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新中友好协会惠灵顿分会四月份的例会上,一个女孩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她就是惠灵顿地区“汉语奖”的获得者王頔,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张援远亲自为她颁发了大奖。王頔获得的奖项是NZQA的年度奖项,授予惠灵顿地区汉语考试中分数最高的中学生。考试由两部分组成:口语和写作,每一部分各8分,王頔得到了15 分,其中写作部分获得了满分,她因而也当之无愧获得了此项殊荣。这样的一个小姑娘为何会独得殊荣,《新民侨报》带着好奇对她进行了采访。
第一眼见到王頔,人们会想起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精致的五官,如雪的肌肤,婀娜的身姿,她的全身透出江南女子的灵秀。不过,千万别“以貌取人”,她的祖籍却是那冬日白雪飘飘、因冰雕而闻名的哈尔滨。由于四岁时就随着妈妈从北京来到了南半球的新西兰,当问起她在何处出生时,王頔笑着摇摇头坦言已经记不清楚是哈尔滨还是北京了。
汉语学习
由于四岁就来到了新西兰,王頔最初的中文基础可想而知。她来到新西兰几个月后,就进入小学开始读书,由于年纪小,英语语言学习很快,和班上同学的差距不大,英语很快就和新西兰本地学生说得不相上下了。随着她的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父亲只说英语,英语理所当然地成了她的第一语言,童年时候在中国咿咿呀呀学的那一点汉语也就随着长大而渐渐地忘记了。
鉴于此,七、八岁时,父母送她去读中文学校。她坦言,去中文学校学习刚开始是妈妈的想法,但是现在虽然已经不上中文学校了,自己依然主动学习中文,因为觉得学好中文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自己将来也会从中受益。
王頔说,学习中文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有很多辛苦。对她来说 ,由于外公外婆在家说汉语,这给她学习口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除此之外,在学校里,她也会和会说汉语的同学交流,这也给她练习口语创造了机会。所以同王頔交流,她的汉语即使在母语是普通话的人听来,口音也是非常地道的。
对她来说汉语学习最难的也是极有魅力的方面在于汉字的书写,汉字的书写一直令学习汉语的人士望而生畏,这也许就是许多人认为汉语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这个问题,《新民侨报》记者询问王頔她是如何攻克这一难关的。王頔说其实她的方法很简单,多多练习。她说读书时碰到生字,她会记下来,然后一遍一遍地写,直到熟练为止。到目前为止,她会写的汉字约有2,000个。平时为了保持自己的中文写作水平,她会用中文给中国的朋友和亲戚写信和发送电子邮件, 她的妈妈也会给她找一些简单的文章来读。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她在考试中写作部分会得到满分—--今天的斐然成绩来自于平日的勤学苦练。
中国印象
四岁离开中国,王頔对中国仅有的一点模糊的印象早已经被新西兰的蓝天白云取代。在王頔的脑海中,早年的中国已全然没有了痕迹,她现在了解的中国基于她对中国后来的三次回访。王頔曾经于8岁、12岁和18岁时回到过她出生的国度,游览了北京的长城、故宫等精粹景点,这些令她印象深刻。其中难忘的一次是12岁那年去中国,她去哈尔滨看到了皑皑白雪和莹莹冰雕。那次旅行也是她记忆中第一次过白色的圣诞节,所以印象尤其深刻。
王頔有关中国的另一感觉是自己的中文虽然很好,但是真正到了中国之后,才发现自己和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的语言还是有不同之处。她说在日常对话时,会有一些理解困难。另外一些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欠缺也让她和中国当地人在沟通时体会到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王頔对《新民侨报》的记者说,外公外婆教过她一些唐诗宋词,但那些古典精华对她来说相当深奥,由于对历史渊源知之甚少的缘故,她必须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领悟。然而她说很想在多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让自己的汉语水平能够不断升华。
未来展望
现在的王頔刚刚成为维多利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主修会计和货币金融。进入大学读书以后,她认识的朋友更多了,在大学里可以结识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感受不同的文化。
进入大学后,她的眼界也更开阔了。王頔选择会计和货币金融专业除了因为自己擅长经济和会计外,还考虑到这一专业的国际通用性较高,将来可以为她就业提供广阔的天地。她认为世界在越变越小,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目前的专业正好契合了这一潮流。另外,在她的心中,还有一个愿望,她希望毕业以后,能够到使用中文的国家和地区去开拓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积累多样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中英双语的优势。
看着娓娓而谈的王頔,听她柔柔讲述她的语言学习经历,我们衷心祝愿她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继续体会阴平阳仄的韵味,感受横竖撇捺的魅力,也愿她的希冀早日展开腾飞的翅膀。
( 新民侨报 )
上一篇:譚可文澳門畫展凱旋 |
下一篇: 藝術家的成功之路——訪旅居新西蘭澳門書畫篆刻家譚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