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Z News
World News
Biz News
Sports News
Tech News
Ent News
首页
>
读者文摘
> 道德的命运
作者: 周 峰 人气: 日期: 2004/7/10
道德状态是一种体系稳定,低能耗,高效率,可以带给体系中成员相互协调,和谐的能力。它基本上可以说是遵循热力学三大定律。而这热力学定律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开放,封闭和孤立体系的规律性概括和总结。社会本质上说应该是开放的,但有时却可以人为地造成封闭,半封闭,也可以呈现为孤立的状态。社会这个体系是需要进行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的。而这也正是所谓经济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因此尽管热力学三定律最先源于对模型体系的表征,但对于社会这个体系来讲其实更意味着一种实践。也就是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一个过程。而这和道德有什么联系吗?其实道德的本意也就是探索或表征的社会,自然和人的一种“本质”状态。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说白了也就是探索此三者存在,运动,作用的本质,寻求一种和谐状态。而这不也是经济和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一,道德的种类和寿命问题
生活艰难的时候需要道德仁义,生活富裕了还需要这些吗?生活的艰难,富裕与否最直接的影响到的是人的欲望的实现和满足,而欲望并不是由道德仁义能够包打天下的。也就是讲究仁义道德的社会可以部份缓解人的欲望。这点看上去有些情同“望梅止渴”,所以还需要一种更强制性的约束机制,那就是法律和专政。仁义道德和法律是制约人的欲望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所衍生的社会张力的两道大灞或者是两道围墙。否则人欲横流势必冲击社会安定。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仁义的理念既有教育引导作用,又有束缚制约作用。因此它们并不是单纯的“好” “坏”和“善”这些属于人的品行的东西所能替代的。尽管世俗地理解道德仁义在很多的情况下就是如此,但理性地分析这些东西就不一样了。
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如果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到了极高,比如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欲望基本上都能够满足,但老实说这种满足也只能局限在衣,食,住,行这样的层面上。理所当然地还有非常多的欲望是没法尽情满足的。比如爱情这东西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就是诸如心理来源的那些欲望也是不好尽情满足的。在70年代,西方有一本书叫“joy of sex”,可谓穷极”做爱“之奥妙。结果西方人就开始了”性解放“,人们之间都可以发生性关系。颇具讽刺意味地是很快就有了爱兹病,结果人们都不敢了。但退一步讲就是爱兹病可以从根本上治愈,不会使人因此死掉,那是否这样的滥交就可以继续下去?那些仁义道德还起不起作用?法律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根据某些人的理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律和阶级都不存在了,因为天下大同了,没有差异了还要那些东西干吗?!那按照这个逻辑推下去,仁义道德当然也没有必要存在下去了。所以似乎就到了一个不需要仁义道德的社会状态,或者是根本没有仁义道德的社会了。那人还是人吗?人们会因为全部的欲望都可以满足而生活下去吗?能够幸福,快乐吗?
上面简单地谈了道德的两个范畴情况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很泛泛。
前一种应该是中国本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针对的是社会整合,社会教化在资源短缺条件下的可能应用价值和功用。因此应该是地道的中国文化。但是必需指出的是尽管这样一种直接用来调理生产关系的道德理念是否能够解决在资源相对过剩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道德与否既使有章可循也是无法监督的。舆论的力量虽然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基于人性(权且承认人性本善)起到强力的制约效果,难保就不会在经济发达了,资源过剩了的时候就会”沉默“无声。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经济发达了,人之欲望基本上均可以满足了那你说的这种中国式的道德功能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下去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经济发达和满足人欲很多的时候只是一种假设而已,中华民族绵延近五千年了,绝对的资源过剩时期从未出现过。
道德所承载的第二种意义就不分东西了,因为他已经不考虑资源问题了。也就是假想人欲是可以满足的,那么这个时候的道德就可以彻底消失了。因为无论人们怎么做,怎么想都是可以的,可以被接受的。但必须说明的是这绝对是一种理想状态,很有可能缺乏现实的可能性。既使是到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尽管衣食住行等等物质和生理层面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但上文述及的心理和社会的欲望可能也没法子从根本上得到满足。因此很难预测到了一种特定的社会道德就不存在了。可能的情况是道德会变得比较仁慈和宽容了。
二,道德能够进步吗?
