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首页 > 科技频道 > 业内人说:新浪微人脉,或将成为中国的 LinkedIn

   人气: 1520    日期: 2012/11/27






新浪这一次做了正确的事情,尝试将数据变现。不过是否能做成,还要再看。这个产品有可能成为「中国的 LinkedIn」。

11月26日下午消息,职业社交网络服务“微人脉”登陆新浪微博。在网络招聘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微人脉将面向4亿多微博用户提供拓展人脉、发现机遇的服务。有网友评价,微人脉比起QQ圈子定位用户更精准,更有吸引力。

微 人脉的主要功能包括人脉、评价、机遇、简历和公司,覆盖个人职业关系梳理和招聘两个领域。在微人脉中,用户之间的关系将以“人脉”来形容,区别于单向的关 注关系,人脉之间可以浏览彼此的简历和联系方式,可以进行互相推荐;非人脉之间,也可以查看彼此的人脉图谱关系,进而寻求现有人脉介绍认识新人脉。查看更多>>

听,iDoNews业内人说

新浪这一次做了正确的事情,尝试将数据变现。不过是否能做成,还要再看。这个产品有可能成为「中国的 LinkedIn」。我是说有可能。此前,中国没有一家网站是 「中国的 LinkedIn」,尽管很多公司自称是,但他们真的不是。——冯大辉丁香园技术负责人

微 人脉类似LinkedIn,作为用户关系的管理是新浪微博平台很好的一个补充。最近大家都认为微博的社交属性太弱,媒体属性太强。现在微博去打造微人脉也 正是一个信号,社交平台不会被微博放弃。微博的用户特性是相对于其他SNS产品更加高端,而人脉的管理所对应的用户正是高端商务用户。相信微人脉如果延展 到手机客户端后,会成为一款有竞争力的用户人脉管理应用。——金山(新浪微博开放平台认证开发者)

我觉得新浪微博本身的这个举措是会成功的,毕竟有很大的用户基数,也有很大的潜在需求。但我本人是不会用的,因为我对微博的定义就是微博,MicroBlog,或者Twitter,我在乎的是我的看法和思想,而不是我的职业和头衔。——张费米(时事评论员)

这是新浪微博为数不多做对了的事情。在新浪的用户的定位上,或许这么高端用户的东西才比较适合新浪。而不是微博会员,微刊,微群这样不伦不类的产品。——许彦宇(iDoNews新锐作者)

感 觉微人脉页面的设计像是几块手机端界面组合出来(长方形Frame+Tab),不知道是有计划还是设计的缘故? 感觉对于PC端用户不是很友好。 LinkedIn最大的资产在于会员的Profile,但我似乎没什么动力在微人脉上填充信息,这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感觉现在的界面还不是很成熟,但新 浪的潜力谁也不敢低估。如果我是曹国伟,我会选择收购优士而不是推广微人脉。新浪的媒体属性太强,应该把社交资源和运营倒向一个独立网站。——村长TZ(基摩村 创始人)

新 浪微博推出官方的“微人脉”应用,这是意料之中的事。1、 商务社交和社会化招聘,是新浪可供选择的诸多盈利模式中,最靠谱的模式之一;2、商务社交是微博服务的延伸,是提升微博用户粘度的重量级应用,甚至有可能 将转往微信的中高端用户再拉回来;3、在商务社交领域,新浪没有竞争对手,新浪最有机会成为中国的LinkedIn——市值百亿美元的商务社交平台。——任沿海(乐职网CEO)

微 人脉的功能,其实是基于社交网络的一个扩展,如同国外的LinkedIn独建工作社交和Facebook上Glassdoor的社交招聘模式,充分发挥了 社交网络人与人关系的特点以及社交网络上对候选人的全面认识,是微博等社交网络的一个扩展尝试。但是,微人脉会面临2个主要的问题,跳槽的隐私问题和如何 变现的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中国人习惯性的私下人际关系搬到网络上公开的阻碍,尤其是对于高端人才尤甚。所以,微人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曹博Kaven(百度MTC项目负责人)

这是新浪微博开始尝试BSNS吧,感觉挺好的,可以定向结识一些商务意识的朋友。——葛华云(IT猎头)

新浪微博推出微人脉我基本是看好的,这个方向能充分发挥新浪微博用户群体的优势。只要运营得当,提供的功能能满足大家的需求,收费都不成问题。就像我之前在微博中提到过的,无论如何这个项目都比搞那个微游戏要靠谱N倍,搞游戏那是腾讯微博适合干的事。——谢春业(佛山慧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

新浪搞微人脉算是靠谱了。从“降级论”角度看,新浪想升级成空间、Facebook、qq、微信,不太能成,但降级做LinkedIn,应该比现有的国内商务社交成功概率高,比百度也靠谱。——戎一人(热心iDoNews网友)

用 了一下微人脉。客观来说亮点不多,有点草草上线的感觉。在中国要做出LinkedIn还真不容易。原因是:1、LinkedIn已经够用了,尤其是需要用 到的一批用户;2、智联这些已经做得不错了(除了用户体验);3、拜中国教育所赐,优秀的高级人才其实并不多,这是硬伤。——awguo(MagnetJoy Co-founder CEO)

现 在的“微人脉”其实就是利用新浪已有资源把已有的互加关注关系重复操作了一遍。虽然从目标用户群来说在新浪做职业人脉是OK的,毕竟职业人士不少,但是我 感觉没往关键点做,拓展、招聘、求职,这三点都做了,但是没一个真的有用,没有比已有新浪微博有多少提升。人们加入一个平台,肯定是因为有价值东西吸引 他,若平台做不到,进来的人只会觉得失望。大街网用了1~2年聚焦于大学生求职需求,造就今天的大街。微人脉一上来就做全微博用户,现在模式是想先做大再 做强,这个贪大求全的模式,也许最终把自己做没了。——志超mike(乐荐网络产品经理)

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虽然失之交臂,但社交网络电商化已然箭在弦上,第一支箭是微信与美肤宝的联姻,虽然此箭有些冷。新浪微博第一着棋起子未落,紧随有”微人脉”的商务职场社交粘性剂的低调亮剑。网络行业的创新精神,无论成败与否,让人欣喜与神往。——张衡(大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营销总监)

新浪要做就做真的社交网络。微人脉太小气。——林海(iDoNews新锐作者)




声明:在澳纽网频道上发表的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上一篇:外贸B2B平台变身影子银行 搅动金融格局
下一篇: 2013年科技行业的十大疑问 哪些公司会衰落?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