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一: 读史畅想
文/韩志敏(四川)
笔者行走在人生之秋的道上,在检视自己读书时写了一首《言读书》的五言打油诗以自嘲与鞭策自我,其内容为:空谈耕读几十年,好龙叶公为哪般,天命真味书墨香,夕闻道者何坦然。这是实情,我天生愚钝,较之别人自然慢了半拍,天命之年才真正品出一点儿读书的味,才真正有了时不我待的无奈与紧迫感。
喜欢读鲁迅的书,那叫深刻。喜欢读随笔,那叫养心。比如蒙田的,至于随笔,尤其爱读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常读常新,每每杂事缠身,烦恼无比时,一书在手定让你心灵飘逸、淡定与自由。而如今读史成了至爱!《史记》、《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等,一有空就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
自我味儿
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书,只要认真读 ,多少有一点点收获。只是看问题的角度、对内心的影响程度、想象的丰富程度与理解的深浅不同罢了。
历史长河中,不管是时代的引领者,还是能穿越时空的显赫人物,不管你是明君贤相,还是思想、科学或艺术巨擘无疑都是人们心仪与仰慕的对象。中国古代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可谓家喻户晓。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重道、遵从天人合一的思想,深邃高妙,践行起来颇有理想化,但几千年过去仍受推崇。苏格拉底、牛顿、达芬奇、马克思、爱因斯坦等等都是独领风骚的历史巨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啊,人生短暂,谁不渴望报效国家而名垂青史呢?苏轼是全能的,文学、音乐、书法无一不精,还是美食家。从文学艺术上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明星之一,可当他想到周瑜的国家成就时,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千古感叹!有崇敬之情,更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读史让人深知:人属自然,更有社会性。没有条件干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没有独树一帜的思想或艺术禀赋,必须让内心充实,心情愉悦,尽力干好能干的小事。这是责任,是担当,与人生的价值紧密相连。
纵观历史人物,大多有成就的,不管是治理国家的,是立德立言者,还是艺术研究者,与家族渊源颇深。由此看来,重视教育,有大教育观,培育家风,潜移默化乃千古不变之真理!虽有三代不为将与富不过三代之说,其实是对良好家风未很好传承者的反思与警醒,更是对世人的忠告。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且呈螺旋状上升的,良政善治深得民心,就会前进,残忍暴政失去人心就倒退。科学技术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助推器,没有科技不敢设想。当然,科学是双刃剑,科学技术如果助力穷兵黩武,那每一次进步,一定是一次血腥的大屠杀。
读史之惑
现在的非洲从经济、民生、科技及社会治理各个方面来看太落后了,但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的化石,由此达尔文等人类学家得出非洲是人类诞生地的结论。世界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为什么演变成今天尴尬的状况,历史变迁的密码何处寻找?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他们的文明出现了断代,即便是中国,也是沧桑巨变,汉唐是何等荣光。而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的历史,让华夏蒙受屈辱。幸好我们的民族现在已渐渐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那些文明的衰落是沉重的历史包袱所致,是夜郎自大、闭关自守,还是自我争斗的恶果?
清朝的康乾盛世时,较开明的乾隆爷也缺乏世界眼光,还是热衷于万邦朝拜,而此时正是西方工业革命的前夜。这当然是闭关锁国,繁华中隐藏深重的危机。(突然想起十多年前,有人给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也扣上这顶帽子,这是对伟人天大的误会!难怪北大教授韩毓海撰文说,伟大也要有人懂。解放初期,年轻的共和国之所以没有武力拿下香港,就是毛泽东考虑到其独特的地位以便借助香港与其他国家交往,这是高瞻远瞩的交往之道与发展之谋。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长期受霸权的排挤与制裁,经过持续的努力与漫长的等待,1972年才被“抬进联合国”呀!即便现在,我国综合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面对美国的全面打压,有时也显得力不从心。那时的困难可想而知。)
从文明的起源来说,美洲大陆没有可比性,美国的历史屈指可数,可是近百年来其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遥遥领先,长时期支撑其霸权及话语权(尽管它已呈现衰退迹象)。有人说,美国可能是人间天堂,它聚集了全世界最多的人才,这话有它的合理性。其实,美国的发迹也有偶然性,一战与二战期间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大发战争财。其生存环境得天独厚,地广人稀,周边没有一点威胁,何况石油美元对世界的长期收割,历届美国政府都喜欢以民主为幌子,大搞颜色革命,制造热点,大发军火之财,哪有不发达之理?现在的中美对抗说到底是中国希望和平崛起与美式霸权的较量,无疑又是持久战。
言归正传,读史的困惑更深了!有人说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即便是被迫的强加的正义战争也会血染疆场。你能说这种观点没有道理吗?那么试问世界历史和文明兴衰与成败有没有周期率?宇宙中小小的地球能否跳出这个周期率成为一个真正和谐的地球村?
点评人物
屈原与司马迁
一谈到爱国,人们首先想到的屈原,他的故事随着端午节的浓郁已深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中国的诗歌有两大源头,而屈夫子的《离骚》则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他是最伟大的诗人,他把中国诗歌引领到一座高峰!就这样一个人,偏偏灵魂深处凝成最深的爱国情结。受重用时激情万丈,竭尽全力。两次受陷害,遭流放,仍怀揣报国之志,直到都城被占,深感无回天之力,毅然投江自杀。一个最具诗情、最有才华的、宁折不弯的硬汉在历史上铸就一座永恒的丰碑!当然,限于时代的限制与历史的局限,夫子把满腔的爱国热情仅仅寄托于昏庸无道的楚怀王身上,这既是屈夫子的个人的不幸,也是古代文人的悲哀!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高度赞扬。有正义感的司马迁因李陵败降辩解而受宫刑,人生受尽屈辱而不忘对史学理想的追求。为了史书真实性与科学性,他不仅读万卷书,还从二十岁起漫游全国。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历经十四年的努力,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须知《史记》绝非仅是历史著作的经典,优美的文字让这史书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司马迁在灾难性的挫折面前的执着追求与历史的正义感更值得世人学习。
作者简介:
韩志敏,生于1971年,高级教师,巴中市、通江县诗词协会会员,校刊《红色的种子》主编,有散文、诗文在多家刊物发表。
1,20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