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Z News
World News
Biz News
Sports News
Tech News
Ent News
首页
>
读者文摘
> 一生只能认真地看一座山
作者: 蒋勋 人气: 3359 日期: 2021/1/24
01/ 观音
我跟山有缘。
小时候住台北,四面环山。
因为还没有高楼遮挡,一眼望去,层层叠叠,全是连绵不断苍绿的山。
我住在大龙峒,是淡水河与基隆河的交汇处。
淡水河已近下游,浩浩荡荡,经社子、芦州,往关渡出海;
基隆河则蜿蜒向东,溯松山、汐止、基隆方向而去。
基隆河环绕之处便是圆山,有桥横跨河上,还是日据时代留下的石桥;
桥上有几座石亭,样式古拙厚重,桥下是巨大稳实的墩柱。
从我家到圆山,快步跑去,只要十几分钟,山上有动物园、跑马场,山下河边有一座废了的砖窑。
现在大概没有人把圆山当作“山”吧,它不过是台北北边一处较高的所在。
圆山却是我第一个亲近的山,也借着它的高度,我开始眺望梦想更多的高山了。
高山却全在淡水河的另一边。
我在河堤上放风筝,跑着跑着,线断了,风筝扶扶摇摇,越升越高,往河的对岸飞去了。
河水一片浩渺,河水之外是烂泥的荒滩,荒滩之外是稻田、房舍;
稻田房舍之外,呀,放眼看去,便是那错错落落,在烟岚云障里乍明乍灭的一片峰峦了。
我玩倦了,坐在高高的土堤上看山,隔着浩渺的河水,隔着荒滩、稻田和房舍,觉得那些山遥不可及。
下了课,沿河边走回家,顺便在土堤上看黄昏。
日落的方向恰巧是观音山,一轮红黄的太阳,呼呼而下,澄金耀亮的光,逼出了山势的暗影。
光,瞬息万变,一刹那一刹那,全是幻灭;
山却永恒静定,了无私念,真是山中的观音了。
从小就看人指点观音山,说何处是鼻子,何处是额头,何处是下巴。
指点的人,指着指着,又觉得不对,部位都不准确,只好放弃了。
可是,一不指点,猛然回头,赫然又是一尊观音,安安静静,天地之际,处处都是菩萨的浅笑,怎么看都是观音。
小学五年级,学校“远足”,爬过一次观音山,不是涉河而过,却是绕道台北桥,一直走到三重新庄,翻过观音山最高处,下到八里,再搭渡船到淡水,换火车回圆山,几面观音都看到。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看久了观音山,也不拘求形象,观音山成为我的梦中之山了。
我在八里住了一段时间,后窗一开,观音山就在眼前,云烟变灭,全是观音的眉眼;
我关了窗,离开了八里,观音山依旧是观音山。
02/ 纱帽
从淡水河关渡方向看八里乡的观音山,山势峭秀,有特别灵动的线的起伏;
如果换一个方向,站在八里乡,隔着淡水河,瞭看对岸的大屯山系,则气势磅礴,一派大好江山的样子。
观音山有女性的妩丽和温婉,大屯山则是男子的雄强壮大,它浑圆厚重,不露尖峭的石质,土壤丰厚,满披着郁绿的丛草植物,坡势宽坦平缓,可亲可近,仿佛处处可以环抱。
观音山是无所不在的神似,大屯山是具体可亲的身体,可以依靠、亲近、回环。
大屯山系覆面广大,和七星山连成一片,包括淡水、北投、天母、阳明山一带,全是同一个脉系。
大屯山
我读大学的时候上了华冈,开始住进了大屯山系的环抱之中。
记得新生训练第一天,卷着一包棉被上山,车过岭头,回头一看,满眼星碎的台北灯火尽在脚下,我便知道,我与山有缘,要来践行前世的盟约了。
华冈本身在山里,却凸出于峰峦之外,是最好的看
山之处。
隔着一道深谷,最近华冈的是纱帽山。
纱帽山是最无姿态的山,它其实连纱帽的曲线都不明显,浑浑两大堆土,近处仰看,最像一人俯地找物撅起来的臀部。
春夏的时候,我一上完“老庄哲学”,就跑到有阳光的草地上盘膝冥想,纱帽山就与我对坐。
在华冈,读了大学带研究所,看了六年纱帽山。
看到纱帽山的静定,看到花开泉流,看到山色变幻,有无之间,爱恨之际,原来它的混沌中满是杀机,有从蛹眠中醒来的蛇与蝴蝶,有血点的樱花与杜鹃,满山撒开,杀机与美丽都不可思议。
我懂了一点《齐物论》,懂了一点生命飞扬的喜悦与酸辛,要俯首谢它,而纱帽山,只是无动于衷,依然浑浑两堆大土。
奇怪,我至今读老庄,总觉得师承在大屯。
纱帽山下有深谷,下到最低处,看乱石间激流飞溅,湍泻云生,水声轰轰似雷鸣。
踏石涉水,可以渡到对岸,攀上陡坡,上面便是北阳公路,往右通阳明山,往左就下到天母、北投一带。
这一带多是温泉区,山脚下常有天然泉窟,草木却特别蓊郁茂密,视野全被阻挡,完全不同于华冈的开豁,像在瓮底,身在此山,却全不见山势。
03/ 如是机缘
纱帽山太熟了,有时觉得与它对坐久了,身子离开,神思却留在那方草地上,怎么唤也唤不回。
寒暑假我就常常跑到竹南狮头山去。
狮头山一山都是庙,从山脚盘旋而上,大大小小,各种宫观寺庵总有十来座,我常住的是最高处的元光寺和海会庵。
狮头山
海会庵是尼姑庵,只有师徒三代尼姑,年老到年少,打理庙中杂事,诵经念佛,一入夜就闩了山门,各自熄灯就寝,特别寂静。
元光寺僧尼都有,孩子哭叫,交一点香火钱,吃住都包了,香客多,人众也杂。
我想静时,就住海会庵;
静怕了,就搬来元光寺。
原来也只有一小包衣物及书,拿了就走罢了。
