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西班牙廣場與萬神殿
到過這麼多的國家,只有歐洲幾個國家是與內人美吟與愛女苹苹同行的。大該是我們第一次在羅馬許願池許的願得到了回應。意大利我們三人是在三個月之內去了兩次的。第一次我們在意大利停留了三週,是「精緻旅遊」,也就是整個旅行團一次「血拼大採購」(Shopping)的行程都沒有,全部都是看與玩。第二次是純粹陪內人到奧地利開會,順便再陪妻與女兩位旅遊兩個國家。第一次我們是搭機由羅馬進入意大利的,第二次則是開車在瑞雪紛飛當中,直接抵達威尼斯的。
意大利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古國之一,非常耐看,非常好看,也非常值得看,而且還是百看不厭的。因此值得寫、想寫、要寫的也很多。過去在學校讀西洋地理時,就知道意大利的地形像是一隻高跟長靴。在地形上,意大利北部是阿爾卑斯山,南端是地中海,整個半島像是一隻高跟的靴子長長的伸到地中海中,而靴子前面所踢到的石頭就是西西里島,另外還有一個薩丁尼亞島在其西側,境內其餘的小島將近七十座,加起來全國的總面積約有301,262平方公里。南北狹長,中央是火山地帶的Appennic山脈,南北縱貫,全國很少有平原。
意大利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南斯拉夫接鄰,尤其與法國、瑞士的交接處,由於陡峭險峻的阿爾卑斯山橫阻著,成為一座天然的屏障,像法國的Monte Bianco峰,高4,807公尺,瑞士的Matterhorn高4,478公尺,Monte Rosa高4,634公尺,這些高峰綿延不斷似無分水嶺,只有在阿爾卑斯山的西側有座高2,000 公尺的分水嶺,自古即成為來來往往來的交通路線。
羅馬機場(Aeroporto di Fiumicino),位於羅馬市西南南二十八公里。也叫做「達文西機場」(Leonardo da Vinci)。提到羅馬,去過的人就會立即想到Colosseo圓形競技場、君士坦丁凱旋門、西班牙廣場、Popolo廣場、威尼斯廣場、萬神殿與Trevi噴泉等等。羅馬有不少的文化遺產,整個城市就像是一座美術館,博物館。由於羅馬大都是巴洛克式的建築。此種建築是由文藝復興後期開始風行,直到巴洛克時代達到全盛。在歐洲其它國家也常看到此種建築,像奧地利就有。但都沒有像羅馬這麼具有代表性,因此羅馬又被稱為「巴洛克都市」。巴洛克建築的最大特色是到處有噴水池和廣場,這種建築之中有文藝復興式的宮殿,宛若重現古代的風格,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圓形競技場(Colosses);Colosses 是巨大的意思,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這個競技場的附近有一座高三十公尺的暴君尼祿的巨像Colosso而名。此競技場於西元七二年由Bespaciaus大帝開始建造,經過八年於其子Titus在位時才完成。是一個橢圓形的競技場,直徑最長為一八八公尺,最短為一五六公尺,高約五十七公尺,有四層樓,三樓以下是拱門式建築,由下而上依次採用多里亞、愛奧尼亞、科林特式的柱子裝飾,可容納五萬名觀眾。最上層是一般市民,中層為高階市民,皇帝和貴族坐第一層,有地下通路。這個競技場使用了三百年,在這兒死亡的鬥士不計其數,被戮死的動物少說也有萬頭以上。西元四0五年,Onorius大帝覺得這種殘酷的格鬥太殘忍,下令廢除。此地後來遭地震破壞,羅馬政府為了安全起見,有些地方用欄柵保護起來。
圓型競技場的西側,有一座「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nstantino),建於西元三一五年,是羅馬目前最完整的一座凱旋門,是當時的羅馬民眾及元老院的議員們,為了要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擊敗麥克仙烏斯而建的。這座凱旋門一共有三個拱門,上面有各個皇帝戰勝的浮雕。
