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奧克蘭舉辦書法展覽,展覽中十幾幅韓國朋友的作品,引起了來此參觀的各界朋友的興趣。韓國朋友的書法,剛勁有力,那一個一個漢字,更彰顯出朝鮮民族一千多年來,與中原華夏民族基於同文、同字的深厚的文化情緣。
說起韓國民族的文字,那也是說來話長。原來朝鮮民族並沒有文字。大約西元三世紀,中國的文字傳到了朝鮮。這種以一定的符號,便可以將語言、資訊永久地記錄、保留下來的東西,對於還處於比較落後狀態的朝鮮民族,無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於是,他們把漢字的“音”和“意”一併“拿”去,歸“我”所用,成了朝鮮民族的文字。史稱“吏讀文”。“吏讀文”與漢文是完全相通的,這對於朝鮮更直接,更方便地接受漢文化,促進朝鮮文明的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但這種文字,用來表達朝鮮民族原有的語言,有一定的難度。在下層民眾之間推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吏讀文”長期以來,只有在官吏、知識份子之間流行。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一千多年。正是這漫長的一千餘年,漢文、漢字連他的文化、習俗進入韓國,成為韓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自然反過來,韓民族對於中華文化的發展,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直到了1446年的李氏王朝世宗皇帝,為便於社會下層人民識字,他找一幫知識份子創造了由28個字母組成的韓國文字,稱為“訓民正音”,也稱“諺文”。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韓文,便是這28個拼音字母按照上下左右的次序,構成的不同的排列組合。
據稱,韓文是一種很不錯的文字。起碼對於下層人士識字,普及文化,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是這種文字也有一個極大的缺點,即是所有的同音字,文字的書寫都是一樣的,既易混淆,對於文字後面那種微妙、深刻的意思也難以理解。這種情況與我們中文拼音化所遇到的窘境是完全一樣的。中國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趙元任先生用一相同的音編造了一段很有趣的短文:
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
全文共98個字,所有字用拼音文字書寫都是“SHI”,顯然無法區分,無法理解。而韓文改革後,也必然會遇到相同的困難。例如在韓語中,“故事”、“古寺”、“古辭”、“枯死”、“告辭”等一些詞發音完全相同,書寫自然也完全一樣,在文字上也就完全無法區分。
“諺文”創造出來後,在推行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難,還在於文人士子、官僚士大夫階層,對於光輝燦爛的漢文化,那種無論如何也割捨不了地深厚的情懷。時任集賢殿副提學的崔萬里即上疏反對:
…….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耳,無足道者…….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做”諺文”,舍中國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螳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累哉?…….
從此段文字可以看出,他將韓國自創文字看作是“舍中國而自同于夷狄”的自甘墮落的行為。正是由於貴族、官員、士大夫階層的抵制,“諺文”自創造出來後,長時間內作為二流文字只是在婦女、平民中流通使用。
說來慚愧得很,“諺文”在韓國被“扶正”成為官方文字,完全是由於中國的落後。時間是在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此時中國腐敗不堪,一敗再敗,曾經是如此強大的中國,如此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在韓民族中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由於漢字、漢文化對於韓民族的影響,漢字在韓國一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真正完全擺脫漢字,還是在二戰結束之後。由於此時半島上已經分裂為兩個國家。由於政權的性質不同,兩個國家分別以不同的步調實行了去漢字化。北朝鮮有金日成的權威,沒有別人說話的餘地,不用三下五除二就在一切場合下,抹去了漢字的任何痕跡。而在南韓,由於民眾尤其是學人對於漢字的留戀,使得支持純韓文和反對純韓文的人勢力相當。而執政者也因人而異,態度有所不同。致使政策搖擺不定,因而去漢字化的過程走得也就相對曲折。具體地說,1948年,韓國政府頒佈《表音文字專用法》,規定在政府檔中使用韓文,但仍可兼用漢字。而在非官方場合,仍可使用漢字。直到1970年,當時的樸正熙政權,下令廢除漢字,學校教育中只教授韓文。而再到1980年,廣告、路標中的漢字才被刪除。
筆者寫到這裏,實在感到痛心和悲哀。韓國整個去漢字化的過程,恰恰是我中華民族一步步衰敗、墮落的過程。1970年韓國與漢字徹底斷裂的年代,我國正處在革命的歇斯底里亢奮之中。一個把自己的經濟搞得瀕臨破產的民族,一個把自己幾千年的精神偶像——孔子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的民族,一個十年來只弄出八個樣板戲的民族,對於周圍其他民族,還會有什麼輻射力,影響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有了長足發展,文化事業也有了一定的恢復。於是2005年2月,韓國政府宣佈,在所有公文和交通標識等領域,全面恢復漢字的使用。
然而今天我們與韓國進行比較,在任何方面都比人家落後了一大截。別的不說,就這文化影響,我們對人家幾乎沒什麼影響,而韓國幾個電視劇,卻是“一江春水向西流”,橫掃中華大地!
昔日已矣,來日猶可追。中華文化對於周圍及世界的影響,取決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強大,中國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與強大。只有中國強大了,只有中國的大學成為世界上最拔尖的大學,只有中國的文學、電影、電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歡迎、熱愛,中國的文化才能談得上對世界的影響,對世界的輻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