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首页 > 健康频道 > 世界各国“快乐教育”面面观之二

   人气:     日期: 2005/10/27






    别用大人标准对孩子创造力进行评价,瑞典孩子少拘束

  在瑞典,提起作家林格伦和她创作的文学形象长袜子皮皮,可以说无人不知。1945年以来,关于皮皮的书多次再版,成为瑞典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儿童书籍。该书的译本畅销60多个国家,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作为瑞典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这位瑞典小姑娘皮皮不受社会上的任何约束,把孩子贪玩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她一个人住在一栋小房子里,力大无比,生活完全靠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违背大人们的意志,她挑战权威,不去学校上学,淘气捣蛋,有时还编瞎话,与警察开玩笑,戏弄流浪汉。但是另一方面,她又见义勇为,帮助弱小,胆大心细,聪明机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皮皮形象的出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瑞典人。现在三四十岁的父母亲,都是读着林格伦的书长大的,因此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可想而知。随着现代自由教育思想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严厉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的教育只会使他们产生压抑和自卑感,让他们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创造力,远比死读书和考试分数更重要。

  曾观摩过瑞典一所小学。瑞典小学生都有富于创新,积极主动的精神。那次上英语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新单词的发音,一个男孩马上站起来纠正,指出老师的发音不对。因为他暑假在英国度过,对该单词很熟悉。经查实,老师马上对学生们说对不起,并让学生大声地把该单词再念一遍。整个过程很自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上数学课时,授课老师从来不强调自己知道的是唯一答案,而只是说,相对而言,这样做比那样做更好些。遇到自由发言的时候,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哪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也自信地说出来。在这里,随处都能看到皮皮的身影,人云亦云、盲从老师会被看成没有主见。

  1971年,瑞典文学院在授予林格伦金质奖章的仪式上说,“你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当中的天外来客,而您似乎有着特殊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方法认识他们和了解他们。”瑞典人认为,孩子是上帝赋予的礼物。这个礼物本身就是最好的,而不需要通过后天的雕琢变得更好。

  儿子的幼儿园有绘画课,一次去接他,看他正认真地在涂抹,告诉我正在画一个飞机,看着那分辨不清的形状,我连说带比划,告诉他应该怎样画才是飞机的样子。旁边的阿姨听了,马上走过来说,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好坏优劣的评价。“孩子所做的都是最好的,他不需要变得更好”。后来我每次留意观察,发现幼儿园阿姨教授绘画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学,就是把画板和颜料放好,然后任由孩子们涂抹,决不加任何限制。而在最后总是夸赞每个孩子的作品,从不表扬这一些,批评另一些。与其说她们在教画画,不如说是在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在她们眼里,具体的绘画技能远远赶不上孩子的创造性重要。

  另一方面,瑞典人认为孩子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才是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能侵犯孩子的权利。当地一个华人家有两个学龄前儿童,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从国内接了老人来照料。有时孩子们在院子里玩,不愿意吃饭,奶奶就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后来不知哪位邻居看不下去,叫来了警察。父母被很严肃地告知,不应该强行给孩子喂食,否则就有虐待孩子的嫌疑。在瑞典人的家里,孩子吃饭时很随意,想吃就吃,不想吃就等下一顿再吃,父母亲从不勉强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决定。

  瑞典人对孩子自主性的尊重体现在许多方面。除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外,瑞典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决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很少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在不妨碍他人和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儿童做任何事都不会被制止。中国父母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道别时总要求孩子说一番客套话。而瑞典孩子在这方面似乎不太讲究,父母也少有督促着他们讲这些礼貌的。有一位中国朋友带着自己的瑞典丈夫和他们的儿子到我家做客,告别时那孩子转身就跑,妈妈立即抓他回来,告诉他要讲礼貌等。可爸爸却在一边说,不必对小孩子要求过多,等他们长大了,再学这些礼节也不迟。
 教育视点

  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它却不能代替快乐。一个对事业、生活缺少乐观态度的人往往也很难取得成功——

  让孩子体验快乐

  未成年人教育是眼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想发表点看法,便给远在美国的朋友发了封电子邮件。朋友很快就回了信,上写“亚裔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下列10条标准,摘编如下:

  1、高考得满分;
  2、会拉小提琴或弹钢琴,而且要达到能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水平;
  3、申请报考20多所高校,并且全都通过录取线;
  4、考入全美名校,而且能获得足以支付学费的高额奖学金;
  5、有四样嗜好。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第四是喜爱弹钢琴或拉小提琴;
  6、喜欢古典音乐,不喜欢“煲电话粥”;
  7、考取有高额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
  8、立志成为一个脑外科专家;
  9、与一位亚裔美国医生结婚,儿孙也非常成功;
  10、喜欢听父母亲讲述他们过去的故事,尤其是他们赤着脚走20多里路去上学的艰苦经历。

  看了这10条标准,不禁哑然失笑。朋友是改革开放后去的美国,他的女儿是在美国上的中小学,现正准备考大学。据朋友讲,这10条标准在同龄的亚裔孩子中流传甚广。不难看出,这些标准很可能就是这些亚裔孩子们编撰的。他们生活在两种文化的碰撞磨擦之中,自然会处处把父母亲的谆谆教诲与学校里美国老师教授的观念相对照,因此便有了由这样的对比而产生的一些看法,这10条标准就是这样的产物。标准虽然讲的是旅美亚裔父母亲眼中的好孩子,但它多少也能代表国内父母亲的标准。比如高分数,会弹钢琴,不喜欢“煲电话粥”等,其实也是现在许多中国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做到的。

  就标准所追求的目标来说,这10条与美国父母的追求或希望有不少差别,究竟孰优孰劣,难下定论。世界上原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教育方式。这10条标准当然也包含了许多积极的东西。但是,旅美亚裔的孩子们为什么要编出这样的标准来呢?肯定是他们有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这10条标准没有涉及,而对孩子们来说又是十分重要的东西,我想这当中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快乐了。

  这样的标准当然是以成功为目标而设计的,或者说,在许多父母看来,成功是等同于快乐与幸福的。其实,近年来颇受争议的“唯分数论”的症结也在于此,它实质上体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成功为主导的。

  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它却不能代替快乐。一个对事业、生活缺少乐观态度的人往往也很难取得成功。我想借用中国儿童教育工作者卢勤的一段话来做本文的结语:“快乐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让孩子从小体验快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比成功更重要。”




声明:在澳纽网频道上发表的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上一篇:世界各国“快乐教育”面面观之一
下一篇: 好姿势练出好身体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