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本文題目的讀者可能會覺得老蛙異想天開,不過歴史往往因一句并非戲言的「戲言」改寫,一切端視掌權者能否把握機將雄圖偉略變為現實。
你如果不是中國人,就很難真正理解臺灣問題的民族情結与政治糾葛。中國有两塊土地都是打輸了戰割地賠款,被外族殖民化的,這就是香港和台灣。
一九四五年,中國打敗了日本,拿回了臺灣。香港則在租約屈滿後順利回歸。
統一了臺灣的中國在一九四九年再次分裂,國民政府跑到了臺灣,本已強弩之末,美國亦將臺灣從同盟協防中排除,大陸攻臺已無障礙。粟裕率三野五十萬大軍蓄勢待發,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颳風季節一過中共就會攻臺。豈料此刻韓戰爆發,大陸出兵為北韓火中取栗,臺灣戰略地位突顯,美國第七艦隊与第十三航空隊進駐臺灣。
受斯大林唆使為金日成南侵統一朝鮮出兵,結果失去了自己統一的良機,是大陸在臺灣問題上的第一次歷史性失誤。
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提出「一國两制」,實懷近對香港,遠及臺灣的戰略意圖。直至香港回歸,「一國两制」的實施盡管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香港的司法獨立勉強得以維持,對於臺灣而言,香港尚未成為「一國两制」失敗的例子。
鄧小平的設計就是一面在國際上壓縮臺灣生存空間,一面以武力威攝施壓,另一面加強對臺灣統戰,預留一條唯一出路,就是讓香港「一國兩制」的成功,作為讓臺灣的政黨与民眾逐步接受這一種政治制度設計的誘惑,免操干戈,不戰而屈人之兵,從而和平統一。
有人還認為,「一國兩制」這一設計既包括港臺向大陸靠攏的改變和轉化,也包括大陸自身向更有利於國計民生以及有利於与港臺接軌的改變和轉化。
所以,由「一國兩制」走向「一國一制」,應該是走向民主制度的「一制」。
這是否鄧小平「一國兩制」政治設計的初衷,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麼說,臺灣島內出現的「统派」以及「紅统派」越來越壯大,二零一八年的臺灣地方選舉中綠地变藍天,民進黨潰敗,蔡英文聲望低至谷底,而代表「统派」的國民黨士氣大振,證明大陸對臺的操作還是起了作用的。
臺灣的媒體大多已經親中,五星旗到處飄揚,大陸對商界學界的影響廣泛深遠,最大政黨國民黨主張接受「九二共識」(「九二共識」即是「一國兩制」),而且附和者眾。眼看在二零二零大選中,臺灣政局將有翻天覆地大變化。
然而香港在二零一八年爆發了反送中運動,這是銅鑼灣書店老板失蹤案及肖建華被帶走案相繼發生之後,港人對「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獨立司法制度是否遭到破壞產生憂慮。由「逃犯條例」引發的示威行動,很快就將「雙普選」也添加進「五大訴求」,最終形成了對「一國兩制」的質疑。
二零二零年臺灣大選,表面上看奘不接受「一國兩制」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以八百一十七萬票大勝,但很多人忽略了國民黨韓國瑜得的那五百五十萬票,韓國瑜競選時亦宣佈拒絕「一國兩制」。所以在臺灣一千六百萬合格選民之中,不接受「一國兩制」的應該有一千三百六十七萬人,佔了八成以上,這是一個不容輕覷的數字。
如果想對臺灣政策成功,以及繼續推行「一國兩制」,首先應該處理好已經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盡快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整個「反送中運動」,以及重啓政改,修補社會裂痕,繼續維護香港司法獨立,這樣做可以一舉两得,既能恢復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也能令臺灣人不再拒絕「一國兩制」。
對於全面執政的蔡英文政府,大陸其實可以在絕無獨立可能的前提下嘗試與之對話。針對港臺對大陸的恐懼和不信任,意識型態的對立和制度的差異,大陸也應該對自身的富足強大有足夠的自信心,繼續深化政治改革,推動自身的民主法治進程,突破向現代化轉型的瓶頸。
如果能夠在不久的將來,讓香港和臺灣的民眾還有全世界,見證一場十四億人的公平透明的民主選舉。彼此都民主了,兩岸也統一了。屆時的中國大陸必將如同一塊巨大的磁石,緊緊吸住香港和臺灣的人心來歸。
筆者在二十年前一篇拙文中曾經如此描摹兩岸一家親的美好愿景﹕「讓長城的白雲擁抱阿里山的紅葉」。每一個中國人都盼望与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
蔡英文勝選當晚就提出与對岸「和平、對等、民主、對話」,不妨视此為又一次契機,祈望雙方領導人有胸襟与魄力,去解決這一重大歷史問題。
也許你會說這只是夢想而已。但是,不和平就只能動武了,一旦打起來,那才是噩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