立于庙堂之外,儒林之外。我以为这儒林本是庙堂的一部分,专门为培养来当官的知识分子,并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种情况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才得以真正的改观,却已使历史走了一个之字形的曲折。只有那些被放逐了的布衣知识分子,才使我们把过去和历史勾连了起来。

    放逐的尽头是民间。中国布衣天然地与民间声气相通,融为一体。父亲的清明、仁善、厚道热肠,替别人着想,帮助人而不愿意麻烦别人,和千千万万的平民家庭何其相似!中国布衣没有舞台意识,心灵自由,独立人格,而追求自由也就走向了合乎人性的自然。女儿尽述父亲关于社会人生有一些看似平易,却又充满睿智的见解,譬如“钓者负鱼何负于钓”;把饺子磨成面,再用这面做成包子,这也算是历史功绩吗?这些不合潮流、不合时宜的见解,大概也注定了布衣父亲“不顺”的境遇。《中国布衣》的贡献之一,是打破了“功成名就”传统的品评人物的方式,高官名流这一照耀在知识分子头上的光环和禁锢,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真正属于民间的知识分子精神的闪烁。

    张曼菱这本关于父亲的作品,还深入到了父亲微妙、自尊、敏感的内心世界。虽是一鳞半爪,却也让人怦然心动。经过放逐与世事的变迁,父亲已经成为家中没有职称、经济收入最少的人,可他仍然敏感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从他不接受新房的钥匙和几次离家出走,亦可见出他内心的隐痛。“不是无端悲怨生”,书中的父亲直到去世前三天仍在写字,他赠女儿以《龙说》,最后的留书是《马说》,亦可见他心灵难解的秘密。

    对于我们的物质生活来说,最重要的是“现在”。对于我们的精神生活来说,最重要则是“过去”。我们的一切知识的积累,情感的滋养,人格的形成,都与“过去”息息相关。读张曼菱这本写自己“平凡”父亲的书,常使人共鸣并产生一种强烈地要写写自己父母的冲动。“一个民族的历史是由无数个家的历史集合而成”,历史便是人生。千百万人的“过去”,他们的生活状况、处境、命运和追求,构成了历史的基本的内容。而这一点却常常被人忽略。《中国布衣》把布衣知识分子引入历史——就像将无数普通人的“过去”乃至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入历史一样。把父母一代的精神和历史统一起来,这才构成了一本真正的大书。



手机版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暂无评论, 做评论发表第一人



上一篇:叶子
下一篇: 人生三道茶





[文章搜索]

:::::::
所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版权人,特此声明。
:::::::
 

澳纽网有赖您的支持,感谢您的意见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