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罗琳在爱丁堡大象咖啡馆写作《哈利·波特》第一卷是1995年
的事情。爱丁堡冬日严寒,夏天也好不到哪里去,天气常常阴晴不定,狂风暴雨会突然而至。坐在温暖的小咖啡馆中,来一杯浓醇滚烫的咖啡,窗外正狂风怒号,灰
沉沉的天幕仿佛如铅块般重压下来,这小小的咖啡馆顷刻间变成了一个最温馨最舒适的安乐窝,生生挡住外部世界的寒冷和忧郁,在热腾腾的咖啡香气中,罗琳沉浸
在自己的魔法异想世界里。
以
罗琳现在的赫赫声名,保有个人隐私是很难的,过去在爱丁堡的生活也被翻了个底朝天。媒体称罗琳之所以到咖啡馆去写作,是因为她与小女儿租住的公寓没有暖
气,她交不起供暖费,这个夸张的说法令罗琳非常气愤。罗琳多次纠正这种说法,声明她从来没潦倒落魄到这种地步。这很可能是媒体博眼球的夸大其词,但当时罗
琳作为单身母亲,领政府救济,打些零工以维持生活确是事实。
大
象咖啡馆在爱丁堡城中心,红色的门面在整排苍灰色石质建筑中非常醒目。玻璃橱窗上写着:“大象之家,哈利·波特的诞生地。”咖啡馆位置绝佳,总是高朋满
座,有脖子上挂着相机,东张西望,神情兴奋的游客,有悠游自在的本地人,从他们满头银发上大致可以判定出来。店主人对非洲大象情有独钟,橱柜上、木地板
上、墙壁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大象木刻雕塑,油画及照片,店里自制的苏格兰脆饼也是可爱的大象造型。
作
家、艺术家偏爱咖啡馆在欧洲是有传统的。例如维也纳的中央咖啡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整个维也纳最出色的头脑都在那间富丽堂皇犹如宫殿般的咖啡馆进
进出出,“维也纳学派”热烈地讨论自然科学和哲学;哲学家维根斯坦、画家克里姆特、作曲家马勒、作家卡尔·克劳斯光顾流连;阿德勒与他的导师弗洛伊德分庭
抗礼;就连托洛茨基也混迹其中;作家艾顿伯格在那里成名,包括他那句名言“如果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作
家茨威格在那里度过少年时期。巴黎是艺术家的天堂,哪间咖啡馆没有文艺界人士的踪影?巴黎的花神咖啡馆是战后存在主义辩论的大本营,萨特、加缪、西蒙·波
娃一起高歌存在主义,坐在咖啡馆幽静的二楼,西蒙·波娃写出她的女权圣经《第二性》。花神咖啡馆的女主人提到萨特是这样抱怨的:“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大
半天,甚至一整天,可经常只点一杯咖啡,一杯呢。”
罗
琳在大象咖啡馆也可能只点一杯咖啡。大象咖啡馆除供应香浓的咖啡和热茶,各式糕点、蔬菜色拉,生啤酒、红酒,还有很受欢迎的本地酒——巧克力酒和咖啡酒,
口味特别,非常好喝。咖啡馆餐单上还有一种苏格兰特色菜,羊杂碎配碎萝卜和土豆泥,这是苏格兰人至爱的传统菜肴,除了本地人,其他人恐怕很难接受。
作
家除了到咖啡馆交朋会友,寻觅思想的火花和灵感的源泉,更主要是想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专心写作。在咖啡馆中写作似乎比家中还要好。潜心写作之人大部分时间沉
浸在抽象的文字中,离现实世界颇远,咖啡馆是个小小的补偿,它那么世俗又那么家常,那么自在又那么随意。咖啡馆中,市语人声就在耳畔,琐碎生活触手可及,
作家仍可独处一偶,不被搅扰,可谓大隐于市,享受了安静和隐私的同时,却不必像独自封闭在家那般孤独和凄清。在咖啡馆中可以埋头奋笔疾书,把世界抛离身
后,写累了可以从虚拟世界中回到现实,看看人,做些观察和联想。作家是不易为,是要够世故还要够天真,既要入世还得出世。
罗琳喜欢坐在临窗的座位上,那里能看到市中心山坡上的爱丁古堡,于是又纷纷传言,罗琳书中的霍格伍兹魔法师学校灵感来源于此。慕名而来的游客当然可以对着威严肃穆的古堡来一番遐想,电影实际是在牛津大学拍摄的,那里尖塔林立的建筑更接近书中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