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一样是比较难于回答的。原因是这关乎一个人对现有道德模式的满意程度。也就是说这在很多程度上依赖一个人和现有道德的作用关系。因为道德所追求的目的之一是整合和教化社会,使之能够谐调,能够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一起取一个“最佳值”,因此如果你是既得利益者,而且又处于“食利”的生态位上,那么道德这东西可能会制约你的欲望的满足,使你自觉地让出一些利益以利他。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时的道德对于你来讲就是“不道德”的,因为它要求你在个人利益上主动地作出让步。但如果你接收并认同道德的这种目标,自觉自愿地配合道德的要求,通过丧失部分个人利益换取和维护整体的利益,这自当别论。要做到这些就要看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了。其实这涉及到了另外一个命题,即“仁义”问题。“仁义”“道德”和“人性”的相互关系早经争论的多了,特别是在中国道德观念初期阶段。所以只好另外讨论了。
另一个层面上的道德进步是指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内涵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也是个难于回答的问题。从本文第一部分可知,道德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会有不同。它所关心的焦点问题不是一承不变的。但总体来讲,道德进步必须依赖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这些又不单纯地反映在道德的进步与否上。但估计在一个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社会背景之中的道德也许会更进步些,也许会因此而消亡了。但是如果人们的观念是进步的,那道德自然就会随之更加进步了。
三,经济社会需要体现仁义关怀
笔者曾经系统学习过老庄和孔孟等人的道德概念,知道他们所划定的那些道德标准是一种类似终极理想式的东西。一般人很难完全做到。前一路子有些搞经济的人为经济和经济学是不是可以或不可以讲道德而争得不亦乐乎。因为笔者对经济这玩艺是一窍不通的,所以也就只有看热闹儿的份。从我收集到的一些资料来看,似乎有很多的经济学者是重视道德的,诸如张曙光,何怀宏,茅于轼,厉以宁,韩得强等等。这些人的观点我是比较赞同的。但我觉得这次道德争论更应该说是“仁义”的争论。是有关经济和经济学和“仁义”的争论。因为我理解“道德”如果不被看成是那种如马克思所讲的是一种社会价值规律规范总合的话;如果依旧承认“道德”具有中西方差异的话;如果依然承认它既具有约束教化个人,整合人类社会功能,又有维持和塑造生产关系功能的话。那么那场有关经济和经济学讲道德的争论应该是被理解为经济和经济学讲不讲“仁义”的问题更准确些。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在经济过程中,在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为此而重新配置资源,进行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要不要体现人之关怀,人之道义?而这其实就是在说,在经济过程中的“仁义”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正好登出了一篇题目为“中国要谨防社会分化”的社论文章(联合早报,2002-04-17),意思是提醒大家要注意中国的“弱势群体”的问题。文章引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结果,说是在目前中国的十大社会阶层中,处于绝大多数的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市无业人口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成了“弱势群体”。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状况是绝大多数的人是“弱势群体”。而这要是借用Ismail Serageldin的观点就是相当危险的情况了(“a world divided cannot stand;Humanity cannot suivive partly rich and mostly poor“见Ismail Serageldin,World poverty and hunger--the challenge for Science.Science 2002,296:54-58)这必将威胁社会的稳定,导致社会秩序出现动荡。从这个情况来看,经济和经济学就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和人之道义,否则后果是可以预见的。
声明:在澳纽网频道上发表的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NZ News
World News
Biz News
Sports News
Tech News
Ent News
澳纽新闻
新西兰新闻
澳洲新闻
国际新闻
中国新闻
China News
NZ News
AU News
World News
环球娱乐
社会新闻
女性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汇市新闻
科技新闻
体育新闻
军事新闻
NZ Biz
AU Biz
World Biz
NZ Travel
NZ Property
NZ Politics
World Property
Ent News
Tech News
NZ Sports
AU Sports
World Sports
上一篇:
“阅世戏言”谐亦庄
下一篇:
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