狮头山没有大屯一带氤氲的云气,显得有点干燥,但是它好的是有庙:
清晨有钟,黄昏有鼓,经唱远处来,也成了山声。
一夜住海会庵,入夜闩了门后,我想出去玩,便偷开了门,在山路上闲走。
因为没有月光,山里暗黑,远处听见铁响声,我便站定。
看不清,似乎是一头牛,黑黑一团,可是铁器是一根杖子,仿佛拄在人的手中,一声一声敲在石阶上。
我有点怕,闪在一旁,待这物走近,却是一老妇人,大约腰病,上身完全折叠下垂,头触到膝部,一手拄着沉重的铁杖,一步一蹭蹬,艰难走上石阶。
我因为好奇,跟在后面,一路跟到元光寺。
她入了庙,把铁杖放平,又蹒跚到大殿庑下,跪伏在地,全身俯拜下去。
四处是孩子的哭叫,僧尼与众人来往,没有人理睬她。
她兀自拜完,拿了铁杖,又一步一步磨蹭着下山去了。
庙里多嘴的僧人告诉我,她住在山脚下,因病瘫痪,上身不能直立,已经多年。
她每天黄昏饭后,拄了铁杖,一步一步走上山来,在元光寺大殿俯拜,再摸黑走下山去。
我在狮头山一住几个寒暑假,母亲急了,以为我要出家,我心里好笑,出家哪里这样容易,我连这老妇人拜山的庄严与敬重都还没有,哪里就谈出家呢!
狮头山一处僻静,的确也住过有心人,不知谁在山壁上刻了两句联,我至今还记得,说的是:
山静云闲,如是机缘如是法
鸟啼花放,尔时休息尔时心
一山一山走,满眼满耳,不过是鸟啼花放,领悟与不领悟,都是机缘。
04/ 可以横绝
读研究所的时候,我的论文写的是明末的黄山画派,黄山诸峰,借着古人画作,一一都来梦中;
明末徜徉于峰顶白云间的石涛、梅清、渐江,也似乎笑语言喧,犹在昨日。
黄山是奇山,刀削斧劈,几个大石块,磊磊叠叠,盘错成一巨物,通体无土,露出粗粝的石质。
去过黄山的朋友跟我说,飞来峰那块石头,力学上怎么看都不对,绝对应当掉下去,可是它就是悬在那儿,让人捏一把汗。
黄山画派的绘画,也因此无一不奇,梅清把山画成一缕青烟,幽幽荡荡,山可以行走,上升,飞逝;
渐江的黄山崚嶒孤傲,常常一大块巨岩挡面,不留一点人情余地。
黄山是明末怀亡国之痛的诸君子隐栖之所,山势把风景逼到了险境,时代的悲痛,也把个人的生命逼向孤绝之处。
风景和生命,逼到临界,却都灿若春华,可以供人歌哭了。
入我梦中的黄山太高绝了,那里云石虬松,处处都是明末的奇险。
写山的奇险,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李白的《蜀道难》吧:
噫!
吁!
嚱!
危乎!
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中国的诗里,大胆破坏格律的规则,用连续的单音、惊叹号与复沓冗长的句子,造成山的跌宕奇险,李白的才情,似乎正是那中原大山的磅礴奇绝,使人目眩,使人在奇险的崖壁上下望。
那渺渺山河,我们惊叫股栗之时,李白已经几个纵跳,可以横绝生命的奇险,可以在奇绝的高处,犹有吟啸自如的豪情。
母亲生长在关中,常跟我说,上华山峰顶,要攀着铁链上去,冬季大风飞作,山顶巨寺檐顶,常整片被风吹走。
中原大山常在母亲口中,偶然读史书,也要慨叹,那样巍巍峨峨的堂堂大山,真是英雄的江山啊!
美术史上,至今犹可仰望的,还有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大山,堂堂正正一块巨岩正中壁立,从什么角度看,都必须仰望,他把山升高成为一种胸怀与气度。
那是范仲淹的时代,岳阳楼上,要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与情怀;
那是欧阳修、韩琦的时代,是山,便要堂正、巍峨,绝不屈从,绝不谄媚,绝不做小家子气。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山,为山定出了精神的极则,那占画幅三分之二的方正大山,是数学上的黄金分割,也是北宋初士人的风姿。
不久之后,王安石要变法;
不久之后,少年的苏轼,意气风发,要出三峡,听巨浪轰雷。
声明:在澳纽网频道上发表的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NZ News
World News
Biz News
Sports News
Tech News
Ent News
澳纽新闻
新西兰新闻
澳洲新闻
国际新闻
中国新闻
China News
NZ News
AU News
World News
环球娱乐
社会新闻
女性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汇市新闻
科技新闻
体育新闻
军事新闻
NZ Biz
AU Biz
World Biz
NZ Travel
NZ Property
NZ Politics
World Property
Ent News
Tech News
NZ Sports
AU Sports
World Sports
上一篇:
爱情在人性面前就是一个谎言
下一篇:
心怀善意的人,往往能遇见美好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