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回鄉尋根,正巧遇上福德正神誕辰,在廟宇前廣場演閩南歌仔戲,一如當年堤岸二府廟前農曆正月和中秋一連多日的表演,經常陪先母去欣賞,鑼鼓喧天,但因在廣場,噪音擴散而不影響和傷害耳膜及聽覺。 傳統戲劇因為時代進展而漸趨式微;今人娛樂多姿多彩花樣繁雜、電影、劇集、唱帶唱碟、耳機、音響、音樂會、交響樂團、電子遊戲機、電視、電腦,再不必如古早農民、要等節日、酬神才有機會觀看戲劇,新生代因而對傳統戲劇了無興趣。 海外華社能承傳的是粵劇、閩南歌仔戲、潮劇、瓊劇,多因大陸沿海閩粵人士大量移民東南亞所致。百年前淘金潮廣東四邑人往舊金山及澳洲,三十年前印支三邦過百萬華裔海上大逃亡、被西方各國收容;香港九七回歸前引發的移民,促成美、加、歐、澳等國增加了為數眾多的閩、粵人士。 粵劇亦因此在美、加、澳蓬勃發展。閩南劇則在臺灣開花結果,楊麗花所演出的歌仔戲,令臺灣觀眾及東南亞閩南人士如痴似醉。粵劇由於香港新馬師曾及任劍輝、白雪仙等名生、名旦的成就,加上前無古人的唐滌生先生的經典創作如帝女花、再世紅梅記、紫釵記、牡丹亭驚夢等,令粵劇起死回生,更且在美、加、澳等國華社流行。 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粵劇,從明嘉靖年起先以戈陽腔調演唱,再演變改成崑腔及吸收崑劇的舞臺技巧,歌詞演唱到清末始出現廣州方言,也就是今天大家所觀賞到的廣東大戲。 先民欣賞傳統戲劇都是在露天場地,為了吸引四方觀眾及過往鄉民,當時又無擴音器設備,被迫要以大鑼大鼓震耳喧嘩始足以誘人,這是無可厚非之舉。 可惜、沿襲至今,傳統戲劇的發燒友,粵劇界的菁英們,無論是否在露天場地、廟宇前或是在劇院、室內大堂,均依樣畫葫蘆;在露天廣場或廟宇前,因為空氣飄散,噪音音量再大也不會傷人耳膜。但在劇院、大會堂、酒樓等演出,大鑼大鼓及生音樂演奏,還要用音量分貝極大的播音器。全沒想到聽眾原意是來欣賞戲劇的唱腔及詞譜中傳達的內容,耳朵被喧天鑼鼓再加播音器的強勢噪吵震盪,聽覺神經豈能聆賞妙韻仙樂?簡直是活受罪呢。 余多次被墨爾本各不同粵劇社邀請前往捧場觀欣演出,又承抬舉多被安排在貴賓席,也就是靠近舞臺最前幾行的席位。每見到舞臺下左右兩方無數大型的播音器,早已心膽驚跳。 噪音不但影響耳膜心臟,有礙健康;嚴重時也能令有心臟病的老人們病發致死。就算無視這些危險因素,那麼吵雜的音量亦已大大影響觀眾聆聽妙音及歌詞,對生旦們的演技、唱功大打折扣。 有次我想到一個「笨法」?悄悄帶去軟棉耳塞,開幕演出,大鑼大鼓的喧嘩減少了,耳朵再無刺音,反而可以欣賞臺上花旦的演唱。對觀眾來說,目的是聽曲及觀戲而非來受罪,室內演粵劇,有小鑼小鼓及生音樂足矣,實不必再用擴音器。 傳統戲劇是中華文化瑰麗之一,不論粵劇、京劇、川劇、崑劇、越劇、湘劇、潮劇、豫劇、瓊劇、黃梅戲、歌仔戲、高甲戲 (閩南劇類之一,唱京腔)、布袋戲、都願海內外有心人宏揚發展。任何文化也都必要隨時代的前進,取長補短,改良修正。不合時宜者,如演出是在室內,千萬勿用在空曠廣場那種音量,應把高音量去除,改進降低音響聲波分貝,改用小鑼小鼓,讓觀眾耳朵舒適為準。觀眾始能聆賞到粵劇的精華,對傳統粵劇的宏揚,才能有更輝煌的前景。 各類地方傳統戲劇,都有其精湛的藝術存在,代代流傳至今,是經無數前人的努力及心血。在發展過程中,也是不斷精益求精,不斷變化修訂。希望愛好粵劇的朋友,在閱讀拙文時,有所思量,對觀眾的建議,合理者能有所改進,也就毋負作者「野人獻曝」之誠了。
二零零六年十月十八日於墨爾本無相齋。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