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了,一部分人因为节目的乏味无聊已经关掉电视机,而依然坐在电视机前看得津津有味的,都是些庸众。如此说来,我当然也在此庸众之列,因为看电视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日新闻固然让我目不转睛,精彩的电视剧我也从不间断。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节目,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看电视,自然有所选择,频道越来越多,选择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从文艺频道到体育频道,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味儿。好在“繁华落尽见真淳”,经过时间的沉淀,滤去那些矫柔造作、故弄玄虚的节目,留下的是知识与文化的积淀,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这样的节目纵非主流,却也不是凤毛麟角。以山东卫视为例,就不乏此类精品。
山东卫视成立十多年来,逐渐形成自己凝重质朴、圆融敦厚的风格,这种风格所来有自,山东是个民风淳朴,文化氛围浓厚的省份,在这里,黄河文化的强悍、粗犷与儒家文化的柔和、大度相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而齐鲁文化的特点就是包容,任何文化与之相遇,都会被它消化融解、兼收并蓄。因而,齐鲁文化日益成熟、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座无与伦比的高山。山东卫视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作基础,可谓得天独厚。这种文化特色反映到节目中,便赋予了节目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多元性。
大约七、八年前,山东卫视曾经推出过一个栏目——《午夜相伴》,节目的开头,有一段非常优美的文字:
月华如水,
城市停泊在午夜的港湾,
在这里,
我们共同营造一方精神的家园。
当这段话伴随着优雅的音乐缓缓流入我耳中时,仿佛母亲的手拂过头发,一缕温馨的关爱之情溢满我的心头,把我带入一种绝美的境界里。此后,每逢周五的晚上我便守在电视机前期盼着午夜的相伴。现在想来,那个栏目吸引我的并不只是风格的唯美、故事的生动,还有它对人、对社会的自觉的关怀。
时序推移,又是几年过去了。我观山东卫视,并未流于平庸粗俗,也未趋向浮华煽情,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高雅的品位。无论是《道德与法制》引发的警惕与思考,还是《乘着歌声的翅膀》勾起的如歌如梦的往日情怀;无论是《乡村季风》的乡土气息,还是《阳光快车道》的时代特色,都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恒久的魅力。
节目的精良直接源于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山东地灵人杰,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长期受齐鲁文化的浸淫、山东民风的熏陶,朝吸泰山雄浑之气,暮纳黄河豪迈之风,夜习孔孟中庸之道,厚积而薄发,做起节目来,自然纵横捭阖,游仞有余。只是现代人不仅有文化层面的需求,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生活节奏的加快,新旧观念的交替,生活方式的嬗变,虽然在物质上惠人实多,在精神上却陷人于惶恐与困惑之境。这就要求电视节目不但要愉悦人的眼睛、充实人的头脑,还要滋润人的心灵。我们每天都受到所见所闻的影响,而当今社会里给人影响最深最广最直接的莫过于电视。好的节目能够将人性中真、善、美之素质诱发出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在这方面,山东卫视已经做的很不错了,但还不是最好。据我看来,至少有两点 美中不足之处:
其一,山东卫视很少有自己拍摄的电视剧,买来的片子又多冗长无味之作,不是又臭又长的肥皂剧,就是重播多次的热门剧。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山东卫视已经形成了制作大型节目的能力,为什么不多拍些有深度、有内涵的电视剧给观众以精神上的满足呢?
其二,节目中穿插的广告太多了,刚看出点眉目,又被广告截断。正如台湾作家李敖所说,电视节目有如鸡肋,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李敖之流在权衡利弊之后,终于选择放弃。
诚然,电视台也要讲经济效益,广告收入是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电视吸引人,关键在节目,节目质量与收视面是广告经营的基础。倘若卫视实行泰山不辞细土故能成其大的原则,大小广告来者不拒,那么广告的频繁插播必将影响到收视率,则是无法估量的得不偿失。
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技术器材越来越先进,这为制作电视节目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愿我们的电视台利用这些科技成果把更好的节目推向大众,为我们营造一方精神的家园。我相信,这也是所有观众和电视从业人员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