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外子的朋友兼同事閒聊,他告訴我:“老董很以你為自豪呢。”
“真的?”我受寵若驚地追問:“我哪一點讓他自豪?”
“你給他帶的盒飯哪!”
“哦——”猶如打足氣的皮球被戳了一刀,“大家上班都帶飯嘛。”
“那不一樣,我們是剩飯剩菜,剩下什麼帶什麼,人家老董的飯盒,一盒是一盒,那是有紅有綠,有葷有素。”
他的話令我感慨系之。
移民海外十幾年,外子上班帶的午餐盒飯都是我親手料理。如同大多數華人同胞一樣,堅持“早吃飽,午吃好”,下午還有半天班要上,中午的一餐不能像Kiwi一樣,有幾片餅乾、一個水果就解決了。
外子尤其不肯馬虎。對於午餐,他一向不挑剔,只是習慣吃自家的飯菜,經濟實惠之外,可口健康也是重要考量。近20年的移民生涯,唯一堅持不肯“融入主流社會”的就是他的中國胃。我家的飯菜一貫以上海口味為主,北方麵食穿插換花樣,晚餐照例清淡些,泡飯和各種清粥小菜,但考慮他次日帶的午餐,就不得不額外備辦添菜。
上海人主食以米飯為主,中餐盒飯主要考慮的是配菜。外子做管理工作,經常跑來跑去,有時還要動手檢修設備,本來無肉不歡的他,更加振振有詞理由十足:“不吃肉哪來的的力氣?”畢竟年紀漸長,血脂、膽固醇指標都偏高了,於是我動足腦筋“偷樑換柱”。本來他的盒飯最愛是紅燒肉配炒上海青菜,近年來間隔為一個月一次,濃油赤醬、紅曲料酒燒的五花三層肉微火燉兩小時以上,入口即化,據說油脂和膽固醇都轉化為對健康有益的物質,有日本長壽老人的統計數字為證。再有就是加以黴乾菜、筍乾、百葉結等與肉同燉,既豐富了口味,又減少了肉的數量,他不知是計,連贊好吃。
以白肉代替紅肉,以牛肉代替豬肉也是一招。鹽水鴨、醬鴨、鹹雞、糟雞、醬牛肉、陳皮牛肉輪番上陣。聽說肉雞防疫針都注射在翅膀上,所以不吃了,心有不甘之下,素雞、蘭花豆腐乾都拿來做了雞翅的替身,蜜炙、豉油、沙茶、什錦……但只能作為配菜,真的代替肉他是投訴沒商量的。
魚蝦鱗介本來也是佳餚,無奈作為盒飯的配菜,吃起來剔刺剝殼太麻煩,基本不予中選。如果為健康計吃魚,以筍殼、左口、銀鱈等少刺的為宜,還要選大塊無刺的,澆上汁放在米飯上,讓他吃得方便順口。
各類羹湯也在盒飯擯棄之列。外子喜愛的各樣熱湯,我基本在晚餐供應,常常是他下班到家,一碗剛燉出的湯就冒著熱氣在桌子上等他了,聊補午餐沒有 湯喝的不足。每見他喝得津津有味一臉滿足,心底就漾出暖暖的熱流。
對外,我對外子一律以“領導”稱之,在家也常常諮詢請教,不恥下問。聖經告訴我們:丈夫是妻子的頭,是一家之主,自然該得到應有的尊重。我家 “領導”是當之無愧的模範丈夫,“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海外移民創業,幾十年倍含艱辛,他作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付出了多少辛勤勞作、汗水心血?做妻子的精心精意的為他準備每一天外帶的盒飯,讓他吃飽吃好,是表達對他的敬意和感謝,也也是愛與體貼,本來以為“領導”早已習慣成自然,不想竟成為他的自豪。
天天圍著鍋臺轉,一轉幾十年難免有“倦勤”之意。每每露出此類口風,“領導”就會安慰下屬說:“等我退休吧,那時我就天天為你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