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菲尔普斯(Edmund S.Phelps)摘下今年诺贝尔经济学桂冠。
传统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著名解释,莫过于“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根据该理论,失业与通胀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就业水平越高,价格上涨越快。或者说通胀及失业率成反比关系,政策制定者没有可能同时解决这两个经济问题。
菲尔普斯提出:通胀不仅取决于失业水平,而且取决于企业和家庭对价格与工资上涨速度的预期。
改变学术界对宏观经济看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奖人菲尔普斯
(华盛顿综合讯)挑战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菲尔普斯(Edmund S.Phelps)摘下今年诺贝尔经济学桂冠。
传统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著名解释,莫过于“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根据该理论,失业与通胀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就业水平越高,价格上涨越快。或者说通胀及失业率成反比关系,政策制定者没有可能同时解决这两个经济问题。
上世纪60年代的政治家以此作为政策工具,他们认为,可以从曲线上选择一个可接受的失业与通胀水平。如果出现偏差,他们可以像操纵汽车一样,通过调整税收、公共支出或利率等对经济进行微调。
但是,菲尔普斯和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一起挑战“可以对经济进行微调”的观念。
菲尔普斯提出:通胀不仅取决于失业水平,而且取决于企业和家庭对价格与工资上涨速度的预期。他提出名为“附加预期因素的菲利普斯曲线”(expectations-augmented Phillips curve),以解释通胀及失业率的关系。
费尔普斯指出,通胀预期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通胀率也会上升一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长期失业率是由就业市场决定,与通胀率没有关系。
因此,如果政府通过增加通胀提升就业,对于长期就业率并没有帮助,却会增加未来的通胀预期。诺贝尔委员会赞扬说,费尔普斯的理论改变学术界对宏观经济运作的看法,也有助解释上世纪70年代高通胀及高失业率同时出现情况。
73岁的费尔普斯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933年夏天出生伊利诺斯州伊凡斯顿,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谷底,他父母都失去了工作。直到1939年其父才在纽约找到了新工作,菲尔普斯全家搬到了哈德森河上游的一个宁静郊区,在那里菲尔普斯进入了公立学校读中学,1951年毕业。
随后菲尔普斯进入安默斯特学院读大学,1955年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在大学第一年里,他迷恋上了柏拉图、休谟等人,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学经济出身的父亲和学家政管理出身的母亲的影响下,他第二年开始接触经济学课程,由于当时的耶鲁大学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日益崛起,而且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学金,菲尔普斯选择了在那里读研究生。
在耶鲁大学研究院,菲尔普斯与自己仰慕已久、也是耶鲁名气最大的两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和托马斯斯凯林(Thomas Schelling)保持了密切接触和交往。在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的文学和哲学博士学位之后,菲尔普斯1959年6月来到洛杉矶,在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但在1960年,菲尔普斯重返耶鲁开始学术生涯。
分享此页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