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蕈”字,为难了多少食客……。

编辑精选 饮食
作者  微不足道

  蕈(xùn)是一种野生菌,而松树蕈则是常熟虞山特产,附生在松树根部。虞山多松林,每到春秋季节,特别在雨后,就会长出许多蕈来。这蕈的颜色一如松树皮,呈淡棕色;形似开了伞的蘑菇,但显得更瘦长苗条;质地也略带一点松树的“坚韧”,比其他蘑菇更富含纤维素,其味也更胜一筹。

  松树蕈口感比较实,仿佛嫩肉,又似野味,较有“嚼头”。纯正自然的鲜味,甚至还能品味出丝丝松树特有的芬芳。但加工较为复杂,先要用盐水浸渍,然后剥去表面一层薄薄的衣膜,清洗掉杂质,用油锅爆炒调味后,才成“蕈油”。



  用蕈油作为面“浇头”的蕈油面,鲜美异常,颇受食客们的青睐, 有“素中之王”之称      。1947年10月19日,宋庆龄 宋美龄姐妹畅游罢常熟兴福寺,在寺外林中野餐,一碗蕈油面端上桌,清香扑鼻,宋氏姐妹品尝后觉得名不虚传,更是赞不绝口:“好、好、好,想不到小地方有这么好吃的菜和面”。

       几次去常熟,阴差阳错,都没有吃上蕈油面,这次来到其上级单位苏州,一定要补上这碗。

  苏州虽是江南,但吃面却是有传统的,“听戏听腔,吃面靠汤”,喝茶,吃面,听评弹是老苏州们每日的必修课。苏州人的一碗汤面,早已超出了一顿简单的早饭的范畴,且早已深深融入了“苏式生活”之中。

       苏式汤面最考究的是面汤,清而不油,淡而无奇,味要鲜而食后口不干。所以正宗苏式汤面汤色透明如琥珀,不见任何杂质,喷香扑鼻,咸淡适中。

  逛罢“留园”后,我们趋车来到姑苏城内一家餐饮名店,各人依照喜好分别点上蕈油面,韵味苏州,不要大快朵颐,而是细嚼慢咽……。

  仿如正宗的“过桥米线”,吃蕈油面还蛮有仪式感的,瞧这阵式,一块焖肉、两片醉鸡、些许姜丝,一碟蕈、一碟手剝虾仁、一碟香菜,一起拌到面里,几根面就一匙汤,不紧不慢,早已被鲜得无问西东不分南北……,吃了个碗底朝天,滴汤不剩,有一种享受,就是在苏州吃面。

        谢谢你的浏览,我再弱弱的说一句,“蕈”字,苏州人读“寻”(去声),常熟人则读“顺”(去声)。

 



 3,29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