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細節去看,辛亥真的算不上轟轟烈烈的年份。有時,你甚至覺得失敗的太平天國都比那場革命更像一場革命運動。然而吊詭的是,它居然就勝利了,居然就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場尷尬的運動,在今日所謂正史中的定位,總體上有些言過其實。
你說辛亥革命是場精英革命還是更像是場平民革命呢?似乎它更像精英的革命。從革命思想的傳播,比方同盟會地下刊物的流通,到革命動員,甚至到武裝力量,基本都是由一批出過國、比較過政治制度並且有制度偏好的人來操作的。
普通的農民階層大體是缺席了的。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經由農民起義而建立的朝代,多少都在重複許多前代的上層設計和意識形態規劃。似乎總未突破一種日漸沉重而刻板的思維。農民的起義在太平天國,在義和團運動中似乎都損耗殆盡了。他們在辛亥革命中的參與最多只體現在剪辮子上。
包括那出現在四川以及別省的保路運動,我疑心也不全是工人們自發策動的,而是有批精英在背後運作著。攛掇一些利益,攛掇一些利益,大家就真被動員起來了。當然這種被動員起來的情緒恐怕也未必就那麼明確而徹底。明白的也許總只有那麼一小部分人。其他人都在觀望著,或者參與也只是一種低度的參與。就像《讓子彈飛》中鬧革命的鏡頭,只剩下幾隻鵝還跟在後面。
實際上連那一小部分也未必是明白的。武昌起義告捷後,孫先生還在美國呢,他滿世界去動員,爭取各種對革命的支援。想必他接到消息時是又驚又喜的罷。他們覺得要弄一個共和國,但怎麼設計這個共和國竟是以前從未做過的。
還有個細節,十多年前還在興中會綱領中被驅逐的“韃虜”,在新成立的民國中就成了團結的對象,五色國旗中就有一色代表滿族。這很多時候都是種革命的策略。但如果說革命也是摸石頭過河的話,這樣的策略大概使得辛亥革命尤其像在摸石頭過河。
2
辛亥革命之于終結滿清帝國,就像給顫巍巍欲傾之大廈施加最後一把力。你說它顯著嘛,似乎會遮蓋住其他社會歷史因素的共同作用。你說它不重要嘛,它卻是最後一把力。
如果革命可以分為軍事革命、文化革命、社會革命、意識形態革命等等的話,那麼辛亥革命似乎更應歸為意識形態革命範疇。它作為其他革命的意義都是近乎象徵性的,而獨獨意識形態革命的意義是本質性的。它終結了一種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意識形態,開創了一種新的意識形態。
新的意識形態是以共和、反帝制為主要特色的。它對舊意識形態的征服是如此成功,以至於接下來的兩次帝制復辟都以失敗而可恥告終。此後大家大概就明白了,帝制思想和稱帝企圖都要成為歷史了。當然,新的意識形態並不以民主為其特色。雖然“中華民國”聽起來是人民的共和國,但與民主是沒有多少關係的。缺乏平民參與的精英革命,民主最多只是個符號而已。
從意識形態革命的意義上來說,辛亥革命並不發生於1911年,它早在1894年興中會的建立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革命的方式以傳播新意識形態、打倒舊意識形態為主要特徵的。比方同盟會在日本向中國源源地輸入新思想,與滿清政府及立憲派所主張的意識形態進行鬥爭。
而一批在國外尋找新思想的知識份子,也或以文學、藝術的形式,或直接以報刊政論、譯作的方式,向一種陳腐而破敗的意識形態開火。一切新的政治思想似乎都成了可以憑藉的武器,比方無政府主義、布爾什維克、資產階級共和思想等等。知識份子似乎是意識形態革命的主力。
意識形態層面的對峙是最隱蔽而又最可能激烈的對峙形式。它像暗流,對沖於水面之下。並且往往成為改變可見世界,比方社會、經濟、政體、文化等的最持續而強勁的力量。革命總是拿一種意識形態去征服另一種意識形態,它打破人的既有的價值體系。或者也可以說,革命也始終是精英的遊戲,革命的主體參與者都是被操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