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空难调查存在3大挑战 飞机坠落无任何征兆

中国新闻

北京时间3月28日,“3·21”东航飞行事故中国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举行第九场新闻发布会透露搜救进展以及难题等。

据桂林理工大学教授吕玉增介绍,“3·21”东航飞行事故发生后,根据指挥部部署,广西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自然资源厅组织有关单位抽调地质、遥感、地球物理、地质灾害监测等四个专业50余名精干力量成立联合技术组,从三个方面为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对事故发生地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质和水文条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利用无人机对事故区域开展航空摄影,进行全自动数据处理,对比分析事故发生前后坠落区的遥感影像,快速圈定飞机坠落的影响区域,并为开展核心区的探测和边坡安全监测提供基础资料。

二是开展核心区的地下探测,重点分析了飞机撞击对底盘和岩土层的结构破坏,掩埋的飞机残骸探测等问题,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形成探测方案,对核心区进行快速的深部扫描,了解核心区地下的异常分布情况。3月23日,组织地球物理探测仪器设备进入飞机坠落核心区进行探测,使用探地雷达、电磁声等测定飞机撞击对浅部岩土层破坏以及飞机残骸的分布情况。于24日完成数据处理,基本掌握了飞机残骸在地下的大致分布和深度,为研究制定核心区域开挖方案,开展搜寻工作提供支持。

三是防范次生灾害,飞机坠落区两侧存在高陡坡,山体斜坡受客机坠落冲撞和搜寻开挖等影响,部分表层岩土结构变松散,斜坡稳定性变差,在降雨等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出现崩塌、滑坡灾害,已对事故斜坡安装专业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斜坡的动态变化,及时预警避让,保护救援人员的安全。

目前,两部黑匣子已经送到了专业实验室,正在开展相应的译码工作。对于相关工作进展,“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技术调查组主要专家、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安全办公室副主任李勇在3月28日晚播出的中国央视《新闻1+1》栏目中介绍说,正常来说,黑匣子的译码工作只需插上电源,接入专用的译码设备,即可下载数据进行解压并读取。如果黑匣子完好,过程大概需要三四个小时。但是,两部黑匣子的破损都比较严重。目前发现的黑匣子,事实上是存储芯片的存储单元,由于其外表具有抗坠性,所以保留了下来,而黑匣子的底座已经不见了。因此,黑匣子拿回实验室之后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还需进行烘干等清洁工作,甚至破拆。如果芯片有问题,后续可能还要再进行修复。目前来看,译码工作的所需时间还很难估计。

在黑匣子找到后,官方仍在继续推进搜寻工作,对此,李勇表示,飞机残骸对事故的调查同样重要。搜寻到更多的飞机残骸并了解其分布,有助于了解飞机落地时的姿态、撞击的角度等。残骸之中还可能隐藏一些重要的证据,如操纵面位置、发动机功率等信息,将来可以和飞行数据记录器的数据进行比对。此外,对相关视频的搜集分析和对目击证人的访谈,也有助于确定飞机撞地前的姿态和角度等信息。

针对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时间,李勇介绍,航空器事故调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飞机的试航维修、飞行运行、空中交通管制、天气环境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分析,才能慢慢地抽丝剥茧,必要时还要组织大量的实验验证工作来验证设想。通常来说,国际上一起典型的运输航空事故调查,往往需要长达两年以上。

李勇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本次事故的调查工作还面临三大挑战:飞机从巡航高度突然下降,没有任何征兆,空中交通管制部门也没有收到任何机组反馈的遇险信息或者反映不正常的信息;现场撞击非常猛烈,残骸非常琐碎,分布也比较广,给后期通过残骸来取证的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现场地理环境比较恶劣,撞击地点处于山谷地区,加上长期雨水浸泡,导致土地非常泥泞,对调查员开展工作也带来很多困难。

来源: 多维



 846 views