「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因原先此處是西班牙駐教廷大使館而得名。位於「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a)所在地的山丘下。此教堂是一四九五年,查里八世時命法國人建造的。完工於一五八五年。正面為巴洛克式,兩旁有鐘樓。廣場上著名的西班牙階梯,是連接山上重要的通路,興建於一七二五年,是法國大使館撥款建造的,名為Scalinata di Trinita dei Monte,一共有一三七階。階梯結合了直線、曲線和花台,現在成了羅馬最活潑生動的地標之一。坐在階梯上,可以眺望羅馬的美景。廣場上還有一個造型獨特的水池,叫做巴卡奇亞噴泉,是貝尼尼所設計的,噴泉中一艘漏著水的船的雕像,是因為這裡地處高地,當時的水壓不夠,無法建造壯觀的噴泉,貝尼尼因而想到以這樣的一個造型,來讓水慢慢流下。面對西班牙階梯是著名的Condotti名店街,這裡有羅馬最傳統的服裝名店,隔壁的Borgognona街上有許多現代的服裝名店,如Gianni Versace、Fendi等。西班牙廣場周圍的窄街網路形成羅馬極獨特的區域。廣場及其附近的咖啡屋向來是人群的焦點,十八世紀時本區到處旅館林立,以迎接來遊學的豪華貴族。這裡是羅馬最有名的廣場之一,一年四季都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階梯下的左側牆璧記載著:一八二一年詩人濟慈在此亡故。
由「西班牙廣場」經過Flamina街可以通到「Popolo廣場」。這個橢圓形的廣場建於一八二0年,廣場中央有羅馬皇帝奧古斯都自埃及帶回來的,西元前十三世紀的紀念石碑,碑高二十四公尺,加上臺階後高三十六公尺,廣場北方有Popolo城門,南方則有兩個教堂。Popolo城門為古羅馬城北方的入口,由此城牆延伸圍繞著羅馬的七個山丘。再經由Pincio山丘的背後,一直到Margherita大橋為止。
由「Popolo廣場」附近的Corso街,順著下坡路往南走,就可以到達「威尼斯廣場」(Piazza Vaenezia),廣場的正面有一座巨大的白堊建築物叫做Vittoriano,也叫Emanuele二世紀念館,此館完成於西元一九一一年,是一幢復古式的建築,以十六根圓柱呈弧形排列的迴廊最為有名。廣場中央是Vittorio Emanuele二世的銅像,因為他對意大利的統一大業有功。由此廣場再經Corso街向前五百公尺,左轉Caravita街,再走五百公尺就到了Della Rotoda 廣場。「萬神殿遺跡」(Pantheon) 就在這裡。「萬神殿」本身及其圓頂是羅馬的象徵,是供奉諸神的神廟,也是羅馬保持最完整的古建築。西元前二十七年,奧古斯都大帝的女婿Agrippa,為了要祭祀Olympus眾神而建築了「萬神殿」,但西元一八0年的一場大火將其燒燬。由 Domitianus大帝下令復建。神廟正面是龐大的山牆與門廊,遮住看似融入湀A頂的磚砌圓柱體。由於半球形的圓頂直徑與圓柱體高度分毫不差,使得此幢建築因其和諧的比例而益加完美。圓形開口的眼窗洞是唯一的光源。萬神殿周圍也是羅馬市的金融中心及政治區,是國會、政府部門以及證交所的所在地。
在羅馬,到處都可以看到噴泉,但是羅馬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噴泉,還是要算Trevi噴泉。Trevi也可以寫成Trevio,意思是「三條道路集中的地方」,是西元一七六二年時教宗Clements十二世命古拉薩爾比建造的。噴泉的後方為波里侯爵宮殿。噴泉的中央是海神騎海龜的雕像。這個噴水池以許願聞名,因此有許多人也稱它為許願池,遊客只要背向噴泉投幣,就會有機會再回到羅馬來,大該是美吟與苹苹的許願成功了,因此我們三人在三個月之後又回到了意大利,只可惜,當時我們是在意大利北部活動,並沒有回到這兒來。因此,至今五年了,我們還沒有三度「舊地重遊」。羅馬政府會定期收集這些硬幣充當慈善基金。
世人都認為意大利人好議論,但好議論歸好議論,意大利人卻不怎麼喜歡看書,他們認為書是為了研究學問才發行的,因此書店很少,書籍的出版品也不多。我在意大利時,意大利是不挨家挨戶送報的,如果要看報,必需外出購買,其它像電視及廣播電台也多,此點與紐西蘭到有點像。意大利人幾乎全是天主教徒,因天主教的的行政中樞在梵帝崗,自十二世紀以來的長期傳道傳統,此信仰已深植在人們的生活中。在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一位守護聖人,因此意大利的節日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