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的生活無疑比小城鎮精彩,那裡有包羅萬象的內在,也有活色生香的表像,大都市還承載著千千萬萬的希望和夢想。作為旅途中的遊人,我更喜歡歐洲的小鎮,她們在自然美景中呈現出來的獨特風韻最能撥動心弦。我愛那些蜿蜒的街巷,那些古老的教堂和廣場,那些深具地域色彩的民居。城市是變化的、流動的,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日新月異,由於今日世界的緊密聯繫,都市難免有千城一面的趨同傾向,小鎮則可以完全靜止不變,保持原汁原味的古色古香。任時光荏苒,任歲月滄桑,歐洲小鎮依舊古雅可人,淳樸如初。
薩福克郡的萊文漢姆,位於倫敦東北方向60英里,這個建造於十五世紀早期(1400s)的英國小鎮完好地保存了300多間中世紀木造房屋,小鎮的發達源于毛紡織業,得益於黑死病蔓延後社會結構的調整。
1348年7月巴斯主教大聲疾呼:大瘟疫已蔓延至法國,全英國民眾需要不斷地虔誠祈禱,不讓災難跨越英吉利海峽。太晚了!鼠疫已借著海船從法國抵達英國韋茅斯港口,幾星期後擴散至全英國,所有的社會階層,不同的年齡性別,都遭受到瘟疫的威脅而無可倖免,等級森嚴的社會在黑死病面前終於人人平等了。
肆虐於歐洲的這場大瘟疫在幾年內使一半英國人死亡,人口從4百多萬減至250萬。一片一片的村莊杳無人煙,城市的許多房屋變為廢墟,田園荒蕪無人耕種,酒肆洞開乏人問津,倖存的孤兒沒人照料,無主的家畜在街上閒逛,居民則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17世紀末,鼠疫週期性迴圈反復爆發過數次,但再也沒有像第一次那般兇猛。
黑死病的確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死亡的陰影吞噬著無數鮮活的生命。然而否極泰來是上天的安排,跌入穀底才能走出深淵,劫後餘生的農民從此苦盡甘來。勞動力的嚴重匱乏致使薪水大幅提高,農工與雇主有了討價還價的能力,對領主的依附性大大降低,他們可以自由流動,輕易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還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買下農田和房屋。英國農業結構也發生巨變,從勞動力密集型的農作物耕種變成土地密集型的畜牧業,養羊促使英國羊毛紡織業大發展,
羊群數量達到800萬頭,是全國人口的三倍。
林肯郡長毛羊好似披著厚厚的毛毯,又密又卷的長毛連眼睛都覆蓋著,捲曲的羊毛有6英寸長,拉直長達1英尺,是當時的最佳品種。羊毛運至薩福克郡加工紡織,造就一批富有的鄉鎮,萊文漢姆是其中的一個。
萊文漢姆有一座相當輝煌的大教堂,是紡織富商們捐款修築,遊客來此並非觀光教堂,而是領略小鎮風光。通街都鐸風格的木屋都有傾斜的屋頂高聳相交成尖頂,巨大的煙囪炫耀著財富,大扇大扇的玻璃窗被白色木條分為小型方格,這個小鎮的民居能用得起玻璃窗,在中世紀頗令人羡慕。抹灰泥牆裝飾著縱向或者斜叉的木條,最經典的外觀是白牆和黑色木條相間,非常醒目,萊文漢姆有所不同,這裡的泥牆漆成不同的顏色,牙黃、橘紅、粉白、土褐,在古樸中多了幾分輕俏和活波。門窗上掛著鮮花吊籃,這裡一叢杜鵑花豔豔地盛開,那裡一支古典玫瑰斜逸而出,這個迷人的小鄉鎮真是上得明信片,入得水粉畫。
小鎮做著遊客生意,幾百年前的木造屋改裝成旅館、食肆、酒館和店鋪。高街尾端有一家天鵝旅館,內裡與她的名字一樣美麗和雅致。屋內的橡木橫樑配上四柱大床直把人帶回到中世紀的時光,50多間客房沒有一間完全相仿,下午茶讓人嘖嘖稱道,配松餅的奶油雕成天鵝模樣,入夜的街道沒有多少行人和車輛,從一間一間窗戶裡透出的暈黃燈光灑下一片安詳。
多麼恬美寧靜舒適的小鎮,每個遊人心裡都會如此稱讚吧,中世紀的萊文漢姆可一點也不寧靜,這裡是繁榮又喧鬧的地方。車夫們吆喝著駕車的性口,壯漢們大聲喊叫著禦貨,婦女們七嘴八舌正在整理清潔著羊毛,還有一些在門廊下一邊兒紡線一邊兒閒言碎語地聊天,男人們在屋內哢哧哢哧地織布,染工們把布匹投入巨大的鍋爐,沸水的咕咕聲與攪拌聲夾雜一起,匯入小鎮喧囂的合唱。
萊文漢姆更談不上清潔。南來北往的貨車,留下滿街的牛糞馬尿,住戶的垃圾和人的排泄物直接從屋子提出來傾倒至大街上,肉店扔出來雜碎,染房的污水悉數潑到街上,大街上臭氣熏天,污穢不堪。到1520年,萊文漢姆修建了磚砌的下水道系統,徹底解決了污染問題,成為小鎮的驕傲,讓全英國城市相當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