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奧克蘭一間中餐館晚餐,十人同檯,竟有四人是從事餐飲業者,加上餐館老板也來攀談,就佔了一半人數是餐飲業人士了。其中兩位原是自己做老板的,卻把餐廳出讓,去替別人打工,一位做中廚,另一位改做西廚。在座的還一位做老板的,卻不做中餐,只開了一間咖啡店。
在奧克蘭這些年認識了不少餐飲業人士,能見到面大多是在餐檯上,邊食邊談的話題少不了在奧克蘭做飲食的「咸苦」。而從當晚檯面上各人身份與行業的轉化,可以窺見當下奧克蘭中餐業的困境。
國人喜歡講「寧為雞口,不為牛後」,如今有老板唔做去同人打工,似乎是水往低處流的倒退,但若深入瞭解本地中餐市場,就會明白這是無奈中的一種折衷與變通。
在奧克蘭做中餐飲食的,都面臨經營成本高(租金高,稅務高,入貨價高,人工高)和工人難請,競爭激烈這三大問題,所以大叫「生意難做」。
生意難做,辦法只有降低經營成本與提高生意額。
為了降低經營成本,老板只能減少工人數量或削減工時,又或者是請一些人工較低的工人,再加上自己也落手落腳,還動員家人親力親為,只為「慳人工」。在奧克蘭的茶樓里,可以見到七十多歲的老太提著水壺為茶客添加滾水,那不是工人,而是老板的老母。
這樣做的後果當然會影響整間餐館的服務水準包括廚師的水準。
第二個辦法是入一些比較便宜的貨,也可以降低經營成本。不過「一分錢一分貨」次貨是煮不出好餐來的。
講到提高生意額,當然是要吸引更多的食客來幫襯,於是乎個個降價平賣大酬賓,免茶錢,送例湯,送白飯,送糖水果盤,一九九九年在奧克蘭食一只片皮鴨要五十八元,如今三十元有找,中餐館菜牌的價目不漲反跌。
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旺丁不旺財」。
其實奧克蘭中餐業面臨的困境與歐美等國的同行是一樣的,已形成「質量控制,進餐環境,殺低價錢」的瓶頸。
但是,賺不到錢,你叫老板如何去出高薪請大廚(現在出高薪似乎也難請到好廚師),如何入精料靚貨保證出品上乘,如何改進裝修佈置,營造良好潔淨而又高雅的進餐環境?!
除此之外,中餐還面臨韓、日、泰、馬、越等亞洲餐,以及中東餐和墨西哥餐的蠶食壓力。
這可能是一些中餐飲食業者最傷腦筋而又一籌莫展的問題,而中餐飲食的市場也在變化,這隻看不見的手正在改變本地中餐飲食業,這也是中餐館數量不斷增加的原因之一。這邊廂偃旗息鼓,那邊廂高歌挺進,這一間門可羅雀,那一間席無虛座。奧克蘭的華人與洋人食客發現,可以選擇的中餐從小食到酒席,無論是菜系特色或者是價格,都越來越多。我認識的友人中就自組「食遍奧克蘭」美食團,每週擇日揀一間中餐館聚餐并點評之,只惜未能成為文字與眾食客分享。
中餐難做,但不斷有人做,而且一定有得做。因為隨著美食成為現代人的一種享受,一種社會時尚,加上紐西蘭與中港臺關係的密切,華人移民,華人游客,華人留學生与本地KIWI,將成為本地中餐飲食業的主要客源,這個客源還是不斷增加的,她將令本地中餐飲食業財源滾滾來。
要振興中餐就不得不跟上這個時代的變化,認識瞭解講究健康營養,注重少鹽少油的潮流,推行最近世界中餐協會提出「色,香,味,形,器」的中餐五要素,因文化背景及語言障礙所限,中餐業者對於餐飲業市場的新變化不僅資訊相對閉塞,即便瞭解後也無法真正把握新流行口味的實質。奧克蘭的中餐飲食可能須要某種變革更新。
那晚的餐聚,因為主題是餞行,而不是餐飲生意,所以未及與在桌的餐飲業者深談,僅將管見胡亂塗寫出來与各位分享。此外,風聞有人意欲在奧克蘭設立類似「烹飪課堂」的設施,竊以為在此之前,可否先對本地中餐業作微觀與宏觀的調查,爾後再行定奪,因為我們現有的狀態與處境,似乎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